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刑法》第313条对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作出了 法律规定 ,其核心是“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才构成犯罪”,1998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对 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作了具体的司法解释,其中第3条列出了六项拒不执行法院判 决裁定情节严重的情形,即:(1)在人民法院发出执行通知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 被依法查封、扣押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致使判决、裁 定无法执行的;(2)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在执行中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致使判 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相似文献   

2.
宋旭 《人民司法》2012,(22):58-60
【裁判要旨】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中"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应当采取有限的扩张性解释,即以法律结果上的执行不能为衡量标准。执行程序问题并不必然对定罪量刑产生影响,而应视具体情况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3.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缺陷及救济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刑法第313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下称“313条”)。最高人民法院法释[1998]6号《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对该条的具体应用又作了较为详细具体的规定。这一条规定和一个解释对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情节严重者定罪量刑提供了法律依据。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因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而被判处刑罚的当事人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是该罪适用条件过窄,限制了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了两个罪名:一是妨害公务罪(或称阻碍执行公务罪);一是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罪(简称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  相似文献   

5.
司法信箱     
对拒不执行调解书情节严重的行为能否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定罪处罚?编辑同志: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否包括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对拒不执行调解书所确定的执行内容的当事人,情节严重的能否按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判...  相似文献   

6.
2015年2月4日,北京市丰台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最高院、最高检和公安部开展集中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专项活动以来北京市首例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并当庭宣判。庭审结束后,北京市高院召开"集中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等犯罪行为"新闻通报会。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法制日报等三十余家中央和地方媒体对该案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春节前夕,丰台法院执行局执行一庭左红卫法官还到北京新闻广播"警法在线"栏目,  相似文献   

7.
刑法颁行以来,其立法环境有了很大改变,一些罪的内涵和外延也有或大或小的变化。因此,及时对其研讨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试就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主体及判决裁定的范围谈二点看法。一、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法定代表人可否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相似文献   

8.
来 信我朋友谢某为债务纠纷案中的债务人,经法院调解,调解书已送达双方当事人。现履行期限已过,谢某未主动履行给付义务,法院在执行过程中,谢某态度恶劣,百般阻挠执行,现法院已对谢某司法拘留15日。请问: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吗?读者 邝某复  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答的解释》第1条的规定,刑法第313条规定的“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指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具有执行内容并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的一种刑罚。拒执罪立足于解决"执行难"的社会问题,以维护司法权威和审判机关的正常活动为目的。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拒执罪在我国当前的适用率比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在设立该罪时存在些许立法和司法上的缺陷,理论观点和司法实践也存在不融洽状态。笔者就拒执罪的相关完善措施提出一点自己的观点意见。  相似文献   

10.
拒不执行裁判罪的概念和法律特征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罪(以下简称拒不执行裁判罪),是指行为人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公然抗拒执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的行为。1.本罪侵犯的客体,目前在理论上有两种见解,一是单一客体说,即本罪侵犯的是审判机关的正常活动。二是双重客体说,认为本罪既侵犯了审判机关的执法活动,又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笔者认为,第二种见解更为准确地揭示了本罪的基本特征。人民法院是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唯一机关,它依法审理各类案件所作出的判决或裁定,是行使国家审判权和执行国家法…  相似文献   

11.
张清 《比较法研究》2019,(3):131-141
中国古代判词作为古代司法官员听讼断狱所制作的司法文书,反映着中国历史上的礼法文化传统。当下中国的刑事判决书改革,不仅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庭审制度和制判模式,而且需要从我国的本土断案决狱文化中汲取营养,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发扬光大,从而更好地推动司法改革的发展。本文首先对中国古代判词进行分类,继而从古代判词的文学性特征、道德化倾向、天理、人情和法意的兼顾、文本结构和用词的感情色彩等角度探讨了古代判词与现代刑事判决书的差异,并揭示了其对当今刑事判决书改革的启示。古代判词的这些特征不仅有利于实现古代社会的司法目的,对于中国当下的司法改革,尤其是刑事判决书改革也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行政审判文书改革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审判方式的改革以及行政裁判文书存在的问题 ,迫切要求对行政裁判文书的制作进行改革。行政裁判文书的结构、内容都应当进行根本性改变 ,文书的结构应当采取叙事──评判和说理──判决结果的三段论模式。裁判文书的内容应当突出举证、质证和认证 ,充分展示庭审过程 ,强化评判说理 ,体现行政案件的本质特征 ,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3.
14.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hindsight bias influences an important class of legal decisions—civil jurors' judgments of liability for punitive damages. Jury-eligible citizens were shown a videotaped summary of the circumstances surrounding an environmental damage lawsuit. Some subjects were presented a foresight perspective and asked to judge whether or not a railroad should comply with an order to stop operations on a section of track that had been declared hazardous. Other subjects were asked to judge whether the railroad was liable for punitive damages after an accident occurred. Three in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manipulated: temporal perspective with one third of the subjects assessing risks in foresight and two thirds assessing risks in hindsight; subject role with one half of the subjects asked to assume the role of a juror rendering a verdict and one half the role of a citizen whose personal opinion was solicited; and, in the hindsight conditions only, the amount of damage ($240,000 vs. $24,000,000) caused by the accident. Almost all measures of participants' judgments and thoughts about the case showed dramatic foresight–hindsight differences. The participants' role had an effect on some measures; for example, participants in the juror role exhibited slightly smaller hindsight effects when judging liability than did those in the citizen role. The magnitude of the damage caused by the accident had no effects on any measures.  相似文献   

15.
民事、行政确认判决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认判决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作用大相径庭:民事确认判决的主要功能是,保障意思自治,为交易繁荣创造融洽的心理基础,并为民事主体的未来安排提供可靠的基准;行政确认违法判决,主要目的是为相对人的损害赔偿提供前提条件,并尽可能地恢复与弥补相对人的心理伤害。确认行政法律关系判决,在理论上存在诸多障碍,其制度空间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6.
Previous research has indicated that potential jurors are likely to use personal biases, such as those based on gender and ethnicity, in their judgments of culpability of criminal defendants in addition to, or instead of, the facts of the crime. The present paper seeks to extend this literature to the crime of filicide; to examine whether male defendants are judged more harshly than female defendants, as is the case for domestic violence and sexual abuse. 214 participants were provided with a scenario of filicide in which the gender of the perpetrator, the gender of the child, and the family's social clas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rate the culpability of the defendant in the ca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unlike for other violent crimes, participants did not use gender or social class biases in their judgments of criminal culpability.  相似文献   

17.
《现代法学》2019,(4):140-155
随着社会经济形态及生活方式的发展,财物占有方式越来越复杂化,给刑法理论带来新的挑战。对于复杂的占有形态,采纳"新二重性占有概念"并建立类型化的占有认定标准是必要且可行的操作路径,即区分单人物理性支配和多人事实性支配的不同层次进行类型化判断:首先判断行为人是否存在单人物理性支配,如存在,则可直接肯定其存在占有;如不存在,进入多人存在事实性支配的场合,依据"社会一般观念"和民事合同、事实性要素的辅助进行判断。进行占有判断的类型化,有助于司法实践中相关案件的妥善处理:错误汇款及错误转账分别处于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物理性支配之下,归银行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占有,实践中的该类案件都应按侵占罪处理;使用中的共享单车处于使用者和共享单车公司等多人的事实性支配之下,最终判断为归合法使用者占有,使用者将其隐匿的行为构成侵占罪,而只有非合法使用者隐匿单车才构成盗窃罪,实务中的相关处理方案值得改进,对于多次盗用共享单车等共享物品的行为,未来实务中也应区分情形按盗窃罪或者侵占罪处理。  相似文献   

18.
词典在司法过程中的应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司法现象。对中国法院519份涉及词典释义的判决文书进行统计分析表明:词典可以作为文义解释的一种特殊工具,但法院对词典的司法功能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现实中的词典释义并非一种权威、客观或统一的法律适用方法。由于词典及其释义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判决之际具体选择哪一本词典、哪一种释义,受制于语词的使用语境,取决于司法裁量。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分析表明:词典释义可以成为法院确定系争词语之含义的起点,但不是决定语词含义的终点或判准。  相似文献   

19.
美国国内对执行国际法院判决存在"国际主义观点"、"国家主义观点"和"折衷观点"等不同的看法。尽管美国政府出于现实原因,敦促国内法院遵守国际法院的判决,但美国最高法院对于在国内直接执行国际法院判决持否定态度。国际法院判决在美国的执行不力,凸现出国际法院的现有执行机制的不足,也反映了美国反对国际法在其国内法律体制中直接适用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对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80个行政不作为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在行政不作为构成要件的把握上,人民法院业已形成了作为义务源自何处、有无现实作为可能以及是否已经作为的三重判断基准。这不仅修正了法律文本中义务来源单一化和不作为表现形态片面化的规定,而且通过个案特殊情境中危险预见可能性、避免损害发生可能性和公权发动期待可能性的权衡,建立了危险防止型行政不作为的判断标准。在行政不作为司法裁判方式的选择上,人民法院大体上形成了履行判决、确认判决和驳回诉讼请求判决三足鼎立的格局。不同类型判决的具体适用,有助于妥善处理司法独立判断、尊重行政裁量及私权有效保障的三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