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行政文化的界定出发,认为当代行政文化研究是政治文化的一个特定的论域。现代行政发展需要开展行政文化研究,特别是要关注社会政治主体的实际展现。为此需要树立"以公民为本"的政治理念,以催动社会政治主体的成熟与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不同的参与行为却给系统输入了不同的压力或支持。改革的平稳开展依赖于公民的政治支持,这决定了我国改革在保证既有的政治支持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拓展政治支持资源,可通过改善政治社会化、提升行政效能、加强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减少改革阻力,从而形成与改革进程相适应的、散布性政治支持与特定政治支持共同提高的多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在国家对原有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领域制度安排不断调整和变迁的基础上而深入和发展的,随着它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社会的政治生态也出现明显的变迁:1.国家政治系统原有权威的刚性结构不断受到侵蚀;2.国家政治系统整合社会的组织资源流失严重;3.国家政治系统面临着民间社会日益强烈的要求其制度创新的压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拙文认为改革转型时期的我国的整合模式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韩国政治转型研究:一种基于民主化序列的分析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转型即政治体系的民主化,一般遵循威权政体崩溃、民主政体创设、民主政体巩固三个序列阶段。韩国政治转型较为完整地遵循了这样一个民主化的序列范式。经由民主化转型而实现民主的韩国,其民主政体的巩固正在步入由消极巩固向积极巩固的转进过程中,这其间既要求宪政结构的优化,更要求建构起对新的民主制度起支持作用的政治文化。市民社会可以提供这样一种介于并融通个人与国家两个政治主体的中间阶层和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社会的专制统治扼杀了民众的主体意识,从而呑噬了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近代中国社会民众流离失所,失去了基本生存权,只能对政治冷漠逃避;"文革"期间的政治狂热,则是特定历史条件所促成的一种非理性行为。真正导致政治冷漠的原因在于个人没有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意志主体和权利主体,没有认识到政治恰恰是关乎个人自由权利的一种公共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是国民摆脱政治冷漠、释放政治热情的关键所在,而"以人为本"的政治参与需要法治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周平  白利友 《思想战线》2012,38(4):26-32
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认同政治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与单一民族国家相比,多民族国家是由多个民族共同构建的国家共同体,具有民族构成复杂、民族边界与国家边界不尽一致、国民身份多重等特点。但总的来说,民族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会形成对特定对象相对稳定的政治认同,这种认同纷繁复杂,其间充满了博弈、面临着挑战。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政治作为一种通过一系列的认同建构及建设来整合社会资源、追加合法性及寻求支持的政治实践,有着自身特定的内涵——它在政治上强调共同体、合法性与向心力。  相似文献   

7.
杨益  李大鹏 《人民论坛》2010,(9):238-239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制度和文化转型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进行现代化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主体的现代化建设包括: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和能力的现代化;客体的现代化建设包括: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和教育方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政治参与对于推动政治转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与政治的纽带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以及政治行动间逐层递进发展。如何有效鼓励学生成为引领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的精英群体,营造"学生"与"政治"的良性互动关系将是执政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需要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审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政治信任的"异化"特征以及3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呈现的实践悖论。首先,差序信任格局中的央地政治信任结构"异化"集中表现为中央政府的政策调整和民众对政策的选择性运用以及央地两级事权分殊和地方政府有责无权的困境。其次,在政治信任维系与现实利益支持的博弈过程中的信任关系"异化"则表现为政治体系刚性合法性需求与权力"异化"以及民众特定支持与经验性利益博弈特征。最后,政治价值实现与效用替代的共存悖论则成为政治信任功能"异化"的重要表征。由此,破解信任"异化"和实践悖论亟待政治系统敏锐洞察民众需求,回应群众期待,提升政治信任质量,从而有效推进反腐败工作和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唐皇凤 《桂海论丛》2012,28(2):58-62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原则,实现制度正义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目标。在现代社会,缺乏制衡的国家权力和资本权力往往成为威胁自由、民主与法治的压迫性力量。在中国政治发展的特定情势下,有效制衡国家权力与规训资本权力既是确保制度正义的关键,也是转型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议题。制度正义的实现,仰赖于一个高度组织化与制度化的现代社会的存在,并在一个开放的民主宪政制度框架中,通过各种政治行动者之间的平等博弈、公共协商和理性妥协而得以保障。  相似文献   

11.
何影 《前沿》2008,(4):151-153
在和谐社会的各个子系统中,政治系统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政治和谐不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政治系统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政治生活来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制约和影响着社会生活状况。和谐社会要处理的关系主要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关系,其他扛会关系的和谐关键取决于政治关系的和谐。政治处于失衡状态,社会和谐也就无法实现。政治系统的和谐在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实现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试论心理学在社会转型期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舒莹 《公安研究》2002,(4):60-63
社会的转型发展给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给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转型期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有效性的客观需要,心理学与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主要通过研究个性特点,塑造良好个性,根据需要特点促进形成健康心理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维护政治稳定是非常现实的课题,政治系统要以有效的机制安排,通过优化其结构和功能,建立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稀释政治情绪,提升对社会变化的回应力,积极维护转型时期的政治稳定。笔者从公民、政府、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政治情绪排解机制路径的建构,拓展政治情绪排解的渠道,促使社会的运行张力释放经常化和制度化,真正实现变革发展中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4.
政治共识有其特定的内涵与理论定位,一定程度的政治共识对于民主政体十分必要。政治共识从合法性、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等三个方面对政治体系和民主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是政治稳定的重要支撑;是社会和谐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郭红岩 《理论月刊》2007,(2):155-157
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为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中国非政府组织开始快速增长和壮大。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对民主政治进程必然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为公民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组织基础,并将导致权力由国家向社会的转移;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非政府组织是公民获得民主经验的重要途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壮大会促进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民族国家政治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政治能力是民族国家政治发展的重心与实质所在。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由政治权威的政治能力和社会政治能力构成。政治权威的政治能力又包括资源配置能力、维护制度秩序的能力、以及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能力,这三者又可以统称为执政能力,而社会政治能力主要表现为社会对政治权威的支持能力。最后,本文提出了提高民族国家政治能力的法治途径。  相似文献   

17.
试论政治环境的内涵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顺 《长白学刊》2001,(4):19-22
政治环境是特定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生活所面对的各种现象和条件的总和,可相对地划分为政治体系内环境(包括政治资源、政治模式、政治局势等)和政治体系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等).研究政治环境的特点、结构和功能,探讨政治主体与政治环境之间的动态依存关系,对于社会政治实践和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政治心理转型是社会政治总体结构转型的标志.当代中国政治心理转型的要求是,彻底肃清臣民意识的残余影响,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公民意识.为此,需要充分发挥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观中"人民为本"的思想对当代中国政治心理转型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任何社会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或者转型时期社会价值体系的变迁和重组都会受到人们主观意识尤其是整体的历史传统和政治文化的影响。当前,中国不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在快速发展,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更加慎重地审视政治文化是否可以给社会发展带来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0.
借鉴伊斯顿提出的政治支持理论框架,政治认同可划分为二元分析框架,即普遍性政治认同、特定性政治认同,运用不同的量表去考察这两个维度,得到普遍性政治认同高而特定性政治认同低的结论。为了探究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对问卷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从社会人口属性、高政治取向、低政治取向三个层面的社会政治因素分别考察了对两类政治认同的影响,明晰了具体社会政治因素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