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务犯罪侦查措施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朱孝清 《中国法学》2006,3(1):128-143
职务犯罪是智能型、高隐秘型犯罪。职务犯罪侦查较之普通犯罪侦查,具有案件一般不会自行暴露、侦查进路一般是“由人查事”、物证少而言词证据和书证地位突出、犯罪嫌疑人反侦查能力强、外界干扰大和证据收集、固定难等特点。但是,我国法律并没有针对职务犯罪侦查的特殊性规定相应的特殊侦查措施,使得职务犯罪侦查步履维艰。为了提高职务犯罪的侦查能力,根据职务犯罪侦查的特殊需要,借鉴国外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法律应当增设技术侦查、派遣秘密侦查员、诱惑侦查等特殊侦查措施以及测谎、强制证人作证等措施,完善拘传、监视居住和取保候审,并建立和完善有关的侦查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既给检察机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检察机关完成转型的一次重大机遇。新刑诉法扩大了职务犯罪侦查的证据来源;完善并拓展了侦查措施;延长传唤和拘传的期限;加强取保候审的监管;完善监视居住的执行和监控;延长自侦案件的拘留期限。同时,新刑诉法继续对职务犯罪侦查权力进行制约与规范,包括通过权力制约权力及通过权利制约权力。故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信心、积极应对;加强"情报导侦"信息化;初查工作合理强化;侦查行为规范化和创新管理科学化;加快推进侦查信息化建设和装备现代化建设;提高侦查人员素质,实现侦查人才精英化。  相似文献   

3.
吴崇富  刘启明 《法制与社会》2011,(9):79+94-79,94
初查属于侦查权中的一项具体权能,应从立法上明确检察机关职务犯罪初查活动的法律地位。从侦查实践看,职务犯罪案件很难在现行传唤、拘传时限内突破;从境内外立法看,刑事传唤、拘传时限短于非刑事诉讼调查时限不符合侦查工作的规律,应从立法上延长现行传唤、拘传时限。  相似文献   

4.
对侦查机关实施强制性处分的司法审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侦查机关实施的强制性处分 ,是指侦查机关采用的强制措施和为了顺利获取证据所使用的带有强制性的方法、手段等。侦查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实施强制性处分主要包括三类 :强制性侦查行为 ,包括强制检查人身、搜查、扣押等等 ;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 ,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 ;司法实践中普遍使用的技术侦查手段或称为秘侦手段。从联合国文件的有关规定和英、美、德、日、意等国的立法规定看 ,对侦查机关实施的强制性处分 ,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审查 :1 通过实行令状主义进行事前审查 ;2 对紧急情况下侦查机关作出强制性处…  相似文献   

5.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传唤、拘传持续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十二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刑诉法的这一规定对检察机关侦查部门是十分严峻的考验,对侦查人员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今年一至四月所立案的15件经济罪案基本上都是在十二小时内突破的a我们的实践证明:突破案件的基础在于扎实的初查,在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基本证据后,讯问的技巧和方法是在十二小时内突破案件的关键。其次,灵活地执行刑诉法的这一规定,是弥补不能在十二小时内突破案件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一、加大讯问力…  相似文献   

6.
刑诉法的实施和新挑战的应对——以职务犯罪侦查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改后的刑诉法规定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技术侦查措施,有条件地延长了传唤、拘传时限,给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带来了有利条件。同时,强化了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增加了侦查工作的任务,强化了对侦查活动的监督制约,这给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有效应对新的挑战,实施好修改后刑诉法,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要在前16年转变侦查方式的基础上,继续在侦查理念、侦查重心、侦查方法、侦查决策、侦查机制等方面继续进行转变。  相似文献   

7.
刑事侦查中物的强制措施制度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所谓"强制性措施"是指侦查机关所采取的涉及限制或者剥夺个人人身自由、财产、隐私等权益的措施,它既包括法定的5种强制措施,即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也包括诸如查封、扣押、冻结等侦查措施。结合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可见我国将5种强制措施单列一章,将其实施对象和实施范围局限在对公民的人身权方面,而对物的强制性措  相似文献   

8.
从刑事强制措施的体系来看,刑事拘留是一项从拘传直到逮捕强制措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司法运用实践来看,它是侦查机关进行证据保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人身保全进而展开讯问的前奏,是侦查机关最常采用的一项措施。刑事拘留的设计、构建,从小处看,涉及强制措施体例的调整,还要顾及到整个侦查制度的结构;从大处看,关乎刑事诉讼中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两大诉讼价值的平衡。笔者在此仅从立法技术的角度,对强化刑事拘留的操作性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9.
对于民事诉讼中被告人可以进行拘传,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我国现行的民事拘传制度,理念上秉承和体现了事实探知绝对化这一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实事求是这一基本政治理念,最终导致了证据裁判原则的虚置。通过域外立法的考察与比对,我国现行民事拘传制度应该从适用的对象、采用的诉讼文书、程序的救济等几个角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吕星 《法制与社会》2012,(28):117-118
刑事诉讼法此次大修,特别是"采取技术侦查措施"、非法证据排除"、"侦查阶段律师可以介入"、"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等规定,对我们检察机关特别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其影响必将是巨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1.
黄杰  周媛媛 《法制与经济》2013,(6):60-61,63
新《刑事诉讼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刑诉法对引入技术侦查、延长传唤、拘传时间、建立证人安全保障和补偿制度等重要刑事诉讼环节进行了修改,给自侦案件的办理提供了机遇,而同时,新刑诉法中确立的律师提前介入规则、不得强迫嫌疑人自证其罪原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证人出庭作证规则等对自侦案件在公诉环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正确看待并领会新刑诉法的精神,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检察机关自侦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简论新形势下的贪污贿赂犯罪侦查策略刘铁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从有利于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角度,做出了律师可以在侦查阶段介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对犯罪嫌疑人传唤、拘传持续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的新规定,这对贪污贿赂犯罪侦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  相似文献   

13.
万毅 《证据科学》2013,21(1):5-16
"王朝案"的发生引发了三个证据法上的疑难问题:一是证据的合法性问题,主要涉及侦查人员无管辖权取证的效力问题;二是瑕疵证据的补正和合理解释"度"问题;三是证据采信的公正性问题,尤其是特殊侦查措施所获证据应否公开质证的问题。从证据法理上讲,侦查机关虽然违反管辖权而取证,但若并未侵犯被追诉人公正审判权,所获证据自无排除之必要;瑕疵证据的补正或合理解释"度",以确证瑕疵证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为已足;特殊侦查措施所获的证据材料,虽然可以不向公众公开,即实行不公开审理,但却必须向辩方公开特殊侦查的结果,并允许辩护人参与该证据的质证过程。  相似文献   

14.
证据是贯穿诉讼程序始终的"生命线"。加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审查,尤其是对侦查取证活动的监督很有必要,因为侦查是刑事诉讼的基础环节,侦查阶段的取证活动则是诉讼证据的重要来源,对查明案件事实、正确处理案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检察  相似文献   

15.
王健 《法制与社会》2013,(32):79-80
新刑事诉讼法一经公布,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拘传时限可以从12小时延长到24小时的修改更是引发社会热议。本文试结合司法实践。分析拘传时限的延长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静华 《当代法学》2015,(2):117-125
为了提高侦查效果与加强人权保障,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新增了口头传唤措施,并延长了传唤、拘传期限。对两个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的地区的考察发现,新法实施以来,口头传唤和留置适用率很高,而拘传或传唤很少适用,这与其被扩张性适用和强制性适用直接相关,而到案后的羁留期间被侦查机关任意控制,虽能满足侦查需要,却极易侵犯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无论是根植于侦查实践的合理性需要,还是域外立法或司法的成熟经验,均映射出我国现行侦查到案制度中权力配置的内在矛盾——无证到案手段的不足与临时性羁留权力的过度。长远地看,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在立法层面进行制度重构,最终目标是建立以无证到案措施为主的到案措施体系,以及到案后的期间控制与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7.
修订后的刑法、刑事诉讼法对法纪侦查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被侦主体范围缩小(局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传唤、拘传的持续时间局限在一十二小时,从而对检察机关法纪侦查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有效开展侦查工作,打开法纪侦查工作的新局面,各地本着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侦查工作新路子,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这其中应该首推法纪侦查指挥中心的建立与运作。  相似文献   

18.
取证主体合法性若干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宗智 《法学研究》2007,(3):133-143
取证主体合法性问题基于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与国情产生,目前有关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对于职能管辖中非管辖侦查单位取证,应当根据案件情况确定其故意性,由此区别“善意管辖”与“恶意管辖”,对后者应否定其侦查取证的有效性,以维护管辖法制;对于纪委取证,基于传闻规则的底线性要求,在诉讼中原则上不能使用其调查的人证,但可以根据证据的形式及用途等设置若干例外;对于立案前调查机关所获证据在审判中的效力,在明确立案意义的基础上,区别强制侦查与任意侦查,允许在审判中采用任意侦查所获证据,否定立案前强制侦查获取证据的效力,但基于"紧急措施"获得证据的除外。  相似文献   

19.
监控类技术侦查证据是打击犯罪的有力武器,但在具体适用中存在移送规范粗放化、证据出示随意化、质证方式单一化、对监听译文审查不足、违法技侦证据排除困难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立法上的缺失,受技侦证据固有特点和侦查神秘主义的影响.对此,应进一步明确证据的移送和出示规则,保障证据移送的安全保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扩大证据的"原件...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法定的传唤、拘传、拘留、逮捕等侦查到案措施而言,非法定的口头传唤、留置、抓捕等侦查措施在实际公安工作中使用得更为广泛。审批程序耗时和到案期限紧张造成法定到案措施适用率低下。与之相比,非法定侦查措施具有适用条件灵活、使用机制简便的优点,但也有权力滥用、不当限制权利的倾向。本着坚持犯罪控制与人权保障的原则,法定侦查到案措施的完善应当整合二者的优势,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建立一个协调一致、适用灵活的到案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