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赵宝华 《人民论坛》2012,(23):96-97
劳动权保障在我国工业化浪潮中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公权力在其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劳动关系矛盾的发展表明我国公权力在保障公民劳动权方面还要不断加强。首先,完善劳动权的立法保障必须转变理念,树立劳动者利益为先的指导思想。其次,要弥补立法漏洞,加强立法的可操作性,全面负起保障公民劳动权的职责。  相似文献   

2.
劳动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作为公民理应享有。但介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劳动权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和保障,甚至处于一种被忽略的境地。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劳动权的法律基础入手,尝试分析这类群体享有劳动权的特殊性及现实意义,并试图提出保障其劳动权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前言一、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二、公民、政治权利三、司法中的人权保障四、公民的劳动权和劳动者的权益五、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六、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七、少数民族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失业是市场经济和工业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来讲,失业构成了目前和将来的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失业意味着公民劳动权一定时期的丧失,其直接后果是这部分人陷入贫困。既然劳动权是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就必然要求救济,即这一权利对应的义务主体只能是国家、用人单位、全社会及劳动者本人。对此,只有认识到劳动权的本质,才能对各自的救济责任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劳动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劳动权指的是具有劳动能力、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公民有获得劳动机会的权利。这是狭义上的劳动权;。广义的劳动权还包括劳动…  相似文献   

5.
将公民养老权置于基本权利谱系之中,作为宪法权利,具有一种宣示与确认的意义。从基本权利谱系中认识公民养老权,尤其是从与公民养老权关系紧密的生存权、平等权、劳动权等权利视角审视公民养老权,能够有效地明晰确认与保障公民养老权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湘刚 《前沿》2005,(3):123-125
公民劳动权属于人权的重要内容, 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中的一项重要权利, 世界许多国家在宪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劳动权。近年来, 学术界、实务界、新闻媒体给予了公民劳动权及其宪法救济问题极大的关注。笔者认为, 只有对作为公民宪法权利的劳动权的涵义及性质进行研究, 才能对劳动权的宪法救济问题得出一个比较恰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在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雪云 《人权》2005,(1):15-20
近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立法、司法、行政等措施,促进和保护人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中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包括《劳动法》、《教育法》等在内的一系列保障公民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法律体系。劳动权 中国高度重视公民的劳动权,依法保护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论宪法意义上的劳动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健  刘剑 《前沿》2007,23(2):134-137
劳动权的产生、入宪,并被载入国际法,充分显示其是人权的基本内容。劳动权是一项复合型权利,它依存于生存权,并同财产权高度关联。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劳动权是宪法应有之义。但劳动权并非不受限制,划定私有劳动权的“消极权利”边界是对宪法的极大维护。  相似文献   

9.
论公民罢工权的宪法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湘刚 《前沿》2005,(7):163-166
公民罢工权是一项宪法权利,这可从罢工权的渊源、罢工权的国际法保护、罢工权与劳动权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得到论证。随着形势的发展,公民罢工权在我国宪法中的地位应得到确认,这是人权保障的要求,也是宪政实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论经济权利的宪法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权利是由传统的自由权性质的经济自由发展而来的新型权利,它具有国民要求国家积极作为的社会权性质.出于保障公民独立的经济地位的需要,现代宪法中的经济权利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逻辑自足的复合权利,主要包括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保障权.其中财产权是对传统的经济自由的吸纳,劳动权、社会保障权则是新发展出来的社会权,目的在于弥补传统经济自由的机会平等的不足,为公民的独立经济地位的形成创造条件平等.经济权利的宪法保障也呈现出多样性,对财产权的保障仍然延续了传统的妨害请求的模式,而劳动权、社会保障权则依照国情,采用方针条款、宪法委托、制度保障、作为请求等复合模式.就我国宪法来看,经济权利的性质和内涵仍存在争议,宪法保障仍不完善.  相似文献   

11.
劳动权作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的生存权的一项手段性权利.对劳动权的制度关注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实践层面看,劳动权的实现又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的实现不但需要具备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配合,还必须有一系列保障手段的跟进.在劳动权保障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理路是:权力主动性与社会能动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劳动权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有关,属于基本人权的范畴,已经得到绝大多数国家宪法的确认。对于受拘禁的罪犯来说,劳动是对其实施矫正的基本手段,但劳动同样也应是罪犯享有的基本权利,应当得到平等的保障,而人权的视角无疑将会为罪犯劳动权的保障提供最充分的理由、最大化的内容和最完善的保障措施。因此,如何从人权视角对罪犯劳动权进行保障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3.
赵大千 《求索》2012,(9):99-101
美国劳动权理念的独特性是:关注劳动权的法律实践运作,而非概念阐释。以此为核心,本文从三个维度展开讨论:从文本维度考察,联邦宪法权利理念旨在为劳动权问题提供法律基础和原则性指引,将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和权利诉求转化为宪法问题。从运作机制维度考察,根据普通法方法,司法审查制度保障劳动权法律在司法过程中得到独立判断。从历史维度考察,以洛克纳案为例,展示劳动宪法案件的具体司法实践过程。综上,美国劳动权理念启示我们,将研究重点从劳动权的宪法宣告,转向特定时空条件下,劳动权法律的合法性、社会效果和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监狱服刑罪犯劳动权力的确认与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劳动作为改造罪犯的手段,在我国监狱刑罚执行中长期坚持.多年来,法律对罪犯劳动的规定,从"强迫"到"必须",从"无偿"到"有偿",不仅表明刑罚执行中有关劳动改造实现方式的人道性趋势,而且表明劳动作为罪犯权利已得到确认和保障.对罪犯劳动权的正确确认,是依法保障罪犯劳动权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的维度考察劳动权,我们发现,劳动权与劳动现象并不具有发生学上的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性。劳动上升为权利,得到权利确认和保障是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结果,体现了人的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未决羁押人员是被指控犯罪尚未宣判而被羁押于看守所的人员,既不同于没有被指控犯罪的普通人,也不同于已被判处刑罚的罪犯,其特殊性使得其在羁押期间的劳动权保障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未决羁押人员应当享有宪法意义上的劳动权,但是这种劳动权因其行为自由的丧失而受到完全的限制,国家应该通过折抵的方式对未决羁押人员在羁押期间因劳动权受限所遭受的损失进行弥补。此外,看守所不得强迫未决羁押人员进行劳动。  相似文献   

17.
劳动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我国正值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而作为弱势群体之一的妇女,因受到性别歧视的影响,其劳动权长期无法得到伸张,且该问题在现阶段尤为突出。妇女是我国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和下一代孕育和哺育的承担者,因此,保护妇女劳动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何以法律途径为之提供保障及公正,是目前急需解决的。  相似文献   

18.
唐开元  陈海燕 《求索》2010,(5):165-167
针对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漠视和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事件呈大幅上升的趋势,而传统诉讼在追究用人单位公益违法行为方面存在不足的状况,笔者在考量劳动权保障与公益诉讼之间的契合性,以及如何处理公益诉讼与传统诉讼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及时引入劳动权保障公益诉讼机制,认为这是目前解决劳动公益案件、维护不特定多数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身处城市,却没有城市居民的身份,他们是城市的"边缘人".他们的基本宪法权利--平等权、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以及子女的受教育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这既有立法层面的原因,也有适用法律层面的原因.在立法上应使每一农村全国人大代表代表的人口数和城市代表代表的人口数一样,赋予公民迁徙的自由;在法律适用上,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应当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各项宪法权利得以平等地享有,使"农民工"这一群体早日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跨越.  相似文献   

20.
劳动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平等就业权是保障人生存权利的一种体现,也是基本人权的一种。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于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条文并不多,且对于违反平等就业权的行为也仅仅是以有限列举的形式加以规制,且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户籍歧视这一被公众所熟知的行为并未在法律中明文规定。"国内户籍歧视第一案"再次将以户籍歧视为代表的就业歧视行为置于公众的视野下,也暴露了我国现有劳动法律的不足,法律的修改和完善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