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晖 《思想战线》2016,42(6):153
法律不仅是地方性知识,而且是族群性知识,这一观念是对“法律一元意识形态论”的一种否定,是以法律多元的立场开启了一种新的法律意识形态。法律的族群—地方性知识理念,为族群和地方的自治开启了法律的学理前提。地方性知识表明,地方自治主要是一个涉及区域—地理边界的概念;但族群性知识表明,族群自治又是一个必然涉及文化—社会边界的自治。这两种自治之间,有时候是统一的,更多的时候则是冲突的,因此,寻求在两者基础上构造一种复杂的自治体系,就是国家治理之必然。族群—地方性知识,及其所致的地方自治表面上是对国家统一的威胁,但国家统一可分为压制型统一和契约型统一。因此,族群—地方性知识及其必然所要求的地方自治,是推进国家契约型统一,实现国家有机团结的重要事实—理念基础。  相似文献   

2.
旅游人类学:旅游学与人类学的交叉渗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人类学存在着旅游学与人类学交叉渗透的学理基础 ,旅游、旅游学与人类学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 ,多元文化并置、“地方性知识”和“文化互为主体性”原则构成旅游学与人类学交叉结合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3.
陈少明先生在《中国哲学:通向世界的"地方性知识"》一文中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于"地方性知识",而其在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普遍化的理性倾向。他由此提出了把中国哲学推向世界的方式。然而由于对"地方性知识"理解的偏差,导致此文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将格尔兹的"地方性知识"概念与劳斯的"地方性知识"混为一谈;二是误解了"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的关系;三是将"地方性知识"应用于哲学领域,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地方性知识"概念的使用限度,而且这种做法会走向文化相对主义,最终反而会阻碍中国哲学融入世界。本文立足于对陈文的分析,旨在走出"中国哲学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讨论,不能从想象中的国家概念出发进行一系列理论的推演,而首先应当进入国家与民间社会碰撞的具体场域中去真正地理解“国家”。事实上,在乡土社会中,国家权力并非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而是弥散在乡村文化之中。一方面,乡村社会的文化规则建构了权力运行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国家权力在实践状态中又不断地从地方文化规则中寻求价值援引和意义象征。而这种权力实践又因为权力客体的能动作用而进一步凸显出地方文化和国家权力运行之间互动、交融的复杂格局。也正是对国家和民间社会本体论的重新认识,为我们理解民族国家在现实乡村社会中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地方性知识"是阐释人类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其首倡者克利福德·格尔茨认为:"地方性知识"的获得、深化和校验可以分别通过人类学家与"文化持有者"的对话、深入文化个案的实例研究和展开行业内部学术交流来完成.此种认识论主张的贡献在于其充分弘扬了认识者在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意识,从而借助对文化符号的"深描"来达到对文化实体存在之内在意义的阐释;其局限性为,否认认识活动规律和认识对象之间存在规律,将在实践上限制阐释人类学充分开发其认识功能.  相似文献   

6.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江河流域资源竞争与协作,不仅是区域权力博弈的政治议题,也是一种在更大背景下与江河文明的悠久历史、区域生态的人地关系,同时还与特定共同体关于水的地方性知识和社会实践有着密切关联。对国外相关研究个案进行人类学视域梳理,可勾勒出由"江河"到"流域"的理论范式转换,以及"水资源""水政治"与"水知识"的三大研究面向;厘清"人类中心主义"与"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分野,亦有助于反思人类涉水行为背后的文化语境、社会情感与历史动因,以应对流域资源冲突的全球性挑战。  相似文献   

7.
杨雪晶 《思想战线》2005,31(1):31-35
文化相对主义不仅仅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文化人类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问题,它牵涉到人类学家对于人性、文化等问题的根本立场,是人类学中无法回避的概念。文化相对主义对于反思现今全球化、国际关系、文明冲突等问题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进入 20 世纪, 艺术开始祛魅, 目前学界对艺术的理解已进展到艺术界的层次。 不同于艺术哲学和美学, 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建构要基于田野调查和民族志书写。 在对具体的艺术田野研究中, 要重点注意对地方性和地方感的双重挖掘。 前者更多是通过对地方艺术界的结构和功能、 艺术的法则等的研究, 阐明作为艺术界一般规律的各种人文关系, 为艺术民族志夯实社会和文化层。 后者则更多是通过对艺术的能动性、 艺术界中人的情感、 感受等的考察, 阐明作为艺术界特殊规律的各种人文关系, 为艺术民族志建构艺术层和意义层。 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感知识浑融共成艺术民族志, 两者的结合, 特别是地方感的视角, 为艺术民族志和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突破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一个经典话题。很多人类学家对文化都做了阐释,而木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对于怒族来说,在其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下,无论是在生产、生活还是在精神生活中,对木的使用和记载都是极为普遍的,木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已经深入了怒族人的生活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怒族木文化也发生了变迁,本文通过对老姆登村的怒族对木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做出分析,分析木在怒族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透析怒族的木文化。  相似文献   

10.
英帝国环境史研究推动了英帝国史和环境史研究的“文化转向”,把宗主国与殖民地相结合、把殖民者与土著相结合,更重视殖民地和土著的地方性知识的视角,即重视地方性知识和整体研究.英帝国环境史研究受到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深刻影响,不但注重对环境文化的解读,还重视环境文化形成和交流背后的不同层次的权力交锋以及因此而造成的文化持续变异.从而改变了帝国史研究的方向,为重新认识殖民主义的遗产提供了新思路.在具体研究中,英国环境史采用了比较研究、科学史研究中的“外史”方法、话语-权力分析法等跨学科研究法,形成了把历时性和共时性结合的综合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上认为法有地方性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人类学家对法的内涵的界定有直接的关系。文化的相对性并不能必然导致的法的相对性。吉尔兹讲的“法是地方性知识”是指阐释的象征意义的地方性 ,不能否定法律移植的可能性。中国法治实践中处理地方性与法律移植矛盾的一般方式。  相似文献   

12.
刘福兴 《前沿》2005,(2):174-175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的现实, 使得文化在地方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地方文化建设关系社会政治, 地方文化建设重在开拓地方的文化内涵, 其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此, 应以文化消费来促地方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学科建设蓬勃发展(一)优势学科地位进一步凸现近年来,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已形成为一个门类众多、研究领域广泛的事业。这其中,民族众多和民族文化多样性既是云南的省情,也为民族学人类学学科提供了广阔的建设空间,作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具优势的学科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由于"法律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考察"法律文化"的实际"所指"就成为明晰"法律文化"的多个面向和多重内涵的好方法。所谓法律文化之"所指",是指探究学者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法律文化"一词,又是采取何种方法对"法律文化"该层意义进行研究。历史和社会是法律文化的两重维度,它们分别指涉从传统延续下来的价值及特定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法律文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典型范式:以"地方性知识"为基础的民间规则和自发秩序的描述、从象征符号出发的意义阐释以及进行"理想类型"划分的文化模式归纳。在中国语境下,"法律文化"与"法律"存在紧张关系,这使对于"法律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并酝酿着新的方法论超越。  相似文献   

15.
夏海蕾  王炎琪 《求索》2012,(5):162-163
"文化"和"科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之间的嫁接,反映了文化的独特地位。科学文化层面探讨当代文化和科学的机遇,从现代科学,科学和社会学知识,文化和科学价值等维度来理解现代文化哲学的内涵,从真实的生活世界和文化价值来探索世界理想,勾勒出人类文化和科学的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异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亚文化群体的人力资本探索方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文化理解的结构主义思潮进入学术领域,构建了教育研究与社会结构整合的宏观思路。本文受此启发,立足于少数民族教育在权力、空间、知识等不同社会维度的异质性表征,指出了少数民族教育中的隐性破坏力、学校空间控制对学生的结构性制约,以及地方性知识传播中的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提供了看待少数民族教育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7.
权力滥用和家族政治的根本原因在于权力难以受到有效制约,而非权力拥有者来自哪个地方。如果权力拥有者不能受到有效约束,不论其去何处任职,都难以避免权钱交易等滥权现象。反之,即使是本地任职的官员,在本地权力体系的构成因素之间具有相互制衡功能的前提下,也不可能滥用权力。  相似文献   

18.
历史人类学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符太浩 《思想战线》2003,29(1):61-66
历史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由于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领域是历史上的各民族文化 ,并且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大量的历史典籍资料 ,容易使人将其与历史学相混。历史人类学是一门具有特定研究领域并具有文化人类学研究传统的新兴分支学科 ,其实质与价值不可能被其他任何学科替代 ,其发展也不会损及其他学科 ,因而应当对这门新兴学科加以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 ,早日形成本土化的中国历史人类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权力话语、文化哲学与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的有关理论为依托,从宏观角度分析跨文化交流中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译介及其所受的文化影响;初步认为文化环境包括道德伦理、意识形态、源语和目标语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格局、文学的引入在目标语文学及其文化中的地位及译者的文化态度和目的等都制约着译介过程,翻译是一种社会文化语境中权力话语制约下选择和重写的过程;当前顺应文化发展的需要,异化策略理应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20.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2  
张晓萍 《思想战线》2002,28(1):31-34
旅游人类学理论指出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旅游”是以参与和感受地方文化为主的旅游 ;“旅游文化”是为旅游和游客而制作文化 ,或是为文化而制作旅游和游客。文化旅游者将更广泛地与当地人接触 ,旅游文化应更多地适应旅游者的需要。开发旅游资源 ,应考虑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