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刘洋 《研究生法学》2007,22(1):56-59
"考竟"是汉魏时期司法程序中的一个法律术语。关于"考竟"的含义,刘熙《释名》卷八《释丧制》说:狱死曰考竟,考得其情,竟其命于狱也。刘熙之说可能是对"考竟"的最早解释,近现代学者也普遍接受了这种说法。如,沈家本说:"是凡死于狱中,即谓之考竟。"《辞源》释"考竟"为"拷问死于狱中"。高潮、马建石主编的《中国古代法学词典》也认为,"考竟"是"拷问死于狱中"。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战国秦汉卷》亦认为"‘考竟’之曰,便是狱囚绝命之时"。这种理解是否正确揭示了"考竟"的含义?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从史籍的有关记载看,"考竟"的含义与上述解释并不吻合。  相似文献   

2.
区分扩张解释与类推适用的路径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新久 《法学家》2012,(1):76-93,177,178
如何区分扩张解释与类推解释,是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的客观需要。本文主张以"刑法正文"———"体系化的文义",作为区分扩张解释与类推适用的标准。在刑法正文范围内揭示需要解释事项的体系化文义的,是解释;反之,是类推。与"字面含义"、"真实含义"、"通常含义"、"可能具有的含义"等概念不同的是,"刑法正文"是一个结构性概念,表现为从"点"到"面"再到法律体系之整"体",它首先着眼于某一个具体的刑法分则条文,并进一步地关注与这一分则条文具有密切联系的若干个分则条文,然后是刑法分则以至整部刑法,乃至于整个法律体系范围内,发现待解释事项的"体系化的文义"。  相似文献   

3.
有个笑话,小学老师给学生解释"乳"字的含义时说,乳除表示分泌器官外,还可解释为"小"的意思,比如,"乳名"就是小名,"乳猪"就是小猪.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既是"体",抽象到一定层次以事物的根本形象出现,难以现实把握;又是确实的"定在",具有多重的含义。前者是指具有绝对精神意义上的天(位格之天),后者最初当然是指作为自然意义的天(自然之天)。自然之天,当然是物质化的确实存在,同时在中国哲学里又从具体认识中升华出来,神圣化为具有神灵意义的指称(神格之天)。因此,天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超越了作为自然定在意义上的东西,发展出了一套以"天"、"天道"、"天命"、"天意"为内容的秩序理念。此种理念贯穿历史始终,成为中国自古至今最重要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5.
新书推荐     
《法人》2020,(1):96-96
01《眼睛就是一切》这是一本关于"法"的语词与源流辨析的书,让人眼前一亮。"辨析"就是想要"弄清楚",用《中庸》的话说就是试图"明辨之",而究竟"明"或"不明",端在眼目,"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于是乎,"眼睛就是一切"。本书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金敏的随笔集,展现了作者对法律传统与变迁的深入思考,是有关"法"的故事的另一种讲法。  相似文献   

6.
一刑事诉讼理念的概念和特征对于"理念"一词我国《辞海》将其解释为观念,指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它在西方各派哲学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中,柏拉图用以指永恒不变而为现实世界之根源的独立存在的、非物质的实体。在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中,指理性领域的概念。康德称观念为"纯粹理性的概念",指从知性产生而超越经验可能性的概念,如"上帝"、"自由"、"灵魂不朽"等。黑格尔认为观念是"自在而自为的真理——概念和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存在两种专利权取得制度,"先申请制"和"先发明制",而目前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运行着"先发明制"的国家。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技术流转的日益畅通,世界专利体系的统一是必然的趋势。这种趋势是迫使美国从先发明制向先申请制改革的外在因素。美国也曾一度自豪于其专利体系,因为"先发明制"体系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真正发明人的利益。较之于不需要证明的"申请日","发明日"的确立可谓"难于上青天",围绕"发明日的确立"这一核心,美国构建出庞大的专利申请程序。  相似文献   

8.
从文理上解释,"飞车抢夺"是"夺取行为"而非"劫取行为",是"夺取财物"而非"劫取财物";从犯罪构成上看,"飞车抢夺"主观上只是意在"财物"而非在"人身"和"财物",客观上更是直接对准的是"财物"而不是"人身,"通常不具有"人身"和"财物"的复合性。因此,"飞车抢夺"理应被定罪为抢夺罪。这既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又符合刑法公正、谦抑和人道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损害证明的确定性",是侵权法损害赔偿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①这里的"确定"一词有"无疑的"、"可依赖的"、"确切的"、"不含糊的"等含义。②这一术语在侵权损害赔偿的背景下,特指证明的充分性和可信性。侵权法中损害证明的确定性的主要问题首先是"不同的证明对象和标准",继而是不同种类的"在证明上缺乏确定性但可以获赔的损害";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我国构建相关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焦和平 《法律科学》2014,(4):119-126
在现行《著作权法》中,异体复制是否属于"复制"规定不明,理论与实务也均存在分歧。基于解释论的立场,通过对《著作权》第10条第5项依循文义、体系和目的三种解释进路,可以得出异体复制属于"复制"的结论。基于立法论的立场,有必要将复制权的定义修改为"以任何方式或者采用任何形式将作品固定在有形载体上的权利",以使其涵盖异体复制行为,并达到国际公约的要求,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界和实务界对"不认为是犯罪"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根据《刑法》的立法原意,"不认为是犯罪"的含义不等同于"不是犯罪",而是指一种特殊的构成犯罪的行为。根据对《刑事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的结构解释,"不认为是犯罪"是应当不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之罪与"一般违法行为"之非罪的界限不清、"无罪羁押赔偿原则"之"无罪"的含义不明是学者们对该刑事赔偿豁免情形持异议的主要原因。为统一理解,避免同案不同判情形的再发生,可以考虑完善相应立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语境中的“排除合理怀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宗智 《中外法学》2012,(6):1124-1144
中国刑事诉讼现行证明标准的特点,一是以印证为中心,二是以客观性为基点,三是以可知论即认识乐观主义为理论根据,四是以目的为方法,在证明活动中的可操作性不足,五是普遍适用,缺乏区别和细分。应当分析"排除合理怀疑"的渊源,借鉴域外经验。从适用对象看,"排除合理怀疑"既针对证据的确实性,也针对充分性;它应用于证据的综合判断,也可以在证据个别判断中使用。"排除合理怀疑"与"证据确实充分",作为证明方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积极建构与消极解构,以及客观印证与主观心证的不同语词倾向。二者在证明程度上既有一致性,也有区别,证据确实充分是排除合理怀疑的充分条件,排除合理怀疑是证据确实充分的必要条件。在中国刑事诉讼中运用"排除合理怀疑",需要强化疑点审查的"消极思维",以加强防错机制;将其既用为证明标准,也用作证明方法;"排除合理怀疑"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案件,以及案件的不同诉讼环节,但根据不同情况,在实际把握上可以有所区别;在运用中应紧扣经验法则,并和"疑点排除"的中国经验结合运用;为便于适用,可作适当的语词性解释;应当以判例解释证明标准并推动其贯彻;能够通过展开心证形成过程等程序要求和证据法制度保障其成为有效的法规则。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两者含义基本相同,且可以通用、互换,但实际上两者的内涵并非等同,不能简单地将两者作为相同概念混用。虽然分析哲学有这样的箴言:词没有固定不变的含义,它的含义取决于具体语境的上下文对它的具体委托是什么。但是作为法律术语,若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方能确定其含义,难免会在学术讨论中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甚至会在写作中因断章引用他人词句而导致己文辞不达意。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对证明责任及其相关概念争议的分析,探究证明责任的具体含义,并反思我国民事证明标准的界定。  相似文献   

14.
《法人》2022,(1)
1月6日,2021十大语文差错发布。据《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介绍,2021年,身份证上的公民身份号码最后一位"Ⅹ"的误认、误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议论,"Ⅹ"表示的是罗马数字"10",读作shí最为妥当。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证明文书种类繁多,用途也各不相同.有一种通过关津时必须要用的凭证叫"过所",也叫"文引"、"路引".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类证明文书. "过所"一词,从字面上讲是"度过(经过)之处所",这是广义上对"过所"的解释,狭义的"过所"专指行人度过关津时的凭证,它是从汉朝开始使用的.  相似文献   

16.
董炳和 《知识产权》2009,19(2):46-51
在"红河"商标争议案中,作为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地名的"红河"被认定具有其他含义.具有其他含义的地名至少具有两种含义:地名含义和其他含义.其他含义不同于"第二含义",与地名含义并存但强于地名含义.其他含义可以表现为特定事物的名称,也可以表现为客观存在的公众的理解和认知.地名其他含义的判定应以公众的判断为基本标准,避免机械的字面或文字解释.  相似文献   

17.
"民法典"分编起草模式是产生过程性违宪风险的背景性原因,过程性合宪是"民法典"分编起草模式的必然要求。"合宪性推定"是《侵权责任法》立法程序合宪性解释的基本取向。《民法通则》是宪法意义上的民事"基本法律",而《侵权责任法》是宪法意义上的民事"非基本法律",因此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侵权责任法》具有立法程序意义上的合宪性。未来中国式"民法典"将采"总—分—责"的结构,《人格权法》必须制定;如果要制定《债法总则》,必须作为新的法律案依法提出;必须通过制定"民法典"来取代《民法通则》。应该从立法依据、立法程序、立法精神、法律修改和法律解释五个方面来加强"民法典"分编起草过程中的宪法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推定的界定及其适用"、"刑事证明责任新问题",以及"证明责任与推定综合研究"三个主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和学者虽然对推定的具体含义、证明责任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问题存在不同见解,但对于应该在法律上限制推定的范围,以及在刑事司法实践中规范推定的适用等问题,达成了很多共识。证明责任和推定问题本身是证据法上的两大理论难题,这次会议为迎接这个智识上的挑战进行了首次尝试。  相似文献   

19.
"被精神病",一个原本生僻的词语,却因政府对两起上访事件的不当处理而在近期引发热议,进而被赋予新的含义。以此为引子,"被精神病"成为一个新的代名词被广泛使用,更有网络把一些个人不情愿干但被强迫做之事冠以"被……",是比喻,亦或是讽刺,总之,"被精神病"已成为社会沉疴。欲知"被精神病"事件的情况,"被精神病"事件产生的根源、折射的问题以及如何杜绝,请看以下分解。  相似文献   

20.
名教与商标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先生有篇文章曰"名教",所谓名教,"便是崇拜写的文字的宗教;便是信仰写的字有神力,有魔力的宗教。"胡先生举了很多例子,譬如一个小孩子打不过王阿三,便在墙上写一句"王阿三热病打死。"写完之后,仿佛王阿三真的死了,气也消了。文字是一种符号,胡先生所谓的"名教",其实就是符号崇拜。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