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黄永 《中国人大》2010,(16):50-51
美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内容和运作 一.令状主义与非法证据的排除。根据美国联邦宪法修正案第四条的规定,警察在执行一项逮捕、搜查和扣押前,必须获得法官签发的许可令状,这就是刑事诉讼中的令状主义。令状一般是警察执行逮捕、搜查、扣押等的合法依据。对于通过非法逮捕、搜查、扣押等手段获得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警察检查权剖析--从制度建构到现实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公安机关在检查执法中常常发生将治安检查权等同于刑事搜查权的现象,受到了来自法学界和普通公众的质疑,警察对此亦感到委屈和困惑.治安检查"搜查化"的原因主要来自检查权的制度性缺陷和公安机关在执法实践中对法律和制度的误解两个方面.检查权与搜查权应当有明确的界限;警察在公共领域行使检查权与在公民私人领域行使检查权应当适用不同的规则;在公共领域进行治安检查应当以保障警察执法效率为主,适用宽松的法律控制,当警察针对私人领域行使检查权时,应当适用严格的法律控制;从尊重和保护公民宪法权利的角度着眼,公安机关应重新确立住宅检查和人身检查的规则.  相似文献   

3.
私人保安业,既是一种产业,又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其在解决犯罪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犯罪侦查与逮捕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被认为是美国司法系统中富有效率、反应迅速的组成部分。在美国的刑事司法体系中,公共警察的逮捕、搜查扣押权力无一例外地受宪法有关原则的制约,从司法实践中看,在遏制公共警察的逮捕、搜查扣押行为对公民权利的侵犯方面,无论是制定法还是判例法都有相应的规定。但对私人警务人员的逮捕、搜查扣押行为,法律却没有明确的规定。随着私人保安业在维护社会治安、预防犯罪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对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4.
警察能否无证搜查嫌犯的手机?可以。但是,要受到若干限制:一是必须符合无证搜查的例外;二是手机存储的信息必须与嫌犯所从事的犯罪有关;三是逮捕嫌犯后,警察应该尽快搜查嫌犯的手机;四是无证搜查的范围仅限于警察合理怀疑存有犯罪证据的部分,不得对手机进行全面的搜查。当然,最可靠的方式是警察先扣押嫌犯的手机,然后再申请搜查令搜查嫌犯的手机。  相似文献   

5.
与美国搜查程序现状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搜查程序设置相对粗糙。我国可借鉴美国搜查程序中的合理成分,完善无证搜查程序,增设同意搜查程序;扩大紧急情形下无证搜查的前提条件;引入一览无余原则;在扩大无证搜查的基础上严格排除非法搜查所获得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刑事搜查作为法定侦查行为,在实现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功能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公民个人的隐私。在我国侦查实践中,由于相关立法的缺失,刑事搜查行为侵害公民隐私权的现象屡有发生。在保护公民隐私权的视角下,探究对刑事搜查进行限制的法理依据,借鉴限制刑事搜查的域外立法经验,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刑事搜查立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搜查的规定过于笼统、简略,在程序控制、司法审查、救济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能防止非法搜查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侵害。完善我国的刑事搜查制度,应根据侦查实际,构建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相平衡的搜查程序,采用"渐进式"的改革构建搜查的司法审查机制,建立程序与实体相结合的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无令状搜查,同意搜查由于缺乏事前的司法审查,侦查人员极易利用其启动的宽松条件规避法律的限制,在司法监督缺位的情况下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须确立并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同意搜查制度。  相似文献   

9.
<正>人身搜查,即搜身(以下统称为"搜身"),是指警察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人身搜查(包括对其随身携带物品或乘坐车辆的搜查),查缴犯罪嫌疑人可能隐蔽携带的凶器、武器、危险品和犯罪证据,从而有效预防和及时制止其暴力犯罪企图,保护执勤民警人身安全的一种专门措施和夺凶器强制手段,是警察对犯罪嫌疑人实施抓捕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控制战斗中至关重要的第一道  相似文献   

10.
警用执法记录仪可以提供警察与公民互动的音频和视频资料,提高警务工作透明度并作为可靠的证据来源,防止警察滥用武力和公民对警察实施暴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树立警察良好形象,但其普及不可避免地对公众隐私安全带来了威胁,具体涉及警方的告知和同意义务、录音时间和内容、访问和存储录音等问题。应谨慎研究发挥警用执法记录仪优势的条件,严格限制警察的权限范围,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隐私权,拓宽执法记录仪的研究范围,合理使用警用执法记录仪。  相似文献   

11.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础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注重人权保障的现代社会,诉讼人权的保障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遏制非法取证行为,规范侦查权力的行使已成为国际刑事司法发展的趋势。当前,考量如何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已成为重要课题。研究此课题,首要的前提就是要研究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有关理论,进而确立以基本人权保障理论作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非法证据是指违反了法律准则,在使用价值上有疑问的证据资料。现代国家原则上都禁止非法取证。非法取得的证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在程序法上是否采信,体现着国家在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两种价值上的取向。我国应确立相对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非法取得的鉴定结论予以排除;对非法搜查、扣押获得的实物证据有选择地予以排除。  相似文献   

13.
警察救济是法律救济的一种。我们将侵权行为的实施主体为警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救济行为统称为警察救济。警察救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对公民或者组织的合法权益遭受到警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或不当损害进行赔偿,进而达到对警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实现规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公安行政执法中侵犯人权现象表现在:"临时民警"违规执法事件时有发生;证据意识不强、取证不及时;公安行政执法中的不作为;公安行政处罚中的不规范执法;劳动教养、收容教育中侵犯人权的现象较严重。为加强公安行政执法中的人权保障,应规范公安行政强制措施方面的立法;树立人权理念,强化程序、证据意识;健全公安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完善公安机关的人事、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发生的“高速不雅照”事件,引起了舆论关于“电子眼”与个体隐私保护的争论。对于公安机关来说,诸如非法窥视、监听、披露私人活动,非法收集、使用、公开私人信息,非法搜查、监视、监控私人空间等现象非常普遍,但人们更多关注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财产所有权等基本权利。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国家公权力的扩张,制约和防范国家公权力以保障公民的隐私权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法治价值。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已于2005年启动了立法程序,这种通过从政府掌握的私人信息的保护入手是一种重点突破的做法,立法内容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政府机关的规制上。  相似文献   

16.
我国法律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被卫生行政部门行政处罚两次以后,再次非法行医的,应当以非法行医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此种将多次行政处罚后再实施违法的行为纳入刑事犯罪构成要件或者说作为罪量要素的定罪模式是合理的,不违反禁止重复评价原则和刑法谦抑性原则。但为了防止刑事制裁范围的肆意扩大,应从违法主体、违法程序及违法次数上对"非法行医被二次行政处罚后再次非法行医"入罪进行一定的限制,以实现人权保障和惩罚犯罪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人民警察是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忠诚可靠的队伍。但在公安队伍中,也有不能忽视的滥用职权、特权思想、玩忽职守等警察失范行为。恶劣的性质,严重的后果,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危害了国家的安全稳定,影响了社会的进步与和谐,破坏了公安机关的形象和声誉。必须扫除公安队伍中的“害群之马”,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8.
公安社会心理调研报告(2001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公安工作和社会治安及时准确的评估意义重大。其信息渠道越多、评价指标越多 ,就越容易形成主体的、综合的视角 ,越容易使评价或评估更真实、客观。既往最常用的指标都是以刑事案件的发案率及案件与人口比的犯罪率 ,或是以发生案件与破获案件之比的破案率来衡量的。由于这类统计结果取自警察部门自身 ,因而容易受到警察部门“自我保护机制”的影响。本课题确定的评估指标有以下重点 :1 公众遇到犯罪或违法事件的受害率 ;2 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感受与评价 ;3 公众对警察及警务工作的评价 ;4 公众对社会治安活动的参与态度等  相似文献   

19.
职业、警察职业和我国警察职业化是社会分工趋势下,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我国警察职业化也是实现警察现代化和正规化的必由之路。在分析我国警察职业的独特性及其内涵的基础上,文章着力研究了当前实现我国警察职业化的途径,主要在于分析警察权力、厘清警察职位,按照警察的司法权、行政管理权和开展工作的保障需要,可以把警察的职位分拆为这样三种,一是司法侦查类警察、二是行政管理类警察、三是服务监督类警察;实行警察职位准入的资质化,分门别类地对警察进行人事管理;以"中国警察协会"为载体,激发警察的内在需求,建设和发展警察的职业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制度的不完善固然会导致某些民警违法乱纪,但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总的来说,影响警察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违法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有警察的社会角色、警察的职业文化、警察的应激心理和警察心理环境与不同意识层次的关系等方面。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因素和自身心理因素的角度来分析导致警察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违法犯罪的心理原因,以求找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