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0 毫秒
1.
缠足本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陋习,早在上个世纪已逐渐废除,但是小脚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留物,如今却成为博物馆以及收藏家们的珍藏。三寸金莲原本是用来称赞古代缠足女子的小脚,后亦用来指代缠足鞋。缠足鞋也叫做弓鞋,至今流传下来的弓鞋数量较多,造型独特,工艺精致,成为中国古代织绣品中不可或缺、极为特殊的重要门类。  相似文献   

2.
近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真正开始于戊戌维新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掀起了以反缠足、兴女学为主要内容的妇女解放运动。其间,西洋人在中国也兴办了一系列的女学、以及在这些女校也出现了反缠足的运动。  相似文献   

3.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中国陶鑫良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不去参与世界,中国会缠足不前;世界没有中国参与,世界会残缺不全。由于高技术的发展;世界似乎正在越变越小。交通和通讯的现代化与超现代化的进步已经使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几乎缩小成为一个村庄,有人称之为“地球...  相似文献   

4.
佚名 《政府法制》2014,(15):30-30
在封建时代,我国汉族妇女一直沿袭着缠足陋习,脚缠得越小就认为越美,而美其名曰“三寸金莲”。过去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根本互不相见,所以,只能依照脚的大小,而衡量女人的俊丑。因此,在媒婆说媒时,必先请男方看女方的鞋样儿,以示女方脚的大小。一旦男方同意了亲事,就留下此鞋样儿了,按此样尺寸做一双绣鞋连同订婚礼物一起送到女方家,成亲那天。新娘必须穿上这双绣鞋,以防脚大而受骗。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列强入侵,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从客观上来说,他们带来一些先进的社会风气,冲击着中国的传统习俗,反对妇女缠足就是最好的例证。它对妇女解放,提高妇女地位有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本文仅简介了传教士反缠足的主要方式,途径。  相似文献   

6.
戴永夏 《政府法制》2010,(22):46-46
读了《客家妇女为什么不缠足》一文,笔者联想到另一个与此有关的话题:放足。如果说"缠足是中国妇女几千年的痛"的话(注:这是报纸的原话,似应为千多年),那么放足则是中国妇女千百年的强烈愿望。然而实现这一愿望,却不是件容易事,它至少经历了数百年的曲折反复和斗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前,这一陋习才得以废除。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的长河中,“魔”与“道”是旅途的伴侣,更是拉力赛的对手。有时,“魔”在前面领跑,给“道”留下处处难关;有时,“道”在前面带路,给“魔”设下重重障碍。一路走来,“魔”吃了不少苦头,也长了不少本领;“道”费尽了苦心,也练就了一身功夫。到头来,“魔”力劝“道”早日退休,“道”催促“魔”尽快下岗。于是,双方互道一声“辛苦”,然而那声音听起来很有些言不由衷。  相似文献   

8.
知行合一是个哲学的命题。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后来的儒者又有了“知在行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行合一”的论述。“知”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之“知”,是对前人认识到的已知世界知识的继承,二是认识之“知”,是对未知世界知识的新发现。“行”就是在“知”指导下的活动,“行”不能违背“知”。“知”“行”的关系有两种:一是“知易行难”二是“知难行易”,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知行合一”。我们执法者在执法规则面前,面临的就是如何处理“知”与“行”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何志 《中国审判》2010,(9):85-87
法谚云:“法爱衡平”,“法官心中应常有衡平”。作为法官,在裁判过程中尤其是民事案件裁判中要将利益衡量贯彻始终,在“审”、“调”、“判”过程中,对涉及权利冲突的协调,应充分体现“法”的“公理”精神、“审”的“公正”原则、“调”的“公心”理念、“判”的“公平”结果和“利”的“平衡”保护,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书场”为书法表演场所的简称,顾名思义,“官场”也就是官员表演的场所的简称。现在“书场”有句话,叫“流行书风”.也称“时风”。笔者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书场”与“官场”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书风”也就类同了“官风”。  相似文献   

11.
成子 《当代审判》2003,(5):25-27
一审说她是“情人”,二审认为是“性伴侣”。24万多元的“感情投资”纠纷一波三折,峰回路转,让三级法院“琢磨不透”成了一大“悬念”。近日,广西高级人民法院提起再审这宗已经生效执行的“两性关系”案件,引起社会各界浓厚兴趣,此案再审有可能成为我国“两性关系”的“判例法”。  相似文献   

12.
克劳塞维茨在分析界定“荣誉”与“荣誉心”的基础上,对“功名”和“功名欲”、“自尊心”和“自豪感”、“声誉”和“桂冠”,以及“耻辱”和“耻感”、“虚荣”和“虚荣心”等进行详细阐发,对“祖国的荣誉”、“政府的荣誉”,“人民的荣誉”、“军队的荣誉”、“军人的荣誉”和“统帅的荣誉”等进行了深刻论述,为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荣誉和荣誉心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读友 《政府法制》2012,(8):28-28
现实生活中,“小三”、瘪三、张三,都不是好称谓。而在成语中,“三”也倒了霉了,凡“三”和“四”搭配在一起的成语.多是贬义,如“朝三暮四”、“丢三落四”、“三妻四妾”、“推三阻四”等等。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我写过一篇文章,讲当下的一些学会、协会、社团,热哀于编织各种各样的荣誉帽子出售,变成了“帽子公司”。只要你愿意出钱,什么“英才”“名人”“脊梁”等等的“帽子”,可以任你挑选。尽管一些“帽子”与“头寸”明显不合,比如将“百强县”的“帽子”戴在贫困县的头上,但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买方愿买,卖方是照卖不误的。出售假的荣誉“帽子”,玷污了真正的荣誉,是精神领域的一种严重的假冒伪劣,应严加查处。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真”(“truth”或“truthness”)有四种不同的用法:终极的“真”或大写的“真”(真1);“经验科学”中的“真”或“科学实验”中的“真”(真2);作为“交互主体性”或“沟通理性”的“真”(真3);语句的“真”或分析的“真”(真4)。“真1”将导致神意的、独断的和有形而上学基础的法权理论;“真2”本与法权理论无干,但在科学入魅的时代,强权可借“科学”之名行独断之实,“真2”由此成为“真1”的婢女;“真3”是历经公开和平等讨论后的共识,也即“对话的常识”,“真3”是公民社会法律关系的基础,即“当事人合意”或“社会公意”,“真3”与“真1”水火不容;“真4”是“S是S”的“真”,即逻辑的“真”或判断的“真”,“真4”内合“必然地得出”的精神,不空话,不妄言,是获得“真3”时对话与沟通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6.
木子 《政府法制》2011,(20):36-36
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光棍”就是俗称没有老婆的男人。但在江湖上,“光棍”和“打光棍”都是另外的意思了,含义很深。如在明末清初出现的“洪帮”(与“青帮”相对,民国时期,两帮合一又称“青洪帮”)里,“光棍”和“打光棍”都是很有骨气的词汇。“光棍”在洪帮里是“反清复明”。  相似文献   

17.
中闰人“出去”,总要“回来”的。虽然古诗中有豪壮之言,日“何必马革裹尸还”,然而“叶落归根”,却也堪称人之常情。有成就的人“回来”,叫做“衣锦还乡”,芸芸众生们,则称为“常回家看看”。难怪这首歌可以风靡南北。  相似文献   

18.
贿赂行为自古就有,历来不断。 晚清的贿赂名堂很多。而且还都有个很好听的名字。例如。过年送钱叫“年敬”,过节送钱叫“节敬”,夏天送钱叫“冰敬”,冬天送钱叫“炭敬”,喜庆事送钱叫“喜敬”,送给女人的叫“妆敬”,送给读书青年的叫“文仪”,送给门房叫“门敬”。送给仆人的叫“跟敬”。另外,尚有“陪敬”、“菲敬”、“别敬”等。至于专门为买官、免罪等而进行的私下交易,有什么名堂就不得而知了。  相似文献   

19.
铭道 《政府法制》2012,(32):45-45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唐诗可谓是家喻户晓。我们习惯于说“慈母严父”,所以自然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其实,在中国古代,曾有个专门的称谓叫“慈母”,这个“慈”却与“慈祥”无关,“慈母”本来是件伤心往事。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有权威文章说,律师应对WTO挑战的首要原则,当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不久前,又有权威人士讲,“中国目前90%的刑事、民事、行政各类诉讼案件没有律师参与,北京市的这一比率更高些。”尽管我们可以自圆其说,律师业务并非只是诉讼业务。但无论如何,还是令人感到“导向原则”与“90%现象”之间的“反差”太大了些。这“反差”难道说“秋菊”们喜欢单打独斗去讨“说法”?怕是不能这样说。与其原则说说导向原则,倒不如为“90%现象”把把脉、导导向,来个虚功实做,即围绕“贵”、“贱”、“高”、“低”照直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