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行政决策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决策体制是政府正确行使决策职能,进行科学决策的组织保证。我国行政决策体制存在决策运作不完全符合宪政要求,决策系统运作规则不健全,决策制度缺乏整体配套性,决策程序不规范,决策失误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缺失等弊端。改进和完善我国行政决策体制,要从提高行政决策子系统、信息子系统、参谋咨询子系统、监控子系统职能角度出发,合理划分权力结构,加强体制内外政策研究机构和智囊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监督决策机制,提高情报信息系统的处理分析能力,努力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2.
提高行政决策的水平和决策效率,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关 键在于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体制,提高政府的回应能力。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行 政决策回应机制。我国行政决策回应机制建设的基本路径:一是要树立"与民决策"和 "让民决策"的观念,二是要加强回应制度建设,三是要加强回应载体建设。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科学和民主决策的问题,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其中的问题仍然很多,归结起来仍然是决策体制的问题。根据当前中国行政决策体制的现存问题,文章较为深刻、全面和系统地提出了优化路径,即提高党政一把手的决策素养、重大决策引入集体决策制度,建立专业情报部门和高级情报系统,建立起完善稳定、独立性强、运作高效的政府决策咨询系统,创建行政决策的监督和反馈系统。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来,为了适应经济体制的发展所进行的政府分权改革,对我国政府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国政府纵向分权导致了行政决策权的“下移”,而政府横向分权导致了行政决策权的不同分配。由于政府分权扩大了行政决策主体的范围,形成了行政决策主体的社会化趋势,这种决策的分散化使得政府决策更具有灵活性和高效性。作为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必然选择,行政决策分散化符合现代行政决策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5.
简论美国政府决策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决策体制是政府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政府决策体制一般由中枢系统、信息系统和咨询系统组成。美国政府决策的中枢系统、信息系统以及咨询系统都有自己显著的特点 ,这是美国政府高效运作的基本保障 ,研究美国政府决策体制对改革和完善我国政府决策体制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行政决策民主机制的法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我国行政决策民主化进程,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复杂的发展过程,现已形成了多项行之有效的制度。但是,现有的行政决策民主机制在运转过程中,既存在形式主义问题也存在决策过度民主化而导致无法做出科学决策的现象。从民主与法治相互作用的视角看,我国需要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从外部来规制行政决策民主,也需要完善政府工作规则以便从内部规范行政决策民主的各个环节,还需增进公务员的科学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7.
我国行政决策的法治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是新时期我国行政决策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其中行政决策法治化是法治政府的本质内涵,是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保障。根据《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定的我国行政决策机制的总体框架和我国当前行政决策机制改革的法律保障现状,我国要实现行政决策法治化的目标.就必须完善行政组织法律制度和行政决策的监督制度;同时,健全行政决策程序规则、民主参与行政决策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政府决策失误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近十年关于行政决策成本文献的梳理,分析了行政决策成本的内容、过高的原因和影响行政决策成本的因素,指出了优化行政决策成本的途径。与此同时,提出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理清了行政决策成本与政府行政成本的关系,指出了行政决策成本不仅是政府行政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也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影响着政府行政成本。  相似文献   

9.
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对于政府创新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政府创新为图景,着重分析了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二元张力对于政府创新、行政效率目标与公共利益目标的作用以及当前我国行政决策制度存在的缺陷对政府创新的阻碍。并以政府创新为目标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期对推动我国政府创新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0.
行政决策法治化是行政决策体现多数人意志、保障和实现多数人利益并使之规范化的过程,是现代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也不例外。我国行政决策法治化虽然取得一定进步,但与现代法治要求仍不相适应,且面临诸多困境,所以我国行政决策法治化必须在公众参与、程序规范、监督有力和责任明晰等方面寻求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为人民服务与依法行政的理念所决定,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必须是责任政府。责任政府就应该对其所有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如何确定政府在行政决策中的责任,政府应该承担哪些责任,以及如何追究政府行政决策的责任,本文试对这一问题作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2.
健全我国行政决策机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我国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就是行政决策。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经过10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上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真正实现这一基本任务,需要深入探讨和切实解决行政决策过程的法制化、行政决策行为的规范化、行政决策责任的定型化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决策作为政府职能的核心,对社会和经济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结我国长期以来行政决策实践的转变,及其经验和教训,明确了健全行政决策机制的基本要求,架构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强调要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其中,依法决策是前提,科学决策是目标,民主决策是保障。依法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三位一体”其关键在于决策过程的合法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和现代化发展及国际竞争的加剧 ,我国行政管理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机遇和挑战。行政决策作为整个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其科学化是现代行政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行政决策的认识过程入手分析怎样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 ,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处于行政改革转型时期,西蒙决策理论对于我国公共行政决策具有重要启示。本文在分析西蒙决策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我国行政决策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我国国情出发,针对公共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就建立科学行政决策模式,提出了顾客导向型、效率导向型等理性决策模式,并强调了合理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对于科学决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对于行政决策而言,在为其选定的一系列相关价值中,科学化具有核心地位。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需要以民主化作为基本前提,民主化应当渗透于行政决策的整个过程,贯穿于行政决策体制的各个方面。此外,科学决策还需要法制化加以保障。行政决策法制化的内含包括行政决策的内容、程序和责任等。  相似文献   

17.
<正>政府行政领导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指政府的行政领导权,包括组织、协调、指挥、决策等,它与政府的行政职能直接相关;二是指政府的行政领导者,包括领导者集体和领导者个人.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政领导职能转变,对加速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从第一层探讨政府行政领导职能转变的客观性及转变的路向.一、政府行政领导职能转变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我们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与人民满意的政府。新时期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即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为此,要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公共权力体制,基本建成有限政府,基本建成公共服务型政府,基本建成大部门体制,基本建成科学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体制,基本完善具有约束机制的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体系,基本建成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从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视角来看决策公开,决策公开和公众参与之间存在良性互动的关系。前者是后者有效实施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民主动力。决策公开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有效性,鉴于此,决策公开不完全等同于政府信息公开,决策公开具有动态性、过程性和系统性。因此,除了应遵守信息公开的通行原则外,决策公开还应遵守其特殊的原则。同样,也应从公众参与行政决策流程的视角来确定决策公开的范围及例外。  相似文献   

20.
行政决策作为我国现代法治政府的重要行政行为,其法治化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2019年国务院发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对重大行政决策的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但对于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制度只进行了模糊化、原则性规定,其操作性不强。本文基于重大行政决策事后评估机制的概念、立法现状以及各类学术理论,提出从完善评估立法、明确评估主体、评估范围以及发挥评估报告效力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事后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