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客观地认识环境法的调整对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确认识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正确适用环境法律规范的基本前提。本文从传统法学理论关于法律调整对象的基本学说入手 ,通过对环境法调整对象基本特征的分析和对环境社会关系同人与自然关系之联结及其辩证关系的探析 ,对环境法的调整对象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冬卉 《法制与社会》2012,(13):275+277
环境法能否调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分别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没有必要被法律化,环境不能成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环境法的调整对象不能从传统法理学的社会关系扩展到非社会关系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得出环境法不能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环境法的理念是合乎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和环境规律的理念,环境法的伦理基础是在传统伦理道德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中心主义”思想,环境法的法理基础是法律既能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能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立场。据此,环境法的理念主要有环境可持续理念、环境协调理念、环境公平理念、环境安全理念和环境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4.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融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群 《法学研究》2000,(6):119-128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具备趋同的法律保护客体———环境和自然资源、共同的法律调整对象———生态经济社会关系、相互融合的法律调整方法———立法模式 ,因此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应当融合而成为一个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5.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论证环境法能否成为独立的部门法的关键,环境法的调整对象的观点核心在于人与自然能否成为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本文试图从环境法哲学的这一高度,解开这一困扰,论证环境部门法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6.
贾梅清 《法制与社会》2013,(31):274-275
“雾霾”一词现在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雾霾”折射出的是环境对人类活动破环生态平衡的报复,提醒人类应该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与相关的法律保护,因此,深入研究环境法律关系,对于建立环境法这一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地位,完善环境法的理论和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环境法学界传统观点认为,环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我国环境法所规定的环境资源与环境行为,但随着环境问题不断为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突破传统观念,将生态利益纳入环境法律客体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谈环境侵权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环境侵权中被诉对象的扩大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好环境,各国法律在放宽环境诉讼起诉资格的同时,也扩大了被诉对象的范围。即根据环境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的需要,对过去根据其他规定不能被提起诉讼者(比如国家等),现在可以根据环境法的规定对其提起诉讼(主要是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从而冲出了“国家至上”或“国家无责任”的传统观念的禁锢。美国《清洁空气法》第304条a款明文规定:任何人均可以自己的名义对任何人(包括美国政府、政府机关、公司和个人等)就该法规定的事项提起诉讼。在日本,随着国民环境意识的…  相似文献   

8.
析环境法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保护法律关系又称环境法律关系,是指环境法所规定与调整的社会关系。环境法律关系是环境法这一独立的法律部门所具有的特定的律法关系,是因保护和改善环境而发生并且具有法律效果的社会关系。它除了具有同其他法律部门的法律关系所共有的性质外,还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陈贻健 《行政与法》2009,(12):95-99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消费观揭示了消费与人的真实需求的背离,消费也逐渐由手段变成目的。而在生态危机的背景下,那些不负担环境成本、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同样也是异化消费的表现形式之一。异化消费的蔓延应当引起环境法对自身规制对象和权利义务配置等方面的反思和调整,这些反思和调整应当包括:将消费者和企业一样明确视为环境法的规制对象、均衡配置环境法上的企业环境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环境义务的法律化。  相似文献   

10.
WTO环境规则与我国环境法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坚  李群 《科技与法律》2004,1(4):113-117
本文结合WTO环境规则对我国现行环境法律制度的缺陷进行剖析,提出应在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的指导下,从环境立法体系、立法透明度、司法审查体制、环境经济法律制度、环境标准和环境管理体制等方面对我国环境法进行适应性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Book Reviews     
Book review in this Article
Participation and Litigation Rights of Environmental Associations In Europe, Studies of the Environmental Law Network International Vol. 1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Law, Owen Lomas and John McEldowney (Eds.) Chancery Law Publishing Ltd.
Fisheries After Factortame, A.E. Munir
Manu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the EEC and Britain, Nigel Haigh  相似文献   

12.
环境法学理论的要点和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蔡守秋 《现代法学》2001,23(4):85-95
文章分析了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的意义和作用 ,认为该理论是说明环境法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理论 ,是对环境法的长远发展、总体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理论 ,是将环境道德与环境法制建设结合起来以实现环境法治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部法律的前身是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基础是1989年颁行的《环境保护法》。1979年的《环境保护法(试行)》虽然不是此次修法的直接文本,但其作为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领域的综合性法律,在奠定中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基础的同时,也为后来留下了一些隐患,成为此次修法的争论的起因。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是此次修改的直接文本,这部法律的存废之争一直持续了20多年;在2011年年初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修法程序后,经历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审议、修改草案两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修正案"到"修订案",创造了中国立法史上几个"第一"。最终通过的《环境保护法修订案》体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建立最严格制度的要求,确立了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的地位,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机制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4.
关于环境法体系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法体系是法律体系意义上的概念,不是立法体系意义上概念。环境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应区别环境法概念的广义与狭义。从狭义环境法的角度来看,环境民法、环境刑法不属于环境法。环境法体系可分为基本法与具体法,其中具体法又可分为事务法和手段法。狭义环境法的确定对于规范环境法学研究,推动环境法制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环境法学研究范式的确立对环境法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指导环境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意义.当下"主客一体"的革命性范式,彰显了相关论者范式建构的自觉,并推动了环境法理论的多元化发展.但是,这种范式由于一定程度上忽视"人"的价值序位而遭遇同样的困境,以理论建构为重心同样忽视了对应对环境问题实践的有用性的追求.环境法学研究范式变革应以"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为指导,在一定限度内完成向"实践导向"的转变.重建现代环境法学方法论应该从主体要求、价值观要求、技术要求及规范要求四个维度展开,社会工程哲学基础上的创新恰恰涵盖了这四个方面的规定性.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如何将社会工程的系统论哲学恰当地应用于环境法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中.  相似文献   

16.
环境公益诉讼可以分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环境公诉。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应以《宪法》、《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为依据,通过确定诉讼原告、环境公益,对《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作适当修订,并结合一些相关诉讼制度,在实践中逐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因缺乏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规定,将直接影响其立法目的的实现和公众参与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Book Reviews     
Ben Boer, Ross Ramsay and Donald R. Rothwel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in the Asia Pacific
Marian Chertow and Daniel Esty (eds), Thinking Ecologically: the Next Gen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William Lesser, Sustainable Use of Genetic Resources under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 Sharing Issues
Damien Geradin,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C and US Law
Neil Hawke and Nadia Kovaleva, Agri-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Thiomas M. Franck, Fairness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stitutions
Jenny Steele and Tim Jowell (eds), Law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  相似文献   

18.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Politics, Law and Economics -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amine the research advanced in the journa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相似文献   

19.
Book Reviews     
W.Burhenn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Multilateral Treaties
Peter Wetterstein,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The Right to Compensation and the Assessment of Damages
Jonas Ebbesson, Review of Compat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Simon C. S. Tay and Daniel C. Esty, Asian Dragons and Green Trade: Environment,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Law
Jan M. van Dunne, Non-Point Source River Pollution – The Case of the River Meuse: Technical, Legal,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Law
Bridget M. Hutter, Compliance: Regulation and Environment
Amanda Wolf, Quotas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Michel Prieur, Le droit à l'information en matière d'environment dans les pays de l'Union Européenne
Michael Fry (ed.), A Manual of Nature Conservation Law and A Manu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相似文献   

20.
Book Reviews     
Book review in this Article
Oppenheim's International Law, 9th edition, Sir Robert Jennings and Sir Arthur Watts (Eds.)
Precautionary Legal Duties and Principles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Harald Hohmann
EC Treaty and Environmental Law, second edition, Ludwig Kramer
Joint Implementation to Curb Climate Change: Leg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 Kuik, P. Peters and N. Schrijver, (Eds.)
Freedom of Access to Information on the Environ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 A User's Guide to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gulations and EU Directive 90/3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