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特殊性与教育方法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汤新华 《探索》2002,(5):77-79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多的从“教育者”的角度而不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受教育者的接受态度和过程缺少研究,这成为减弱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因素之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借鉴现代接受理论的有关观点和方法,对受教育的接受态度和过程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文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积极扬弃。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教育和自我教育两个过程。自我教育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自我意识并形成自觉行为的有效措施。过去,我们在抓思想教育时,对教育过程比较重视,而对自我教育过程的研究和重视却不够,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行为相脱节。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个体的原有价值观、心理机制与教育者实施的社会主导规范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双方的认知水平、授受方式、客观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自我教育。一是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对自我教育过程的影响。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是受教育者自身有关…  相似文献   

4.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是教育者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这里的思想品质,包括学生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等。德育过程,也称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作用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要求、熏陶与感染之下,自觉地将社会的道德…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山  向勇 《探索》2003,(5):105-107
本文借鉴主体性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理念.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一样处于主体地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受教育者主体个性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二维价值功能,并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加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使受教育者主体全面发展的主题,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冲突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婷 《求实》2009,(12)
近年来,随着对"冲突"的进一步深化认识、合理定位及价值分析,"冲突"已不再被认为是必然引起社会紊乱和带来祸害的代名词,而是兼具正向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建设性冲突的价值正逐步凸显和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一种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立场、认知结构、利益、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的差异,引发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角色、认知、情感、价值等方面的冲突.对此,应以客观、全面、辩证的态度来对待.在遵循思想道德发展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分析角色、认知、情感、价值等冲突的内在联系,这不仅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一个有效手段,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表现为一种"双主体-客体"的新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二者之间是一种"主导主体"与"主动主体"的合作互动关系,他们的共同客体主要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具体说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及其行为表现。这种新形态既强调充分发挥教育者主体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主体的主动性,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了更为合理的定位,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目的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主动地享受教育者传输理论、观点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能动地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吸纳的接受活动的联结与统一。在这两种活动中 ,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只能作为引发受教育者觉悟的前提和条件 ,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否得到最终的落实 ,关键还是要看受教育者的接受情况。这里所说的“接受”是一个学术语或概念 ,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特殊的接收活动 ,它是受教育者出于自身的内在需求 ,而对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文化信息加以反映和择取、整合和内化以及外化和践行的连续的完整的认识过程”。[1 ] (P67)…  相似文献   

9.
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正面的“灌输”教育有时效果不佳,如果利用多样灵活的新型载体,采用间接、迂回的隐性教育方式,则容易使受众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增强教育的效果。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受众的生活工作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采用“问接”“迂回”“渗透”的方式,使其在工作和文娱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并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感动,在潜移默化中自愿接受教育者的观点。由于隐性教育是在受教育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感染,在情感上是自愿接受的,因而隐性教育所产生的情感态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10.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的实践范式,其受教育者的受教过程呈现出鲜明的特性。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特性,是深化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认识的重要方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施教的过程中,受教状态具有自然性,受教心理具有非逆反性,受教过程具有愉悦性,受教效用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理论是20世纪西方哲学对主客体关系认识的突破与创新,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重视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二是要确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理念;三是要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互动;四是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定位。依据主体间性理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情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情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涉及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等方面。情感在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选择、整合、内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催化剂、润滑剂和稳定剂的作用。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效应,就要增强对教育对象的情感关注,重视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体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创设和谐的教育情境,注重教育者的人格育情,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黄世虎 《求实》2001,20(5):59-61
文章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的联结与统一。作为外因的教育活动 ,只是引发受教育者觉悟的手段和条件 ,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最终能否实现 ,关键在于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效率的高低。为此 ,作者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 ,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接受图式 ,并就提高接受效率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哲 《求实》2006,(Z4):215-216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质上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下,受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化、形成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所谓内化是指主体从外界接受信息,并逐渐固定为内在的立场、观点、态度,成为主体思想的一部分.内化的过程始终与人的心理过程,即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发生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其中,受教育者的注意、情感、需求、意志等心理因素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国栋 《学习月刊》2013,(23):39-40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育内容.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当今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本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国情.采取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本性在于以人性化的精神与理念,以"人的方式"准确把握和科学引导大学生,充分挖掘和发挥大学生的潜能,引导大学生建构和发展完备人性,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它的内在本质是以人的方式施教,即以人为尺度、以人为目的和以人为主体开展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真诚是教育本性的方式体现,坚持真理是教育本性的价值标准,而人格示范是教育本性的综合表征;尊重、引导和服务受教育者,满足受教育者的受教期待与需要,才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本性应有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必然会涉及到精神活动中的理解问题。在哲学解释学的观照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一种对话、一种视域融合、一种自我理解的过程。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观,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解释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种对象性教育方式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以及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则构建了交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为我们的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17,(6)
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思维方式的教育,是对人们进行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影响因素众多,影响程度不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信息。教育内容是教育对象直接面对、评价和接收的东西,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的载体,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其真理性和可信性。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必然会涉及到精神活动中的理解问题。在哲学解释学的观照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一种"对话"、一种"视域融合"、一种自我理解的过程。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观,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