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家所关注的是一套客观化运作的官僚制秩序。这种秩序的建立必须依赖于君主极高的个人品质,秩序的运作又追求最大程度的排除君主个人因素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导致法家在君主和制度之间徘徊。这在韩非由"圣"而"庸"的政治秩序建构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是其乃至整个先秦法家思想的内在理路和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2.
作为对上古时期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状态中君主理想治道的描述,“无为”思想本应涉及君主所应具备的、超出一般的、大有作为的智勇能力和表率作用等实现“无为而治”的人格力量,而鉴于后世君主对统治权力的滥用使得思想家们对“无为”思想的鼓吹实质是更大程度上用来制约君主的恣意妄为以减轻对民众生活的不利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无为”思想的文献描述、历史探源和实质上的分析,重新揭示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表率作用等君主个人人格力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殷旭辉  王华 《前沿》2014,(5):64-66
葛兰西把马基雅维利个人英雄式的“君主”改造成了“现代君主”,即政党。政党在组织结构上包含群众、领袖和知识分子三种素。葛兰西对政党问题的探讨与其领导权理论联系在一起。政党的作用不仅是政治上的而且首先是意识形态上的,政党是建立和维护领导权的重保障。  相似文献   

4.
“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百般歪曲历史,制造了一个所谓“法家统一有功论”。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四人帮”却说什么“凡是法家都是坚持统一的,凡是坚持统一的也都是法家”。在他们的笔下,法家成了统一的缔造者、维护者,那些骑在人民头上,压迫剥削人民的帝王将相,竟然成了历史发展主流和人民愿望要求的代表者。对这种唯心主义的反动观点,必须给予严肃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关志国 《求索》2007,(11):141-143
黄老学认为“一”是万物的根本,相对于万物“一”具有优越的地位。在对“一”的深刻认识基础上,黄老学形成了“执一”政治观念。黄老学认为君主就是“一”的体现,“执一”是君主修身、治国的基本原则。“执一”表现为以一应万的内涵,“执一”要求君主做到依法治国,“执一”的目的是实现天下的统一及各种政治集团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6.
莫纪宏 《人权》2010,(4):2-6
“公民”概念是指称与具有完整主权特征的现代政治国家相对应的、作为主权国家构成要素之一的“居民”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公民”意味着个人属于一个具有独立完整主权、有一整套合法有序运作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的“政治国家”,“公民”是个人与主权国家之间的政治联系的“价值属性”,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历史上 ,“权”与“法”的矛盾 ,一直是治国为政者头疼的问题。毫无疑问 ,产生法治思想的久远 ,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骄傲。“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这作为法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在战国时代就提出了。韩非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 ,明确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 ,建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完整的法治理论。他主张法令一经公布于众 ,就具有不可违背的威力。“境内之民 ,其言谈者必轨于法。”既重视立法 ,又重视法律的效力。这些思想作为法家学派的理论 ,无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追溯历史 ,它对中国封建统治确实产生过积极影响 ,并断断续…  相似文献   

8.
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主张法治的一个学派。所谓“法治”,就是要求以法治国,即要求用国家颁布的法律和法令作为最高准则,来管理国家和治理天下。这个思想,与儒家的“人治”思想和“礼治”思想很不相同。由于法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各个诸侯国的当权人物.他们既是管理理论家,又是管理实践者,因此可以说,法家学派是当时与现实的社会管理活动结合得最紧密的一个管理哲学流派。  相似文献   

9.
陈水扁2月27日召开台湾“国安会”,正式宣告终止“国统会”运作和“国统纲领”适用。什么是“国统会”和“国统纲领”?陈水扁为什么在此时“终统”,以及如何应对?笔者想围绕上述问题谈谈个人浅见。何谓“国统纲领”?“国统纲领”就是“国家统一纲领”的简称,它是1991年2月,由台湾当时的执政党—中国国民党汇集朝野的智慧制定的,其目的是“用以凝聚全民的共识,迈开统一的步伐”。“国统纲领”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愿望:中国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的愿望;2.目标:建立自由、民主、均富的中国;3.原则: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  相似文献   

10.
“宪改”长期以来是台湾岛内政治斗争的中心内容,目前各种势力围绕“修宪”、“制宪”、“行宪”之争关系到台湾“宪政秩序”的塑造。从李登辉时期“宪政改革”到陈水扁当局的“宪政改造”,台湾的“宪政秩序”同时具有法理意涵和政治功能。目前台湾“宪政秩序”塑造的焦点在于:“行宪”和“宪改”哪个更迫切,“宪改”本质上到底是“修宪”还是“制宪”?不同的“宪政秩序”的塑造途径将会产生对民众的不同“国家认同”导向,导致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倾向的混乱。  相似文献   

11.
群体动态学学者福列特主张,权威来自于个人的知识和他在组织中的功能,而不是来自于阶级地位。她很清楚,当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施展权力的时候,通常只会导致愤恨。相反,大多数人“都会接受情势的逻辑和事实的要求……秩序和权威都必须去除个人色彩”。  相似文献   

12.
“‘皇’和‘王’古为辉煌、光明之意。”《诗·小雅·渐渐之石笺》“皇,王也”。分开来说,“‘皇’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意思。”这是《古辞辨》中的第一条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有3条解释:1.盛大。2.君主。3.姓。《康熙字典》古体“皇”字有5种写法,如果我们不看皇字的原形,对这5个字根本就不认识。而甲骨文目前还没有发现“皇”字。周,毛公鼎、颂鼎上的“皇”字,上部像甲骨文的“日”,有三竖,下部是一个“土”字。从字形上看,像太阳的光芒照耀大地,这也许就是王凤阳先生说的“‘皇’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意思”的来由。  相似文献   

13.
汤诤 《理论月刊》2000,(4):43-45
法治是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成长壮大的一种治国的思想体系。近现代的“法治”思想 ,与几千年来的“人治”相比 ,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法治原则发展到今天 ,已经成了世界各国普遍遵守的治国法则。我国“十五大”也明确提出 ,要“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无疑把法治的作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但有人提出 ,中国并不是现在才“依法治国”的 ,中国先秦的法家也提倡了“法治”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早在两千多年前也已提出了“以法为本” ,并为统一的秦王朝具体实践。这就让人不由想到…  相似文献   

14.
安北江 《思想战线》2023,(2):123-134
古代中国的“天下秩序”与“国家秩序”建构理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传承性,且贯穿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宗法式与地缘式的“天下秩序”理念,是古人诠释世界和维系国家政治安稳的核心思想。二者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王朝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华文明核心体的形成和族群意识的凸显,是“天下秩序”得以传承与变革的基础。“国家秩序”和“国家政治体系”的建立,是古人想象“天下秩序”崩塌与重构的结果。在“国家秩序”建构中,“一统观”与“正统观”成为主体民族政权角逐天下后的政治意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与“天下秩序”理念,形成历史上的“中国精神世界”,最终成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向心力。为此,历史上的主体民族政权,以“中国”为核心的天下一统理想才得以实现。阐释古代中国“天下秩序”理念的传承与变革,对进一步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间接回应了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来倒叙解构历史中国的舛误。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治安问题上,不存在“纯净”的儒家或法家.汉初政治家们一面张扬“仁义”说教,搞“礼乐”点缀,一面施行法律制裁,搞帝王独截.在统治者手中,儒法两家都是有用的,弃置不得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汉代形成了儒表法里的综合治安术.从此,法学经典、法律条令开始披上儒学外衣,人们力求用儒学语言去表述法学要求.儒表法里为解决社会矛盾增加了可供选择的手段,为“缓和冲突,使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条件,有利于社会治安.  相似文献   

16.
法家诸子基于对人性的洞悉,主张以严刑峻法治理天下国家。他们发现:人性好利,莫不自为。法家并不象其他学派将人性追逐利益、权衡利害视作恶行而予以禁绝,他们反而要求因循人性,以大利诱导(奖赏)人们守法,以大害惩戒(刑罚)民众不违法。法令是衡量人们行动的标准,合法则赏,不合则罚。法令面前,一视同仁。刑无贵贱,功不抵罪。甚至轻罪重罚,以严刑峻法威慑人们不敢越轨。君主掌控法度刑律,并借助威势、玩弄权谋以驾驭群臣,统御万民。君主上遵天道,下凭法度;臣僚秉公办事,效忠君主。在法令刑律的威慑下,君主垂拱而无为,臣僚任事而尽责,最终天下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7.
“法治”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法治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而“与时俱进”地发展变化的。它有以下几方面最基本的涵义。一、“法治”意味着秩序,俗称“法秩序”。“法治”意味着人的基本的权利和自由,诸如生命和财产等权利得到保障,不受非法的伤害、侵犯和破坏。而这种保障主要由负责执法的警察所提供。比如,一旦社会发生骚乱,“法秩序”必然要受到损害,这时如果警方能够成功地制止骚乱,“法秩序”就能够得以保存。二、“法治”意味着规则。意味着将整个社会的一切活动均置于一定的规则约束之下,凡事先…  相似文献   

18.
公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拜上帝会”在广西发动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农民武装起义。这是一场摧毁旧秩序和维护旧秩序之间的生死斗争。军事上节节失利的腐朽王朝,面对人民的反抗,只好乞灵于几千年来,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宝典的“治乱世用重典”的法宝,“就地正法”在晚清末年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王张江姚“四人帮”反党集团,利用他们手中控制的宣传工具,为其篡党夺权大造反革命舆论。大野心家、阴谋家江青,妄想作党的主席,作“女皇”,利用评法批儒,极力吹捧吕后,自比吕后,胡说吕后“了不起”,“是个伟大的封建政治家”,“也是个法家”,“不仅贯彻了刘邦的法家政治路线,而且贯彻执行了法家的组织路线”,等等。“四人帮”豢养的御用文痞梁效、罗思鼎之流秉承其旨意,摇旗呐喊,在报刊上大肆颂扬吕后,为吕后涂脂抹粉。他们声嘶力竭地叫喊。吕后是“法家代表人物”,“女政治家”,“协助”刘邦“继承了秦始皇的法家路线”,“为创建和巩固中央  相似文献   

20.
谈保卫工作“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防为主,确保重点,打击敌人,保障安全”的方针,是几十年保卫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它反映了保卫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反映了我们保卫工作的战略思想,是指导我们做好工作的正确方针。现仅这个方针中“预防为主”的思想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一、预防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多年来,公安保卫部门和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的保卫组织,按照“预防为主”的思想,在各级党委和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相配合,依靠广大职工群众,在预防治安事件、维护内部治安秩序方面,在预防反革命和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