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诞生地,而在现实的历史中生成的“社会”概念,已成为考察唯物史观的崭新视角。在《形态》中,通过哲学信仰的清算和对“现实社会”的现实性、实证性和具体性考察,马克思发现了“社会”的“两大起点”,即社会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社会的历史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明了唯物史观这一重大理论发现,并指出唯物史观以方法的革命性为先导,昭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2.
隐私权刍议     
钟锐华 《广东民政》2009,(10):36-37
国际上对隐私权的一般定义是: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进步的社会是尊重个人独立人格权力的社会,所以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隐私权的保护。隐私权如此重要,但现实中往往容易受到侵犯。  相似文献   

3.
我一直犹豫该不该写这篇文章。因为文章的一些观点可能与当前社会的主流观念相悖。可能会被喷口水。对于醉驾入刑,我从当年立法通过时的欢呼拥戴到今天带着忧虑的观察,我个人观念的转变,似乎也证明了一个论断:任何脱离社会现实的过于理想化的制度设计,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的。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研究表明,婚姻是社会稳定的粘合剂,是维持家庭幸福和个人事业发展的基础与平台。随着社会进步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军人对婚姻质量的关注、婚姻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近期,笔者通过对部队580名24—30岁的适龄官兵开展的“关于部队青年官兵婚恋观问题”的问卷调查表明,青年官兵的婚恋观正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他们在对待婚恋的问题上,日益凸显出成熟、理性和客观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5.
违纪违法领导干部普遍存在违纪违法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这种心理产生存在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社会现实根源。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标准、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官德修养、衰减投机致富的机制并加强组织监督的时效性,有利于营造反腐倡廉的社会环境,加大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研究与交流》2002,(1):40-40
第一大遗憾:中国民营企业家难以摆脱孤独的个人英雄主义怪圈。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中,孤独的个人英雄主义是一个被社会无限扩张的话题,也是一种现实的诱惑与梦想的陷阱。深圳一位民营企业家曹说,刚刚有成就的民营企业家往往埋怨中国企业缺少企业英雄,成为英雄也就成为了他们的理想模式。英雄主义是孤独和孤立的,必然导致超现实的决策失误,决策失误反过来又会给决策者带来悲剧。中国企业家的缺陷,不能从道德上分析,而应当从性格的完整性上分析。  相似文献   

7.
社会角色理论磋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角色是沟通个人和社会的桥梁,社会角色是人的社会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社会化的结果,也就是社会角色的被承担和扮演。本文就社会角色理论作一磋探,以便揭示人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社会成员的内在机制。一、角色和角色丛“角色”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或团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和被社会或团体所规定的行为模式。角色丛,则是指同一个人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整体。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社会角色分类如下:其一,根据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理想角色,亦称期望角色,是…  相似文献   

8.
董晶晶 《群众》2007,(11):47-48
“面子”者,“情面”也,人皆有之。所谓领导者的“面子效应”,在这里主要指这样一种现象,即循正常途径无法办成的事,只要领导出面,对方往往会看领导的“面子”,从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事情轻松地得到解决。社会学家告诉我们:“面子”是个人在某一特定情境中的自我感觉和社会认同,而个人在社会环境下被认同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人在社会关系网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从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人手,通过对“此在”的存在论分析,强调在个体化的生存时空中向着自由本真的个人抗争,展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路向关于个人的生活理想;马克思则将个人的生存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中,通过对“现实的个人”进行社会历史分析,指明了实现自由个性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方向,展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导刊》2007,(6):51-51
当代中国需要重建家庭价值。 家庭.及由家庭扩展而形成的家族、宗族.作为古典中国的基本社会单位,在儒家思想中被置于一个十分关键的位置。在现实中.家庭、家族是一个相当有效的社会保障组织,父母教养子女,子女侍奉高堂,家人、族人相互支持,解决了个人民生基本难题。  相似文献   

11.
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与根本制度安排,不仅是基于经济计算的功利考量或诉求某种抽象伦理原则,更有其道德合理性的现实根据。它是人民美好生活、幸福自由的现实基础与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批判和扬弃资产阶级私有制、抽象公有制的产物,是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与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的有机统一,是人类社会高阶的所有制形态,其道德合理性的现实根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类共有自然资源的“天赋事实”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道德合理性前提;社会财富来自人民群众劳动的历史事实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道德合理性基础;人民自由与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公有制道德合理性依据。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思维     
论社会思维王效民一社会思维是与个人思维相对的一类社会精神现象。社会思维通常指称两种情况:其一,某一社会集团在共同的生活方式、地位和利益中进行的思维过程和最终形成的观念体系,又可称为群体思维;第二,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全社会的总体思维过程及其产生的被大多数...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广东省律师协会恰逢“双喜临门”:在中共广东省委社会组织工委7月18日召开的“广东省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推进会暨社会组织党团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表彰会”上传来喜讯:广东省律协党工委被评为“全省社会组织先进党组织”,并作为全省10家获奖单位代表之一在表彰会上领奖。  相似文献   

14.
关系网络在社区中的三种整合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晨新 《中国民政》2012,(12):38-40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熟人社会中的温情脉脉已成为历史。个人不堪直接承受来自社会的各方压力,社区整合被提上日程。笔者认为,除了党、国家政府和社团以外,生长于社会内部的关系网络也是重要的社区整合力量。社会关系网络中产生的信任、扩展性和嵌人其中的社会资源是其整合力量的三大重要源泉。重建滕尼斯所谓的“共同体”,利用社会关系网络来整合社区是现代社区的需要,也是最贴近现实的整合方式。  相似文献   

15.
"现实的个人"及其对人的本质理解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明霞 《前沿》2006,42(3):15-18
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现实生活去确定"现实的个人"的存在,这样"现实的个人"的现实性即表现为人生存的条件性,"现实的个人"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是历史的存在,也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就在现实的个人的存在的活动和关系的历史存在和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与独立个人的培养黄捷荣·思想文化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变化中,最本质最深层次的变化莫过于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历史和现实社会中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从人的发展来看,市场经济下的个人,应是独立的人,它不...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按功劳分配卢家翔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由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同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诸多差异,从而导致了人们对这一原则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如何贯彻的问题,存在许...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10,(8):89-90
吴向东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问题是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它的解答依赖于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本体论立场和方法论预设,思想史上存在着社会整体主义和个体原子主义两种不同的本体论立场和方法论预设,这两种对立的立场分享着同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李心记 《前沿》2012,(4):57-58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是相对于黑格尔、费尔巴哈等的抽象的个人而言的;“现实的个人”是具有多重规定的、生活与现实中的、从事感性活动的个人;“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是限度的。  相似文献   

20.
杨东柱 《前沿》2014,(7):54-56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马克思对幸福的理解扬弃和超越了宗教和资产阶级的虚幻幸福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实幸福观。它把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很好地融合起来,从而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划清了界限;它强调只有通过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才能获取幸福,从而区别于享乐主义;它把人类幸福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把实现共产主义、达到社会幸福作为最大目标,从而为人类追求幸福指明了方向。因此,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具有丰富内涵而又有明确未来指向的科学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