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战国秦汉时期是云南青铜文化最繁荣、最具地方特征的时期。以这一阶段滇国丰富的青铜器及于其上刻铸精细的动物搏噬纹图像为中心考察,强烈动态感和高度写实感的动物搏噬纹图像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古代滇国不同族群的关系以及社会内部等级差异等问题,透视了古滇国族群与社会结构的基本面貌,为研究西南民族社会结构、信仰崇拜、自然环境等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当今研究民族族群与民族社会提供可资参考的重要范式。  相似文献   

2.
谢东莉 《前沿》2014,(13):189-192
在黎族的社会文化中,始迁祖是黎族峒寨祖先崇拜对象的起点。峒寨始迁祖先迁移的原因有自然灾害、战争、家庭矛盾、游耕生产、仇杀“避鬼”等多个方面。黎人对始迁祖先崇拜从形态类型上可以分为始迁远祖崇拜、始迁近祖崇拜两种,人们对其的信仰已经超越了黎族家祖崇拜中对“祖先鬼”的信仰局限,把其作为神圣的力量进行看待了。  相似文献   

3.
邵文东 《新东方》2009,(10):38-40
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它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从文化审美的角度,就海南黎族传统村寨民居文化、传统织锦文化、传统民谣文化中的审美价值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4.
《今日海南》2016,(4):2-3
正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是海南民族地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2006年,海南黎族"三月三"节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多年发展,"三月三"已成为传承和弘扬海南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民族地区经济成就、促进商贸旅游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盛会。2016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主会场设在素有"养生天堂"之称的白沙黎族自治县。节  相似文献   

5.
《今日海南》2006,(10):F0002-F0002,I0001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黎苗同胞的聚居地,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诸方面的特点,其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独特民族文化,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近年来,保亭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使黎苗民族传统文化瑰宝闪烁着更加耀眼的光芒。——民族织锦和服饰。黎苗民族织锦和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黎锦精细、耐用,绣图均衡、形象逼真。苗族服饰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其衣物采用白布印染成蓝黑色,精制而成。目前,保亭的黎族纺织染绣工艺、树皮布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族歌舞。黎苗同胞擅长歌舞,每…  相似文献   

6.
海南民族织锦工艺主要有黎锦和苗锦。如何大力开发黎锦苗锦,进一步弘扬海南省的民族织锦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山区民族经济的发展,我想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充分认识黎锦苗锦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黎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始,黎族妇女编织的“吉贝”、“广幅布”、“黎单”、“黎幕”、“黎饰”等工艺品就深受欢迎,成为它庭岁贡珍品,唐宋时期,黎锦就有“机抒精工、百世于华”之誉。元代著名女纺织家黄道婆,早年曾在黎族织锦之乡古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向当地黎民学习织绣技艺,晚年致力改革传播黎族棉纺织技术,为推动当时棉…  相似文献   

7.
关于海南岛黎族妇女纹面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鹏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2):102-107
本文对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海南岛土著纹身历史进行分析后认为,海南岛黎族妇女纹面应出现在唐末宋初,至今天不过一千余年;黎族妇女纹面的背景是岛内冲突加剧,原因是为了防止外人掳掠,以纹身求自保。  相似文献   

8.
黎族蛙崇拜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黎族女性的文身图案中,出现得最多的一种仿生形象就是蛙纹。不仅如此,“在各支系的黎族筒裙、铜鼓、皮鼓及各种日常用具上,都绘有各种青蛙图案,黎村必有一个以青蛙做形象鼓耳的大皮鼓。黎族人民认为青蛙有很神秘的效能,它能呼风唤雨,保证粮食的丰收,是黎家的崇拜对象,因此,不能捉食青蛙。”在黎族各个文化艺术表现方面,只有蛙形象贯穿了所有的领域,如织锦、文身、刺绣、铜鼓(锣)、甚至水缸、米缸等陶器。  相似文献   

9.
飞山公是湘黔界邻地区民间常见的一个地方神明.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叙述主体展现的飞山神明信仰显示出不同的发展轨迹,飞山公杨再思由杨姓祖先及地方社会代言人逐步演变为地方神明,并超越其他民间神,被以靖州为中心愈来愈广泛的地域内人们信奉和祭祀.这一变化是随着区域开发进程,由王朝力量主导及地方社会精英努力推动的、向某种可以称之为"正统"或"标准"不断加以创制和改造的结果.也可以说,通过探索这一民间信仰的形成与流播,可以了解和认识区域社会建构和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新东方》2020,(2)
詹贤武先生的近著《黎族文化主体性问题研究》是一部研究海南黎族文化方面的力作。作者从黎族文化本体论、黎族文化主体性描述和黎族文化发展论三个方面对黎族文化主体性问题进行深入探寻,对提高黎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提升黎族文化的影响力,促进黎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该著不仅在海南地方学的学术上有继往开来、深入发展的贡献,而且为海南黎族文化建设、海南特区经济社会发展、自贸港建设提供了决策上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原则”与“数量”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汇。“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数量”,则是指通过计量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然  相似文献   

12.
13.
格里芬借用的概念—“祛魅”和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引入的“异化”概念都蕴含了一个相近的思想批判主客体的分离。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肩负的使命和建构理论的目的不同,这两个概念又反映出二者思想上的巨大分歧。对此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西方哲学,正确评价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现代中国迄今无人超越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后来走上了“一条中国知识分子唯一正确的道路”,“终于成为了共产主义者”;而在于他为中华民族贡献了别人无法贡献的、他个人独有的东西;而这种贡献是早在五四时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5.
市场化在农村的推进全面地改变了过去计划体制下农村的传统块状结构组织和整体性社会结构.与此同时,过去"生产队"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而要从思维认识上转变到农民现代化的核心主题上,改过去"单位化"动员为"市场化"组织调控,才能使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有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两个论断共同的历史观基础和历史经验基础 ,及其在内容上的内在一致性。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 ,反映了两代领导集体之间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反映了本世纪最后二十多年历程中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胜利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7.
从"认识论"向"本体论"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一文,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创立后又一次将实践问题提上了哲学的议事日程。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人们已经看到,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包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几乎所有现存的一切,都成了实践的对象。实践的问题不仅是认识论问题,而且是本体论问题。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提出实践问题并成功地指导了一个多世纪世界性的革命运动后,正在回归到实践本体上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召唤着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论》的再研究和再评论。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引…  相似文献   

18.
罗静 《前沿》2010,(24):46-48
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经历了从"共同富裕"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何考察"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这种发展也告诉我们在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永远没有唯一的、现成的、永恒不变的答案。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1990-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我国法院工作主题经历了由“稳定”到“公正与效率”的变化。分析引起我国法院工作主题变化的经济原因,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侦查虚拟化”、“虚拟侦查”是伴随智能犯罪高发、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侦查而来的新名词.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作者的思考:究竞何谓虚拟化?虚拟化这个概念在侦查中的应用是否得当?是否会带来新的问题?从“虚拟”一词的本源词义入手,对当前学界中的“侦查虚拟化”等观点进行详细解读.有助于揭去“虚拟化”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