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社1999年出版高级研究员珍妮·E·诺兰Janne E·Nolan)新著《捉摸不定的“共识”——冷战后核武器与美国安全》(An Exclusive Consensus--Nuclear Weapons and American Security after the Cold War)一书。对影响美冷战后国内国际因素作了深入剖析,其中国内因素部份着墨甚厚,这给我们了解美核政策形成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作者还用一章的篇幅,  相似文献   

2.
2010年版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首次对冷战后美国核战略做了整体性审查与评估."报告"分析了后冷战时代国际安全环境的根本性变化及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新明确了美国核政策的指导原则与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报告"阐明了奥巴马政府在应对国际安全挑战的同时保持多重利益关系平衡的新核政策.  相似文献   

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在正发生变化的世界中的美国战略》论文集中,载有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政治学教授斯蒂文·大卫撰写的《第三世界仍然至关紧要》一文,认为冷战后第三世界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因为第三世界在许多方面威胁着美国的安全,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文章称,很多人认为冷战后第三世界对美国来说无足轻重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第三世界的特点是不稳定和充满矛盾。这个特点很可能导致在它们国内或国家间发生冲突乃至战争。而  相似文献   

4.
<正>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姜振飞的《冷战后的美国核战略与中国国家安全》于2010年4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学术界首次从整体上对冷战后美国核战略对核不扩散体制和中国国家  相似文献   

5.
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基础的国际防扩散制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如今却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对于全球防扩散与核裁军进程出现的倒退,美国负有特殊的责任。这突出表现在三个相互关联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问题上。首先,经典核威慑理论并不能充分解释美国矛盾的核战略和防扩散政策。以实战威慑和延伸威慑构成的绝对自由核战略才是长期指导美国核政策实践的根本。其次,通过对20世纪50~60年代的冷战史进行再挖掘可以得知,一般认为的美国核战略在主张核武器用于实战的保守派和主张核武器仅用于威慑的自由派之间摇摆,实际上夸大了自由派对美国核战略的影响。美国在大多数总统任期内将绝对自由核战略作为拱卫其构建战后国际秩序和获得对苏联战略优势的关键。最后,核武器与非核武器的互动是当前核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传统的核威慑和战略稳定正面临极为复杂的挑战。然而,美国依旧以核常融合、攻防兼备构筑绝对优势,并以新兴技术、跨域威慑确保全面制胜。其结果持续引发由核武器与常规武器互动、谋求技术先发优势以及追求绝对自由所导致的"三元悖论",从而对全球战略稳定和国际防扩散制度产生进一步冲击。  相似文献   

6.
《美国梦想岌岌可危》(1993年版)一书的作者爱德华·勒特韦克是美国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的地缘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曾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务院、国防部等政府机构以及美欧一些工业公司的顾问。作者在书中力主美国在冷战后世界上“争取经济霸权新的斗争中”取胜,以免沦为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书中《穷人和超级富翁》一章对美国80年代以来贫富悬殊情况进一步加剧以及一个相当大的食利者阶层对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等有较深刻的剖析。现将该章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7.
从冷战到后冷战到“9·11”之后的三个时期,法国的核政策与核战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当前主要特点是:强调“有效反击”核威慑战略;使核打击力量向精干和精确方向转型;积极参加国际防核扩散进程,但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大力发展民用核能。法国核政策的演变有助于推动国际防核扩散和核裁军进程。但其扩展核威慑的范围和核武器的更新换代也给国际核不扩散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美国新的核战略与冷战时期的核战略在战略思维、战略原则、战略态势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核战略思想也是前者在新形势下的调整、发展和演变.对两者加以比较和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美国新核战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沈秋欢 《东南亚》2009,(3):18-22
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近十年面对印度和朝鲜发展核力量的努力,美国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核政策。美国对印度持友善甚至支持的态度,而对朝鲜采取对抗性政策。本文试从温特的身份建构主义并结合语言行为的角度分析,揭示美国形成不同核政策的原因——美国对两国构建起截然不同的身份。冷战后,美印互动促使美国对印度在冷战时期构建起的非敌非友身份向准盟友方向转化,而美朝的互动强化了美国在冷战时期就已经构建起的敌人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中美核领域对话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月12日,美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到访中国第二炮兵司令部.二炮领导会见盖茨一行并介绍中国核政策和核战略.盖茨邀二炮领导尽早访美.尽管没有6年前拉姆斯菲尔德首访二炮那样轰动,但此行仍受到美方高度重视.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把与我二炮的对话看成是两军交流的重要内容,认为是中国军事透明的具体表现,盖茨本人就是核领域对话的积极推动者.中美核领域对话[1]主要是指双方官员和学者围绕着核政策、核战略、核武器现代化等诸方面进行的交流活动.它从非政府层面延伸到政府层面,历时数载,但到目前为止结果不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双方核力量水平相差甚远、双方核战略内涵与处延均有不同所指、两国理论界对核领域对话定义不同以及核对话动机与期盼也不一样,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核领域对话.  相似文献   

11.
虽然美国国防部 2 0 0 2年 1月 9日对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做了介绍 ,但许多内容并没有公开。 3月美国媒体进行了曝光 ,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反响。报告不仅暴露了美国当前在反恐进程中再度行使“核恐吓” ,也昭示了美国未来核战略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媒体所披露的美国准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七个国家进行核打击、以及将核武器用于地区战争和常规军事行动的提法 ,说明布什政府的核政策同以往历届政府相比 ,出现了实质性的区别 ,其结果必然给 2 1世纪的国际安全带来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美国的防扩散政策王玲一、冷战结束后,美国军控政策的重点转到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及导弹在第三世界的扩散。苏联解体后,美国将其防务重点从对付苏联的全球威胁转向对付地区冲突。在继续关注与俄罗斯实施削减战略核武器协议、消除美俄核对抗态势的同时,突出地强...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美国的防扩散政策王玲一、冷战结束后,美国军控政策的重点转到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及导弹在第三世界的扩散。苏联解体后,美国将其防务重点从对付苏联的全球威胁转向对付地区冲突。在继续关注与俄罗斯实施削减战略核武器协议、消除美俄核对抗态势的同时,突出地强...  相似文献   

14.
日本核政策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核三原则"是战后日本的基本防卫政策之一.但是,冷战后特别是近年来,在国际形势和国内政治气候的双重影响下,日本在核问题上出现了一系列新动向,其核政策也发生了耐人寻味的新变化,无核化政策前景日益令人担忧.本文依据相关资料及既往研究成果,对冷战后日本无核化政策的新动向进行系统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未来日本核政策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冲撞:卡斯特罗与美国总统》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徐世澄先生著,东方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本书除正文外,还设古巴大事记(后冷战时期)和后记。全书共分14章,204页,15.9万字。古巴驻中国大使何塞·阿·格拉·门切罗先生为本书作序。《冲撞:卡斯特罗与美国总统》一书记述了古巴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冷战结束以来同美国的关系以及围绕古美关系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特别记述了作为当今世界风云人物卡斯特罗坚定不移的立场、灵活机智的策略、临危不惧的性格和不畏强暴的斗志,介绍了古巴寻求生…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 美国的战略分析家就预言, 由美国和欧洲组成的西方将主宰整个世界。然 而历史并没有按照他们的设想和愿望发展, 后冷战时期, 国际格局的确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美欧同 盟关系的调整有可能超过其他矛盾, 成为这场变革的最主要内容。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 来崛起的国际关系理论派别。关于它的理论方法和基本观点国内学者以多有论述。本文试图从建 构主义的认同视角, 对比冷战时期的美欧认同, 探究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美欧矛盾中的深层问题, 并以此为基点, 试窥美欧关系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英国牛津大学1999年初出版了《冷战后的第三世界》一书,该书是麦克阿瑟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不断变化的世界秩序中的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成果之一。书中多名作者以合作编写的形式,分析了冷战结束10年左右时间里第三世界的各种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范围的冷战结束后 ,美国与古巴之间的冷战状态仍然存在。反古宣传、外交孤立和经济制裁是冷战后美国对古巴敌视政策的主要内容。冷战期间美国的对古政策是由国际因素 (反苏 )主导的 ,冷战后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则主要是由一系列国内因素促成的。美国国内反古势力制造舆论 ,国会大力推动 ,党派政治和选举政治搀杂其中 ,媒体炒作 ,美国社会观念上的自以为是等等 ,都对敌视古巴政策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国际社会和美国国内企业界的反对 ,近来美国对古政策在形式上出现了缓和迹象 ;但敌视仍是美国对古政策的主旋律。冷战后美国敌视古巴的政策与冷战期间有明显的不同。军事上的敌对程度已大大下降 ;敌对的手段也有变化 ;敌视政策的目的是以压促变 ,所谓的民主和人权问题是美国反对古巴的主要手段。冷战后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情绪化特点。  相似文献   

19.
苏联对核武器的作用、核战争是否是政治的继续等问题的认识,经历了辩证发展的过程。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了苏联核政策的制定。苏联的核政策与美国的核政策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表现出几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苏联最初坚持美国应率先进行核裁军。美国的核垄断被打破后,苏联在努力发展核武器的同时,开始与美国合作致力于限制他国发展核武器;随着对美核均势的形成,在限制他国发展核武器的同时,苏联开始实施与美国进行相互限制的核政策;冷战末期,由于自身实力的衰落,苏联努力争取与美国共同削减核武器。苏联核政策的主要结果,是使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随着苏联核政策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历史表明,反对霸权主义,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这一新安全观为指导处理与他国关系,才是各国防核扩散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运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俄罗斯核政策与核战略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冷战高峰时期前苏联核政策与核战略是一个非常适宜于用现实主义分析的框架;冷战末期原苏联和冷战结束初期俄罗斯核政策与核战略是一个相当适宜于用自由制度主义分析的框架;而当前俄罗斯核政策与核战略则是一个基本适宜于用建构主义分析的框架.当前,俄罗斯在核力量建设目标上谋求与美国保持低水平的核均势.在核武器使用政策方面,俄罗斯从"不首先使用"转到"首先使用",再到"先发制人",并将核威慑作为施加压力和维持国际战略平衡的工具.俄核武库现在依然过于庞大,但在当前情况下有助于保持全球战略平衡.俄过于依赖核武器来维护其大国地位与自尊,将可能与美国陷入安全困境.俄防扩散政策有助于阻止核武器扩散和落入恐怖组织手中,但俄罗斯有时对商业利益超过对防扩散的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