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反收购立法规则,在缺乏游戏规则的约束下,收购与反收购的博弈双方缺少明显的预期与行为框架,实践中的反收购行为显得比较混乱。本文简要的论述了上市公司反收购理论,以期对我国反收购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敌意收购,既可以成为提升公司治理的手段,也可能演变为掠夺公司财富的工具。趋利避害的关键在于,立法者为收购各方提供公平的游戏规则,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确保上市公司持续承担社会责任。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监管规则,对敌意收购行为相对较为宽松,限制了反收购活动的展开。对敌意收购方权益披露违规行为的监管应趋严而非放松。我国公司法未来应考虑引入授权资本制与类别股份制度,公司治理由股东会中心主义转向董事会中心主义,从而为反收购活动的展开提供法律空间。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之中不妨提供反收购条款的示范清单,以降低缔约成本,解决司法判断反收购条款合法性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陈婷璐 《法制与社会》2014,(1):96+100-96,100
公司收购作为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呈现出两大趋势,即扛杆收购和敌意收购。随着敌意收购的发展,反收购措施也应运而生。反收购作为目标公司抵御收购人的有效措施,对于维护目标公司及其股东的合法利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反收购措施的滥用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弊端。因此,从对目标公司中小股东的保护这一角度来探讨对反收购措施的立法规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论公司要约收购与反收购中少数股东利益的保护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公司要约收购与反收购实质上是以收购者为一方 ,以目标公司经营管理者为另一方 ,围绕着目标公司的控制权所展开的一场激烈争夺战。它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目标公司内部权力结构的重新配置和各方利益的冲突和再分配。由于目标公司的少数股东始终处于弱者地位 ,其一方面缺乏与收购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会因经营者旨在维护自身地位而采取的反收购措施 ,剥夺了其高溢价出售股份的权利。因此 ,法律必须公平保护少数股东的利益 ,合理地平衡公司收购与反收购中各方的利益冲突 ,才能使之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目标公司反收购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曲冬梅 《法学论坛》2004,19(2):60-66
上市公司收购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最为重要的新生力量。收购市场的活跃引发目标公司反收购的激烈。由于缺少完善的规制反收购的法律规则,我国目标公司的反收购不仅损害了目标公司及股东的利益,而且阻碍了公司收购在公司治理方面有效作用的发挥。本文通过介绍英美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当前规制目标公司反收购可采取的措施:(1)确立董事的信义义务;(2)建立控股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3)构筑司法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反收购法律制度缺失这一问题,简略分析了收购、反收购,通过结合收购、反收购和恶意反收购,从多个方面探讨了恶意反收购的内在属性,希望从另一个角度予以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试图通过细化反收购,为反收购法律制度设计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7.
在公司章程中设置反收购条款,是目标公司最常使用的反收购办法,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发生的反收购案例中,都可以看到反收购条款的影子,并成为决定收购成败的关键,而反收购条款的合法性也成为收购双方争论的焦点。本文指出研究反收购条款的合法性,能对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一 《法制与社会》2011,(30):93-96,112
近年来,以活力门收购日本放送、SteelPartners收购牛头犬调味品等案件为代表的敌意收购在日本的证券市场上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有关敌意收购的价值研究及制度设计也在《商法》、《公司法》的修改与美国敌意收购判例的影响下日益深化。投资者和立法者应当正确理解敌意收购的作用;企业经营者不仅要思考如何防范敌意收购,还应该根据长远的经营战略来探讨确保和增加企业价值和股东共同利益的方法。有关敌意收购与反收购措施的制度设计应该立足于本国的市场环境和公司治理特征。本丈在系统解说敌意收购及反收购措施的概念、内容和具体案例的同时,通过研究敌意收购的价值所在以及对相关法律规制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为制定我国企业经营者的行为规范、今后的敌意收购与反收购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目标公司反收购行为的决定权及其规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针对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的立法空白点 ,对上市公司收购中目标公司反收购行为的决定权及其规制问题作了探讨。分析了有关敌意收购和反收购功能评介的各种观点 ;论证了目标公司反收购行为的决定权属于股东的理由 ;并在控制性股东和公司经营者权力滥用防范层面上阐明了对目标公司反收购行为规制的内容 ;最后通过境外相关立法比较 ,对我国上市公司收购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加入世界市场,公司并购行为时有发生,建立起完善的收购制度,其意义越发重要。反收购制度是伴随收购行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收购制度的组成部分,一个完善的收购制度必然包含反收购制度。本文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11.
梁平  王世成 《河北法学》2003,21(6):124-126
通过对欧洲反收购立法中采用的严格中立原则中存在的忽视股东集体行动和董事对于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义务、经验主义、为政府强制性反收购措施所不容等非理性状况的分析,提出了在欧洲反收购立法中采用经营判断原则的建议,认为这样可以为敌意收购行为提供更统一的运作环境,保护股东利益,减少成员国在建立反垄断屏障的压力,并且为企业在采取反收购行动时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反收购条款的规制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文  范健 《河北法学》2007,25(7):98-102
在我国,反收购条款对上市公司因应敌意收购具有特殊价值.但实务部门对反收购条款的特殊价值与运用策略还缺乏清晰认识,相关理论研究也不足.我国反收购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的反收购条款主要有分期分级董事会条款与董事资格限制条款,绝对多数条款等其他反收购条款则未被采用.就被采用的反收购条款来看.存在许多问题,或规定不当或违反法律.因此.应从理论上明确各种反收购条款的制度空问,以便寻求合理的法律规制限度.  相似文献   

13.
对反收购中目标公司管理层行为的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标公司反收购制度的构建中,最主要的内容莫过于对目标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而完善这项内容的核心所在就是对目标公司管理层行为的规制。从对管理层行为规制的理论来看,结合英美法关于此方面的立法和判例,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证券市场的特点,不难看出我国有必要构建反收购制度。  相似文献   

14.
If during precontractual negotiations a person deliberately keeps quiet about facts which he knew or should have known were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to the other party that party may avoid the contract on the ground of deceit if, and only if, a duty of disclosure can be found to exist. What are the conditions that must be satisfied to assume the existence of such a duty of disclosure? The European legal systems merely offer vague formulas with little or no operational power. Can economic theory provide more precise criteria? The general principle should be that a negotiating party must proffer information in his possession which is material to the other party's decision. However, economic analysis suggests that a party should be allowed to withhold material information if the information is “productive” and was costly to obtain unless its acquisition and disclosure were owed under a contract for value. These rules are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a number of cases from various European jurisdictions.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many of the states have changed their respective scientific-evidence admissibility standard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s 1993 Daubert decision. The authors offer a definition of what constitutes a Daubert state, and using this definition classify the fifty states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ese are: Frye states (15 states, 10 with codified evidence rules patterned after the 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 (FRE)); Daubert states (26 states, 24 with FRE-based rules), and non-Frye/non-Daubert states (9 states, 7 with FRE-based rules). The authors discuss how the reliability requirement varies among the non-Frye states, and examine how particular types of evidence have fared in the Daubert era. Finally, the authors offer some predictions for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trends of the states.  相似文献   

16.
2019年《证券法》对权益变动披露规则在信息披露规则、慢走规则以及罚则标准进行了重构,自修订成果来看,平衡理论没有得到贯彻,收购预警机制的功能进一步彰显。信息披露规则应结合最新个案逐渐形成标准,慢走规则宜保留并转向责任的分担。限制表决权及大额罚款的行政处罚仍是违规责任承担的主要方式,未来没收违法所得应有适用空间,并可探索代表人民事诉讼作为重要的救济手段。  相似文献   

17.
在商法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构成上,虽然德国以对处分权的善意为主,日本以有价证券的善意取得为主。英国以公开市场原则为主,美国以禁反言原则为主,但是各国制度实质上殊途同归,均旨在维护商事交易动的安全。我国立法采取民商合一的模式,因欠缺对善意取得制度在商法上独特价值的理性认识,同时陷入了“商法化过度”与“商法化不足”的双重困境。我国宜从商法的角度,梳理和完善《物权法》、《合同法》、《票据法》、《海商法》及《信托法》的相关规则,从而保证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之契合,并充分尊重商法善意取得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8.
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 The basic “simple rules” thesis holds that most legal relationships can be reduced to questions of autonomy, property acquisition, contract and...  相似文献   

19.
对外资跨国并购我国企业的法律规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尹立  崔岩 《政法论丛》2006,(2):71-75
近年来,我国外国投资领域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步伐加快,规模加大。外资并购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从总体上讲,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对于我国来讲仍然是利大于弊。但实践中不少规模较大的并购个案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因此,建立一套健全而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来规制外资并购行为,可能使我们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