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的一种新的价值选择,需要人们更新传统的价值理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改变“主客二分”的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改变“唯增长型”的功利主义经济观,构建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克服利己主义和不平等的价值追求,树立注重共同利益和社会公平的社会理念;抛弃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确立健康适度的生活观。  相似文献   

2.
环境权是一种新型人权。环境权在理论上讨论得十分热烈,但法律实践却背离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权立法中,环境权从一种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转化,但从环境执法的案例可以看到,环境权仅是一种法律宣示的权利。与环境权的立法相比,环境权无论在已规定环境权或尚未承认环境权的国家几乎都不被承认可以作为诉讼的根据。我国法律对国家、单位和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义务规定得比较明确、具体,但却很少涉及或没有明确说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公民在享受环境条件方面的权利,法律实践中也未出现依据环境权获得胜诉的案件。我国现有的环境权研究主要有两种学术思想: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权观和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权观。我们需要搭建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权论者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权论者以及主流法学论者之间的共同的学术舞台,建构共同的学术空间,开放式地运用各种理论资源和学术资源,致力于环境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命题的批判和重构。环境权研究必须跨越环境法的固有领域,寻找更加广阔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3.
传统环境民事、行政责任规制的疲软与对外部不经济性的内化不足要求环境刑事立法。扭转人类中心主义的道德伦理范式,转向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中心主义是环境刑事立法的应然选择。立基于社会利益格局的改变、道德共同体内涵的拓展与社会风险管理的需要,以生态中心主义为纲重塑我国环境刑法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走向理性化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4.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和重要保障。现今,人类社会已进入生态化社会阶段,需要用法律调整人们在保护和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使之既符合生态规律,又符合经济社会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生态法律就是要把这种时代要求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确立下来,体现为具体的生态权利和生态义务,并以国家的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例如,《俄罗斯联邦宪法》对生态权利就作出了明确规定,属于宪法性的“人和公民的生态权利”主要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获得关于环境状况的可靠信息的权利;要求…  相似文献   

5.
对环境的法律保护,不单单是法律制度的完善,更主要的是观念的更新,这其中,新的环境伦理观念是尤为重要的。现代的环境法律制度应当体现以下环境伦理观念:确立以整个生态系统为主体,以生态利益为中心的环境伦理观念;维护人类与环境的公平与正义,拓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强调人类对于环境的义务,以实现整个生态系统内各主体的权利。在以整个生态为中心的现代环境伦理观念指导下,环境立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标准也应实现更新。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输出地,《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自然资源开发中的优先就业权和优先受惠权。现行法律亦通过各种规定保护资源开发地居民的现有利益和预期利益,但是目前的法律对于资源地居民群体利益的保护仍有所欠缺,在征地补偿、环境侵权赔偿、环境损害赔偿和优先就业权的落实等方面存在不足。未来法律应更加关注资源地居民利益的保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做出更加完善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化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危机引发广泛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许多论述具有前瞻性。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基点是人类中心主义,不管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还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作为主体的人始终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观的核心是人类平等的生态权,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同主体之间生态权利不平等,各利益群体间缺乏公平博弈的平台并达成共识,弱势群体的生态权往往被无形剥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孟庆涛 《前沿》2011,(21):166-169
康德法权哲学的理论基石是先验自由。因而康德的权利理论的出发点是伦理上的自由。现代的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理论起点仍然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因而是在传统伦理的基础上反传统伦理。从康德的法权哲学来看,由于缺乏自由的根基,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乃是不道德的伦理,由此而引申出来的环境权也就是无伦理基础的环境权。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明在带给人类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始料未及的负面效应———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为此,只有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偏颇,进而建设兼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互补与共同发展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相统一的高级文明社会。这就要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确立“生态至上”的自然价值观,在人与社会关系上树立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告别物质至上主义,在人与自身关系上确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宪法研究、宪法修正和完善都是在一定宪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专门活动,所以持有的宪法观的正确性、合理性具有非常突出的意义.在从传统向法治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应从综合、宏观、观念、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层面来论述宪法观,确立和选择建设、现实、公共、控权、法律和伦理宪法观.  相似文献   

11.
浅论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 《人大研究》2001,(11):27-30
(一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已颁布实施了 7部环境保护法律、9部资源管理法律、30多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建设的行政法规 ,以及 30多部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其他法律和行政法规 ,395项各类国家环境标准 ,6 0 0多件地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我国宪法和一些法律法规中也有许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此外 ,我国还加入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斯德哥尔摩宣言 )》等十多项国际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约、条约 ,从而基本形成了既适合我国国情又初步与国际接轨的以多个单行生态环境和资源法集合为法群形态的环境法律体系。这样 ,就为遏制我…  相似文献   

12.
杨秦 《求索》2013,(10):107-109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综合评价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长远性的一个有效方法,而以生态可持续观与生态伦理观为出发点的生态经济可持续设计,在为区域提供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的同时,也为该区域的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本文针对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以传统经济学的有关知识为支撑。结合生态经济可持续观及生态伦理观的相关观点,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运用生态经济规划、生态经济管理及可持续设计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和谐互补的相关方式,对我国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积极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百家论萃     
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缺陷1.可持续发展观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即为了实现未来发展的持续功能而协调现实的有序发展结构,难免带有以未来指导现实而非以现实指导未来的病态逻辑。2.发展既可以改善环境,也可以破坏环境。发展能够对生存起完善和促进作用,但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发展则会构成对生存的威胁。因此,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将不是物质的持续进步,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创新。3.可持续发展并没有真正摆脱人类的自我中心化。保护环境、改善生态说到底仍是为了人类本身,即为了持久地满足人类需求,必须保护和加强地球自然资源基地,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域内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明显,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保障环境资源可持续使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不仅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在宪法中规定了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制定了环境保护基本法和污染防治、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方面大量的单行法律法规.且各地根据当地环境保护的需要还制定了很多的地方性环境法规。  相似文献   

15.
张光君 《前沿》2009,(7):121-125
转变环境观需要自觉摒弃机械世界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并自觉接受生态世界观,将“人-自然-社会”视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有机的、整体的大生态系统,建立以环境大生态观为认识基础,以环境可持续观为价值方向的新型环境观,实现环境观的转型,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以满足主体需要为价值基点的"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形成的城市交通系统,正面临着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严峻挑战。本文提出城市交通系统生态能力的内涵,并进一步分析了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城市交通系统生态能力建设的自然价值基础和社会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了海域使用权和渔业权制度,但由于权利的性质等原因使得相关权利在行使过程中存在冲突,解决两种权利的冲突成为海域使用制度完善的重要基点。海域使用权和渔业权的平衡需要用利益衡量的法学方法,通过权利价值的衡量,使与两种权利有关的个体利益、社会利益和制度利益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8.
王喆  ;王文卿 《传承》2010,(27):94-95
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欲求环境危机的切实解决,必须寻求可以为相关法律政策提供理论支撑的环境伦理。通过对环境伦理的基本流派进行梳理,提出面临严峻形势,应平衡激进和传统的观点,坚持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19.
物质帮助权是我国宪法明示的公民基本权利,应以尊重我国宪法文本、确立适度的法律实证主义、规范内涵分析及实现手段与途径为前提,区分该权利与外国宪法中的生存权、社会保障权等权利的差异;要以人性尊严或人格尊严为基础,明确其作为我国公民宪法权利的宪法地位、宪法属性、权利内容及法律保护;探讨与我国宪政体制与诉讼资源相衔接的社会立法保障、行政机关责任及有限的行政诉讼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20.
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雨 《中国妇运》2003,(4):34-35
可持续发展是区别于现有发展模式的全新发展模式,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从最初对环境的关注、对自然的关注逐步转向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的关注,最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形成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重视自然资源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资源,通过以自然资源为主导的物质、转变向以社会资源为主导的物质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实现转变的关键。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资本的积聚与增长,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