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们用高温传代培养及在含有洗涤剂的培养基上传代培养的方法,分别培育出PTR及PC弱毒菌株,对该二弱毒株的主要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用二弱毒菌株进行了逐步扩大的田间免疫试验。  相似文献   

2.
先后在江苏、浙江、四川等8省(区)从临床患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群中采集法氏囊病料,分离到32个野毒株,经SDS-PAGE鉴定,其中17株病毒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应用交叉中和试验,将分离毒株分为5个亚型,用IBDVⅠ型标准变异株高免血清作中和试验鉴定,其中5个分离毒株有较高中和价,初步定为IBDVⅠ型变异株。将其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连续传代致弱,与标准Ⅰ型弱毒株联合制成多价弱毒疫苗,免疫试验表明多价弱毒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免疫组攻毒100%保护,对照组攻毒死亡率为92%  相似文献   

3.
犬瘟热病毒(CDV)小熊猫低代强毒(LPV9)经MDCK、CRFK和Vero细胞分别传至21、20、20代,并采用蚀斑技术对传代毒进行克隆.病毒每传20代进行1次致弱程度鉴定,结果表明LPV9随所传代数增加,对幼犬的致病性逐渐减弱,至第70代(LPV70)时,对接种犬失去了致病性.2个组犬按每只1×104TCID50,分别接种LPV70和疫苗弱毒复壮株R-20/8,14 d后前者刺激接种幼犬产生的中和抗体效价均大于1100的完全保护价,而后者则有低于1100的(攻毒保护率分别为5/5和4/5),故驯化致弱的LPV70免疫原性要好于疫苗弱毒复壮株R-20/8.将LPV70分别在细胞上连续20代、在幼犬连续传代5代后,其细胞培养物及从动物体内回收的病毒免疫原性及安全性能够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4.
通过试验,筛选的78(75)弱毒菌株,对小白鼠、猪作了安全性试验,对鸽作了毒力测定,其结果令人满意。 材料与方法 (一)菌种与菌苗 菌种为78(75)弱毒菌株;菌苗为78(75)弱毒冻干苗。批号:788605、788606、788607、788608、788609(内蒙古兽医生药厂生产),788701、788702(湖南兽医生药厂生产)。 (二)试验动物 健康猪为3~4月龄,宁黑与杜洛克或内江杂种,试前经猪丹毒血清培养凝集试验阴性者,来源于青铜峡市和中卫县养猪户;小白鼠、家鸽来源与要求同前。 (三)稀释液 氢氧化铝稀释液,批号为8503002,南京药械厂;氯化钠注射液,批号791013,宁夏制药厂。  相似文献   

5.
从临床病例中分离到1株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变异株HBR,经细胞传代和蚀斑克隆获得了1株增殖性能稳定的传代毒株。为了检测该毒株在Marc-145细胞传代过程中毒力的变化,用PRRSV-HBR株第125代培养物(毒价为107.5 TCID50/mL)经肌肉注射和滴鼻途径接种18头35日龄PRRSV抗体阴性猪,同时设未接种对照组。结果试验猪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用RT-PCR法检测试验猪血清,从第3天开始出现阳性,第7~14天达到高峰,第28天后转为阴性。对同一时间迫杀的试验猪检测各脏器组织中的病毒抗原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感染后第7~14天试验猪多数脏器呈阳性反应,第21~42天病毒集中在脾、腹股沟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等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第7~14天试验猪淋巴结及肺出现轻度病变。动物感染试验表明,尽管试验猪未显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从病毒血症、病毒体内分布、病理变化等方面看,该毒株仍然具有一定的毒力,用于弱毒疫苗的研制还有待进一步驯化致弱。  相似文献   

6.
禽霍乱是鸡、火鸡、鸭、鹅等多种禽类的一种重要传染病,对养禽业危害严重。有关本病的免疫问题,许多学者已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弱毒菌株方面,国外已有不少研究报道,包括CU株(原称CS-148株)、M-2283株、M3G株、链霉素依赖株以及K株、AV株等,其中CU株在美国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在国内,1560fo株  相似文献   

7.
国外文献报道,1935年美国阿拉巴马(Alabama)州的传染病中心(CDC),Montgomery实验室从一只疯狗脑中分离到一株狂犬病毒。经小白鼠脑通过数代,得到一株定名为Street Alabama Dufferin(SAD)的著名固定毒。在1960年起Paul Fenje等人经地鼠肾细胞、鸡胚和猪肾细胞的多次传代,培养成功一株细胞适应弱毒。为纪念E.Gayor、Rokitniki和Abelseth三人的工作而定名为ERA株,用该毒株制成的弱毒疫苗可以免疫  相似文献   

8.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用19株抗猪瘟病毒单克隆抗体对猪瘟病毒石门株与疫苗株(兔化弱毒株)的抗原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9株抗猪瘟病毒E2蛋白的单抗中有4株与2株病毒均反应,但反应程度略有差别;9株抗猪瘟病毒Erns蛋白的单抗中只有3株与2株病毒都反应,其他6株在识别石门株与兔化弱毒株之间存在差别;抗猪瘟病毒NS2/3蛋白的单抗只识别弱毒株.表明,抗猪瘟病毒单抗可用于猪瘟病毒石门株与兔化弱毒疫苗株抗原性差异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以国内分离的鸡传染性腔上囊超强毒(vvIBDV)G株的致弱株Gt为种毒研制疫苗,实验室免疫效力试验和安全性试验表明,该疫苗对雏鸡的最适免疫剂量为50万PFU/只,免疫后7 d开始产生抗体,14 d时抗体阳转率为100%,对强毒攻击的保护率为100%以500万PFU/只的剂量免疫雏鸡,不引起腔上囊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对雏鸡安全可靠;现地应用证明,对肉用鸡免疫一次可保护至其出栏.  相似文献   

10.
经试验证实78(75)弱毒菌株,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是好的。我们又将该菌株通过猪体传代和血液琼脂传代后,以小白鼠、家鸽和猪分别测定毒力及免疫原性的稳定性,其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用从广州地区流行性腹泻病猪分离并适应到Vero等传代细胞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G1强毒株,通过Vero、pK15、ST细胞株的连续传代,证明第72代毒已被致弱。用83代毒(P83)对吃初乳前的小猪以8~10ml剂量口服连续传5代,每代都从接种猪小肠取样接种细胞进行培养鉴定,并于增殖后作为次代接种材料,结果5代毒均未引起小猪发病,证实该代次毒株的安全、稳定,达到了常规弱毒疫苗株要求的标准。用P83制成弱毒疫苗,对22头8~10日龄小猪进行免疾效力试验,14头口服免疫,8头颈肌注射免疫,剂量均为2ml/头。免疫后21d以最小发病量(即原毒液的1:12稀释液)及原毒液的2倍、4倍和8倍的稀释液经口进行强毒攻击,对照组12头也以相对剂量同时攻击。结果免疫组仅口服免疫、经大于最小强毒攻击量6倍剂量攻击组中1头(1/2)有一过性轻微腹泻,发病不到24h即恢复。对照组的12头中有10头典型发病,严重腹泻,并有寒颤等症状,病程长达3~6d,7d后腹泻症状消失,但体况明显削瘦。试验证明P83制备的弱毒疫苗的总免疫效力达94.6%,表明P83已具备弱毒疫苗株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研究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基因工程弱毒活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原性,分别以本实验室构建的血清7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基因缺失株apxⅡC-/Kan+、apxⅡC-/ⅠN+和血清5型APP的基因缺失株SW1ΔⅠC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研究。溶血活性试验证实,突变株完全失去了溶血活性。细胞毒性试验证实,缺失株SW1ΔⅠC的细胞毒性完全丧失,缺失株apxⅡC-/Kan+和apxⅡC-/ⅠN+有轻微的细胞毒性。遗传稳定性试验证实,3株缺失株在体内传5代均不会发生回复突变。毒力试验结果显示,基因缺失株apxⅡC-/Kan+、apxⅡC-/ⅠN+和SW1ΔⅠC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亲本株的5倍、7倍和15倍。3株缺失株分别免疫小鼠后,以10LD50血清1型、5型和7型APP的剂量攻毒,小鼠的保护率可达100%。试验结果表明,3株缺失株的毒力明显降低,并能提供有效的保护力。本研究为进一步以突变株为基因工程弱毒活疫苗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研制更加安全有效且遗传背景清晰的鼠伤寒沙门菌(S.typhimurium)疫苗弱毒株,本研究首先构建了含缺失1 011 bp sseK1基因的重组自杀性质粒PREΔsseK1,利用重组自杀性质粒介导的等位基因交换技术,两步法筛选SL1344的sseK1缺失株。PCR、双酶切及测序结果表明SL1344ΔsseK1构建成功。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表明,与亲本菌株SL1344相比,缺失株SL1344ΔsseK1保留了亲本株SL1344的血清型1,4,5,12∶i∶1,2,且能够稳定遗传缺失后的sseK1基因,生长速度及生化特性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小鼠毒力试验表明,SL1344ΔsseK1缺失株口服感染6周龄BALB/c小鼠的LD_(50)为6.63×10~8CFU,毒力较亲本株SL1344下降至0.048%。免疫保护效力试验显示,小鼠免疫后第14天血清抗体Ig G含量达到最高,运用鼠伤寒沙门菌野生毒株对免疫后第17天的小鼠攻毒有62.5%的保护率。以上研究结果表明,SL1344株sseK1基因缺失株构建成功,且遗传稳定,毒力明显降低,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为研究sseK1基因的致病机制及将其开发为更加安全有效的沙门菌弱毒疫苗候选菌株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根据已发表的52/70株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特异扩增IBDV VP2基因的引物.以超强毒IBDV(vvIBDV)致弱株GZ20基因组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了1.5kb的cDNA产物,将VP2基因克隆于pUC119质粒上,得到重组pUC119质粒.并对VP2基因全序列测定,序列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该致弱株与无毒疫苗株PBG98和弱毒株CU-1非常相似,而与经典强毒株、超强毒株和变异株相差较大.这提示该致弱株属于标准血清Ⅰ型弱毒株.  相似文献   

15.
根据鸡毒霉形体 (MG)强毒株和弱毒疫苗株基因组结构特点 ,分别设计合成 2对引物XZ1、XZ2 和XZ4 5、XZ4 6 ,建立了可检测MG强、弱毒株的PCR方法。以引物XZ1、XZ2 对MG强毒株和弱毒株进行的PCR ,均可扩增出 732bp的特异性片段 ;而以另 1对引物XZ4 5、XZ4 6 对MG弱毒株进行PCR ,可扩增出 5 2 4bp的特异性片段 ,但对鸡毒霉形体标准强毒株和野毒株的PCR ,则扩增不出任何条带。特异性试验表明 ,这 2对引物对其他种类鸡毒霉形体及其他对照禽病病原核酸模板的扩增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 ,2对引物PCR均能检出 10 0fg的MGDNA。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上述 2对引物的 2次PCR扩增 ,在数小时内即可鉴别出MG毒株是强毒株还是弱毒疫苗株  相似文献   

16.
对分离到的9株鼠伤寒沙门氏菌和5株福氏志贺氏菌进行药敏试验、质粒提取和电泳分析,各菌株均分离出2~4条质粒带。将含有3.27×104,3.01×104和6.01×104bp的质粒转化给大肠埃希氏菌HB101,使HB101获得了相应菌株的部分耐药性,用转化有3.27×104bp的HB101注射小白鼠,15d后用相应的原始鼠伤寒沙门氏菌强毒株攻击,结果使小白鼠获得了保护;用含有3.27×104bp质粒的HB101灌服免疫豚鼠,15d后用相应的强毒鼠伤寒沙门氏菌攻击,结果免疫豚鼠获得保护,对照鼠死亡。说明3.27×104bp的质粒中携带有原始鼠伤寒菌的保护性抗原基因。菌株间质粒电泳图谱和转化菌株的耐药试验表明,菌株的不同耐药性基因由不同分子质量的质粒所携带,不同菌株中携带质粒的数量和大小不同,在临床上表现为菌株间的耐药性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一、Bartha-Nu/67株IBR弱毒的生物学和理化特性 传染性牛鼻气管炎最早于1950年发现于美国,后来澳大利亚、欧洲许多国家以及新西兰、日本等国都报告有此病的发生和流行。目前为止,我国没有报告发生过此病。但1980年3月,广东华侨农场管理局所属光明农场从新西兰进口黑白花乳牛中,经农业部动物检疫所等单位使用我所供应的、1978年从匈牙利引进的Bartha-Nu/67株IBR弱毒作抗原,并用它制取牛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终点稀释——纯化染毒细胞的方法对中国株猪瘟兔化弱毒(以下简称C株)种毒进行了3次克隆,最后1次克隆获得10株克隆毒。通过对10株克隆毒的10项病毒学检验,确认这10株克隆毒与种毒的生物学特性基本一致,未发现变异毒株,无杂毒污染。本克隆方法比目前文献上介绍的有关方法更简单实用,在克隆非致细胞病变病毒方面取得一项较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利用分离自我国不同地区的3株B型副鸡嗜血杆菌菌株及0222标准株分别制作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无鸡传染性鼻炎病史的鸡群,通过攻毒保护试验和HI抗体测定,分析比较了其免疫原性,以筛选适用于制备疫苗的菌株。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分离株在致病性和免疫原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TJ-1株疫苗免疫鸡对TJ-1和DL-1株的保护作用可达90%和91.7%,对BJ-1株的保护率为63.6%,具有相对较好的保护作用,目前可以作为疫苗株使用。在各免疫组试验鸡中,0222株和BJ-1株免疫鸡群的血清抗体水平较高,但这可能与血凝抑制试验所采用的抗原是由0222株制备的及BJ-1株在抗原性上可能更接近于0222株有关。DL-1和TJ-1株疫苗免疫鸡的抗体水平都很低,但其免疫保护却要强于0222和BJ-1株疫苗免疫鸡。由此说明B型株因菌株之间免疫原性的差异使得HI抗原的选择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20.
应用改良的生长凝集试验从大量羊种布鲁氏菌菌株中选育出1株理想的无凝集原菌苗菌株(编号M-111)。该菌株为粗糙型,弱毒性,且遗传性状稳定。用M-111菌株制造的活菌苗对绵羊作免疫试验证明,保护率达69.23~100%。实验室和田间试验证明,M-111菌苗接种绵羊不产生常规血清学试验(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的诊断抗体,因而有可能解决因菌苗接种而干扰对动物的血清学诊断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