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林世芳 《前沿》2006,(11):212-213
信仰不是宗教的专利,科学也有信仰。科学研究的开始必须相信宇宙间存在着不变的普遍规律,必须相信人的头脑能够正确认识并反映客观世界。科学家科学认识的进一步进行也不能离开信仰,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研究是科学家世界观信仰的展开,如果完全否定信仰,也就否定了科学。科学信仰体现了人类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谭萍 《理论月刊》2006,(5):43-45
本文通过对贝尔纳和默顿的研究纲领的分析,指出两者对科学的社会研究虽然在同一历史背景下进行,并且受多方的共同影响,但一开始就表现为不同的特色,默顿是在批判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研究基础上进行的,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科学社会学传统。  相似文献   

3.
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都塞是法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愿望出发,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认为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意识形态到科学”的认识论断裂的转变过程。从这一观点出发,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一阿尔都塞坚决反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解释。甚至取代整个马克思思想的做法,强调马克思是同以往的意识形态哲学决裂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并进而创立一种新的哲学的。据此,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4.
阿尔图塞在《保卫马克思》中认为,1845年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认识论断裂”。他以1845年为界,把马克思的思想分为意识形态时期与科学时期。本文认为,马克思思想的形成过程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也是意识形态性的科学,过度强调某一个方面都会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将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仅仅视为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经典论著,认为其在《哲学笔记》中也只是解读了辩证法,Э·B·伊里因科夫对此进行了批驳。他认为,对列宁哲学思想的研究,应把握列宁哲学思想的总体性原则。针对Л·Ф·伊利切夫等人的批评,伊里因科夫首先对世界观进行科学分析,得出辩证法即是科学的世界观的论断,然后引入逻辑概念——辩证法通往现实世界的桥梁,架构起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三位一体的思维体系,从而深化和丰富了蕴含在列宁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的深刻思想。  相似文献   

6.
<正>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理论的辩争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表现出这样的状况: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那些并不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产生的理论思想,从意识形态上说是资产阶级的;从理论方法上说是形而上学的。与此相反,非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基础)决定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现在开始改变这种态度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与其它理论思想并非割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并不单纯表现在它的理论领域(如社会、经济、历史等)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认识和思想上它所运用的概念和范畴体系,因此对马克思的著作需要进行一番正本清源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一、从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科学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就是关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科学理论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以揭露、批判、根治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诸多弊病为现实起点的。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历史意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必须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运动发展的必然过程。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  相似文献   

8.
江宁 《传承》2014,(11):94-95
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对科学的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其理论成果对探索人口与教育问题有重要启示作用。贝尔纳强调教育的不可替代性,肯定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时对科学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有独特的解读。科学教育理论针对人口与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深刻睿智的观点,为我国当今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以往我们把实践仅仅作为认识论的范畴,未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近年来有人把实践作为世界的本体,从中引出整个哲学体系,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不在于以实践本体论代替物质本体论,而在于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外部世界。循此思路,本文阐发了对世界的本质,对思维和存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理解"是爱因斯坦科学认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在爱因斯坦的科学认识论中,世界的可理解性是一种科学的信仰,这种世界可理解性的信念是科学的前提。求理解的永恒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质特性,在求理解的过程中获得的乐趣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一份美好礼物。爱因斯坦通过对日常思维领域中的客体概念的批判性考察,论证了由人的思维自由发明或自由创造的科学概念所具有的客观实在性,揭示了世界的可理解性和人的感觉经验世界的可理解性的奇迹,是由创造性的科学认识活动创造的。  相似文献   

11.
黄蓉芳  ;刘从德 《求索》2008,(3):91-93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其早期的科学思想是独到而深刻的。他以唯物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自然世界,对科学的本质与作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作了精辟的阐述。他的人文主义科学观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纵观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史,其在总体上持续存在着逻辑上的分裂式解读,即要么坚持以单一的科学逻辑阐释马克思主义,要么坚持以单一的人本逻辑阐释马克思主义,并表现出两者交替式演进的特征。如何处理两种逻辑之间的关系对于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回归马克思思想演进的过程,其在总体上经历了从人本逻辑向科学逻辑的"格式塔"转化,但人本逻辑并未遭致完全地丢弃,而是始终以外在于科学逻辑的方式对其发挥了多方面的前提性作用。反过来,正是基于科学逻辑对社会现实的确定性的说明,马克思基于人本逻辑的未来构想才能够避免空洞的说教。就此而言,科学逻辑又在根本上支撑着人本逻辑。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双重逻辑。  相似文献   

13.
鲁迅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理性而深刻的理解,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化的重要贡献。他的文艺观,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他能从哲学的高度应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辩证法,依据特殊时期中国的社会实际接受诠释马克思主义的文艺。  相似文献   

14.
有的人认为,信息技术革命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十分不利。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解和偏差。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充分证明,真理性是科学理论能够赢得人心的根本所在,也是其能够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海娥  苟颖萍 《前沿》2014,(15):70-71
科学与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向着文明的方向不断前进。目前,科学和技术已经成为时代的代名词,谁在科学与技术领域占领了先机,也就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有了更多的发言权。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旨在对科学与技术关系进行再认识,以强化它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吴炜  李新慧 《岭南学刊》2009,(2):116-120
实证主义否认理解或解释在自然科学中的意义和价值,否认科学诠释学的可能性,甚至认为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亦可将理解还原为说明。传统诠释学则将诠释学限定在人文社会领域,实际上也否定了科学诠释学的可能性。哲学诠释学或本体诠释学和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学派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哲学在理解与说明、科学与人文、认识论与诠释学之间所设定的僵硬界限,宣告了科学诠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7.
孙成华 《前进》2010,(2):42-4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理论都是人类一定历史阶段的认识,都要受到当时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制约。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可以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在坚持科学理论武装、体现时代特色和富于创新精神的基础上,善于把握规律是重要经验之一。  相似文献   

18.
眼看又到“五四”。每逢临近这个日子,人们总是愿意谈起科学与民主的话题。其实,关于这个话题,往往也有许多的误解。例如,在传统的理解中,科学真的与民主有很强的关联吗?至少,对此是可以有争议的。因为,就科学以及科学研究的本性来说,科学并不要求民主,而是将对科学问题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与马克思主义林雁鸣当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对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背景下,有人以科学的发展否定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灵了”。事实真的如此吗?完全不是。马克思主义不仅体现和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而且有着坚...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领导科学理论认为,领导的本质是服务。建立在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基础上的当代中国党际领导的范围与内容,体现着领导理论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