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本顺 《法制与经济》2009,(10):135-136
针对目前大学生道德缺失严重及法律素养急需提升的现状,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应在深化认识道德与法律的内在关联性基础之上,努力开拓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以此作为推进基础课核心价值取向实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贯穿于整个法哲学的全局问题。本文以一个小的"分手费"案例为切入点,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做出深入剖析,进而说明在我国研究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范立波 《法律科学》2009,27(2):12-21
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命题是法律实证主义的一项重要主张,它包含了弱的和强的两种分离命题。哈特主张的是弱分离命题,它主张在法律的合法性标准的外在方面法律与价值的必然分离。弱分离命题需要社会事实命题的支持,它没有资格作为法律实证主义的基础命题。而在合法性标准的内在方面,法律与道德存在必然联系。内在必要联系命题可以为法律的规范性提供合理说明,并为消除自然法与法律实证主义的对立和融合两者提供了新的理论前景。  相似文献   

4.
由"范跑跑事件"可以看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问题。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一般来说,两者对人们的行为评价是一致的,但有时又是冲突和矛盾的。本文从一个案例出发,分析这种冲突的原因与解决。  相似文献   

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如何更好地进行这门课的讲授,本文做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与思考,以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法律与道德复杂的关系中,本文选择了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述:一方面,道德的法律承担,对违背道德的行为有时候依赖于法律的强制实施,另一方面,道德的法律化,是道德的法律承担的更进一步发展,将原属于道德范围的纳入到法律的范畴里。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礼发源于祭祀文化,并发展为一种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于一体的独特文化,其内核是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代表着对于兼具神性与人性、精神与情感的终极秩序的追求。中国古代的法律秩序体现为礼为体、法为用。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礼的观念里,法律与道德具有同一性。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始终是法哲学的核心问题,而在现代社会中,道德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在这种背景下,礼的精神展现出巨大的时代意义和秩序潜力。  相似文献   

8.
认为法律与价值无涉是西方分析法学法律观的基本观点,而一般认为,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就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休谟的"事实"与"价值"分离的命题。本文剖析了这一命题,指出其理论上的不足之处以及因此而导致的分析法学家观点的错失。认为分析法学家根本的错误在于对法律和道德的性质、结构认识不清,错误地认为一个是"事实",另一个是"价值"。不懂得法律规范作为一种制度,是事实和价值的统一体,包含着价值因素,甚至就是用于指示和衡量人的行为的价值标准系统。因为法律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共识基础上产生的正义观念的制度化。也不懂得法律规范既是一种"事实",又是一种"规范"。因为它创制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它对人们也只能起规范作用。这意味着在法律中"事实"与"规范"之间不存在隔阂;也意味着人们在认识某一法律时,对于它"是什么"回答的同时,也对其"怎么样"作出评价。所以,"事实"与"价值"之间也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法律与道德之间也是如此。它们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都是一种制度性事实,它们不仅同根同源,而且也都是维护所在社会正义观念所建立的秩序的相辅相成的两种社会机制,差别只在于它们处于不同的制度层次上,道德规范处于低层次,法律规范处于高层次。正因为如此,法律规范渊源于道德,法律规范必然会接受道德观念的评价和有良恶之分。恶的法律,如果其恶性达到严重程度或严重丧失了道德性,就必然不再具有法律的效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富勒虚拟的"洞穴探险者案"为视角,简要分析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并列举了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现象,分析了法律与道德冲突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法律与道德冲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现在高校全面开始的"两课"已将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承担着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由于各种原因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教学,为此高校应改革当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是德治法治并举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曲谏 《河北法学》2003,21(1):157-160
正确认识和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是把握和贯彻德治法治并举方略的关键。通过分析法律与道德各自的优劣 ,阐明了法律与道德互补的可能性 ;从对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和互补性的分析中 ,得出“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是德治法治并举的理论基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理学正处于重铸和衔接古今中西学术的历史关口,需要经历一个从法学向理学跨越的历史过程。将中国文化传统与近代西学系统综合起来看,在"古今中外"时空背景下,中国法理学既可成为基于经验认知的法律科学、基于理性认知的法律哲学,也可成为基于"德性之知"的法律理学。中国法理学欲在21世纪开其气象,显其规模,需要同时开通并维护法律科学、法律哲学和法律理学向前生发的认知渠道,由此立足古今普适之道造就政治和社会的经验、理性和道德基础,重构"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许霆案为视角,简要的分析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并就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根源以及其解决策略发表了相关见解,以期对相关的研究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分析波斯纳所理解的法律实用主义与法律经济学的关系、法官的职业活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范畴入手,探析了构成波斯纳法学理论支柱之一的实用主义的结构与演进。  相似文献   

1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全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在思考传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对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深入探索,并从教学方法、师资培养、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任何社会中,法律与道德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道德对法律的创制具有指导作用,对法律的实施具有保障作用,对法律的漏洞具有弥补作用。同样的法律对于道德也具有一定影响和作用。通过立法,可以对道德的最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赋予法律强制力,还可以弘扬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本文结合"拒绝签字致孕妇死亡"这一案例再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当今我国的法制建设已经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国内法律体系与 WTO 的衔接、协调与统一,使国内法接受WTO 的检测并与国际接轨;二要与国内接轨,要求现行的法律接受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检测,使得我国的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相协调,并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具有更加广阔的道德基础与人性内涵,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真正代表我国法律文化的最先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国家治理现代化须以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规范体系为基础。而法律、道德和"组织规范"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规范体系。因而,高度重视"组织规范"并正确处理好它与法律道德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组织规范"具有民间性、自主和自治性,有权制定并实施"组织规范",约束组织本身及其成员的相关行为。这些"组织规范"上承法律下接道德,但又不是照抄照搬,而是依"法无禁止即可为"原则独立存在。在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和努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有必要重新认识三大基础规范的关系,从而有效发挥"组织规范"的作用,构建良好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9.
法律与道德     
法律与道德,这组法哲学研究中永恒的关系命题,自法律从道德母体逐步剥离之始起,便注定要经历一段相互碰撞、融合的漫长的发展时期。法律是社会制度领域的表率,而道德则归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因此,虽然两者同属于社会领域内的上层建筑,而法律更是源于阶级社会产生的道德衍生,但是不同的范畴归属,却使它们在社会生活的运行中存在着许多难以完全调和的矛盾与冲突。然而,让人不可忽视的是,在当今的社会存在形态下,法律与道德这对关系有些“暧昧不明”的社会秩序维系者,势必会因为社会传统、经济模式、时代价值等一系列他物因素的共同影响,而长期处于一种相互依持、相互弥补的共存状态。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道德实体化为法律的过程中,必须运用一定技术使法律获得与道德有根本不同的可操作性效果。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与宗教有密切联系的农民运动,其政权建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核心道德的坚持程度及其法律化的成败。事实上,太平天国对上帝信仰平等大同等核心道德理想的弘扬造就了其最初的胜利,但在政权建设中由于缺乏有效地将道德转化为法律的技术手段和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对道德和立法的双重背叛,使得政权逐步丧失其合法性并率先从内部瓦解了政权的道德和法律基础,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