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刑法及有关单行刑事法律从刑事保护的角度作了大量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规定,这种对妇女的特殊保护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保护的权利范围.主要体现在保护妇女的人身权利和婚姻家庭权利两个方面.1.对妇女人身权利的保护(1)通过明确规定强奸罪、奸淫幼女罪、组织他人卖淫罪、强迫他人卖淫罪,强调对妇女性的自主权的特殊保护.(2)通过在人口犯罪中单设拐卖妇女罪、绑架妇女罪、收买被拐卖、绑架的妇女罪,突出对妇女的人身自由权、人格权的重点保护.(3)通过流氓罪中的有关特别规定突出对妇女人身权利的保护.2.对妇女的婚姻家庭权益的保护.主要通过规定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重婚罪.体现对妇女的婚姻自主权和婚姻平等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浅析强迫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第十七条新增的规定突出了刑法对残疾人、儿童的人身权利的保护,但其罪名尚未正式确定。该罪所保护的客体类型不同于一般组织型犯罪,在司法适用中,应注意该罪与相关犯罪的区别和界定。  相似文献   

3.
妇女权益包括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益、劳动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利和婚姻家庭权益等 ,它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是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统一体。妇女权益保护包含在宪法、刑法、劳动法、诉讼法、婚姻法等完整的法律体系中。建立了完整的法律体系后 ,能否依法办事 ,即能否依法治国成了妇女权益保护的关键 ,依法治国是实现妇女权益保护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4.
所谓特殊被害人,即我国刑法第254条、255条规定的遭受打击报复、陷害等犯罪行为的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会计人员、统计人员等六种被害人员。当前,这六种人员在履行职责、维护正义、维护国家、集体、自身利益时,其中的部分人时常遭到打击报复、陷害,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众多,然而刑法第254条、255条规定之缺陷为重要缘由,因为对特殊被害人的刑法保护在法律上主要体现为刑法第254条、255条之规定。因此,为加强对特殊被害人的刑法保护,尽快完善这两条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自由的堡垒——在非法侵入住宅罪中探析住宅权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人的家都是自己的一座城堡。住宅是公民私人生活最安全、最隐密、最独立的家园,住宅权是一项既包含财产权利.又包含人身权利的综合性权利。我国对非法侵入住宅罪的规定缺乏深入研究,应借鉴古今中外的相关规定和学说.揭示住宅权在刑法中应有的价值,从而使之能够得到更有力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人本主义已成为现代法的基本精神,而刑法的特殊性决定其应尤为具备人文关怀的精神底蕴。在刑事立法中要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应当遵循谦抑原则和人道原则。人本主义刑法现的司法理念应是坚持元罪推定的原则,赋予犯罪嫌疑人以沉默权;坚持刑法轻缓化,树立轻刑化司法理念。人本主义刑法观的立法体例上,应将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置于分则之首,重新审视抢劫罪的主要客体,将抢劫罪纳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之中,顺应世界死刑改革潮流.严格限制和削减死刑,充分发挥刑法保障人权功能,废除刑法第20条第3款有关无限防卫权的规定,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废除刑法分则中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相似文献   

7.
1997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章中新增加了两个新罪名,即第249条规定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第250条规定的“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这一新的规定表明我国立法者在运用刑法手段调整民族关系方面又迈了一步,  相似文献   

8.
性权利作为公民人身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为各国法律所普遍保护,我国刑法亦不例外。但无论是1979年刑法还是1997年刑法,都仅仅妥善地保护了女性的性权利。与此同时,我国男性,尤其是年满十四周岁的男性,在遭遇性侵犯时却面临着刑法的空白。实现男女性权利的平等保护是完善我国法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全面和谐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9.
(一) 犯罪客体反映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质及其程度,明确强奸妇女的客体有助于认识该罪的构成特征和社会危害实质,以便稳准地同强奸犯罪作斗争。 强奸妇女罪的客体包括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我国刑法理论界普遍认为,强奸妇女罪的一般客体同其他犯罪一样,都是侵犯了我国确立的、为刑法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这里“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上共同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如财产关系、人身权利关系、婚姻家庭关系等等。只有这些社会关系得到正常发展,社会才能存在下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刑法没有规定男性的性权利,因而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作为基本的人身权利,男性性权利应该与女性性权利一样受到同等保护。男性间同性强奸行为具有自身的特点,鉴于其高发性和巨大的社会危害性,我国刑法应该借鉴国外相关的立法例,将男性间的同性强奸行为纳入强奸罪的规制范围,并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其进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1.
《刑法修正案(九)》规定,实施强迫卖淫犯罪并有杀害、伤害、强奸、绑架等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对此规定出现了一些争议,包括未能完全体现对被害人人身权利的保护、与刑法罪数理论相悖并可能造成罪刑失衡等.这些争议观点确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争议的解决并不至于急迫到立即修法,可在司法过程中予以适当化解.在办理具体案件时,应主动运用实质解释方法,妥当适用数罪并罚规定,力争在现有刑法规定的框架下,实现对强迫卖淫犯罪合理的定罪量刑,以求得犯罪处置的罪刑均衡.  相似文献   

12.
性权利作为人身权,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之一,它与人身紧密相联,因此也是刑法所重点保护的对象。但作为基本人身权利之一,男性的性权利保护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刑法在对男性的性权利保护上,仅规定未满14周岁的儿童有免受猥亵的权利,其余一概是空白的。这一立法空白在我国是具有深层次原因的,并威胁到了成年男性的性自主权,从而在无形中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修改刑法以保护成年男性的性权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三)非法拘禁罪 外国刑法中一般都规定有非法拘禁罪,日本等国刑法中则称作逮捕及监禁罪,并将其单独成章,其余国家中有的规定在侵犯人身权利罪一章中,所谓非法拘禁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恐吓等方法剥夺或妨害他们行动自由的行为。 1、非法拘禁罪的行为特征简单明了,各国刑法对此普遍规定得较为简短,道先,构成  相似文献   

14.
遗弃罪刍议     
我国 1979年刑法将遗弃罪规定为侵犯婚姻、家庭的犯罪 ,据此规定 ,我国刑法学界均认为遗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在家庭中的受抚养的权利。 1997年刑法修订以后 ,遗弃罪已经归类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 ,而众多学者仍然认为该罪是侵犯婚姻、家庭的犯罪。应从本质上进行理解遗弃罪的本质是对生命、健康的侵犯 ,这样才有利于我们解决司法实践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减少由于法律理解不当即带来的司法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15.
考察现行立法,我国法律多处涉及隐私权问题,这值得肯定,但没有明确提出隐私权的概念,尚未形成完整的制度。我国法律涉及到隐私权的保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第38条);住宅不受侵犯(第39条);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第40条)。2.刑法,刑事诉讼法保护:我国刑法对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以及隐匿、毁弃或非法开拆他人信件都规定了刑事责任。被告人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权拒绝回答,刑事诉讼法第105条规定,检查妇女身体应由女工作人员或医师进行,第…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关于惩治报复陷害罪的规定,对于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维护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和社会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设立举报机构,为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提供了一种渠道,加强了人民的监督意识。  相似文献   

17.
刑法分论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刑法典分则体系的规定顺序来组织刑法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不能很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阻碍教师新知识的更新。改革刑法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传统侵犯人身权利罪和侵犯财产权利罪的基础上,根据分则规定的不同犯罪的行为特征、罪与罪的相关联性、近似性,并考虑罪的发生率将分则规定的犯罪进行归类;然后依该分类标准逐一组织讲授,并以案例教学法为依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重点和难点问题,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建议增设著作权的刑法保护条款钟书峰著作权,也称版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作者依法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我国1979年制定的《刑法》没有规定运用刑法保护著作权;而1990年通过的《著作权法》也没有规定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法对强奸罪的规定较为粗略,对无辨认,控制能力之妇女,辨认、控制能力减弱之妇女是否要求强制手段才构成强奸罪,刑法未作特别规定,这就导致实践中发生此类特殊奸淫案件时如何定罪无法可依,有时出现放纵犯罪的现象,本文通过一起奸淫案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强奸罪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隐私权是现代社会最为重的基本人权之一。而刑法作为保护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工具,必须对人肉搜索中的越界侵犯行为加以规制。文章以人肉搜索为例,提出刑法对个人隐私保护的立法建议,以期维护公民的隐私权不受侵犯,从而保障网络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