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四川地区口疮病毒(ORFV)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情况,从当地4个黑山羊养殖场采集疑似ORFV感染的羔羊唇部结痂组织,通过MDBK细胞分离培养、PCR、病毒效价测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方法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毒株的保护性抗原基因B2L、F1L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4株ORFV,并将其分别命名为SC-LZ1、SC-LZ2、SC-PZH1、SC-PZH2。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这4株分离毒株保护性抗原基因B2L、F1L相对保守,其B2L、F1L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参考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6.3%~100%和94.2%~100%。本研究为四川地区羊口疮的防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集内蒙古地区疑似发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发病牛的鼻拭子液,经MDBK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分离获得1株病毒,该病毒在MDBK细胞上增殖致细胞病变。经PCR鉴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证明该分离株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对牛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将其命名为IBRV NM8株。通过PCR扩增分别获得gB和gE全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表明,IBRV NM8株g B和g E基因与BHV-1型参考毒株的同源性较高,位于同一进化分支,而与BHV-5型参考毒株位于不同的进化分支。NM8株gB基因与Cooper株、MN12株、Los Angeles株和NM06株等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而g E基因与瑞典的Salwa株的亲缘关系较近,位于同一分支。上述研究结果将为我国IBRV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新的数据,并为相关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大庆某貉养殖场采集病貉的病理病料,处理后接种于犬肾细胞(MDCK),分离到8株病毒.对分离毒株进行了中和试验、血凝试验、理化性质的鉴定试验,应用PCR方法扩增分离毒株VP2部分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病料接种MDCK细胞72 h后产生了明显的细胞病变(CPE);分离毒株可以被犬细小病毒阳性血清中和,中和效价为1:106~1:107;分离毒株对氯仿、乙醚不敏感,耐酸耐热,可以凝集猪红细胞,其凝集作用可被犬细小病毒阳性血清抑制;用PCR检测病毒的细胞培养液,可扩增出长531 bp的片段,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吉林分离的犬细小病毒株(EU310373)的同源性为99.6%.表明,分离的这8株病毒均为貉源细小病毒.  相似文献   

4.
以华中地区某山羊场疑似山羊痘病料为对象,进行了本动物病例复制、透射电镜观察、病理切片HE染色、特异性目的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及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结果,复制了山羊痘本动物模型,观察到山羊痘病毒(GTPV)样粒子,切片HE染色可见有炎性细胞浸润,病料中扩增到P32基因;序列测定及遗传分析表明,该病毒为山羊痘病毒(ZL/HB/HN),与2008年分离于印度的山羊痘毒株(FJ748488)的遗传关系最近,与中国山羊痘疫苗株(AY881707)及1978年分离于印度的山羊毒株(AY382869)同属一个进化分支。  相似文献   

5.
对河南某疑似禽腺病毒发病鸡场采集的组织病料进行PCR鉴定,并通过病毒分离培养、遗传进化分析及动物致病性试验等对其进一步验证,最终分离得到1株C种血清4型禽腺病毒,命名为FAV-HN株。组织病料经研磨处理后,经PCR扩增得到与预期大小一致的Hexon基因片段;通过电镜观察,FAV-HN株具备腺病毒典型的形态特征;将FAN-HN分离株与NCBI数据库中C种血清4型禽腺病毒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发现该分离毒株与其他血清4型参考毒株Hexon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且属于同一分支。将FAV-HN分离株以不同剂量接种至SPF鸡,SPF鸡表现出心包积液、肝炎等特征性病变,且每只10~(7.0)TCID_(50)的感染剂量可使SPF鸡100%死亡。本研究为C种禽腺病毒血清4型的疫苗及诊断试剂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根据Gen Bank中猪圆环病毒2型(PCV 2)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从福州郊区某猪场疑似PMWS仔猪病料处理后接种育传三代的PK-15细胞中扩增1个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并将其克隆到p MD-18T载体上,对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质粒送检测序。对该分离株的基因全序列及其开放阅读框2(ORF2)进行同源性分析及遗传进化关系分析。PCR鉴定结果显示,本试验中分离到的病毒属于PCV2,命名为PCV2-FZ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全基因组大小为1 767 bp,含有11个开放性阅读框,其中ORF2大小为705 bp,共编码234个氨基酸。PCV2-FZ株与参考毒株基因全序列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3%~99.4%,与SD毒株同源性最高,为99.4%;与DK1980PMWSfree和DK1990PMWSfree毒株同源性最低,为94.3%。分离株与参考毒株ORF2核苷酸同源性为89.2%~99.4%,其中与SD毒株同源性最高,为99.4%,与DK1980PMWSfree毒株和DK1987PMWSfree毒株同源性最低,均为89.2%。全基因组与ORF2序列遗传进化树分析均表明,PCV2-FZ株属于PCV2d基因型。本研究从福建省首次分离并鉴定了1株PCV2d型毒株,这对PCV2流行病学研究和遗传变异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福建省某猪场疑似猪瘟的发病仔猪采集病料,处理后接种于牛肾细胞(MDBK),分离到1株病毒,并对其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显示,病料接种MDBK细胞72 h后产生了明显的细胞病变;该分离毒株可以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阳性血清中和,中和效价为1:106;该分离毒株对氯仿、乙醚、胰酶、酸敏感,不耐热,56℃30 min...  相似文献   

8.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CAU-0901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组织病理学观察的基础上,经接种DF-1细胞系、ELISA抗原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以及亚群特异性免疫荧光试验(IFA),从送检的疑似禽白血病感染的麻黄肉种鸡中分离并鉴定出1株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命名为SCAU-0901.利用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出长度为545 bp和2.2×103bp的目的片段,并对目的片段进行了克隆测序.序列分析发现,SCAU-0901株的gp85基因与国内外各ALV-J毒株相应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为86.1%~95.1%,其中与BJ0303株的相似性最高(95.1%),与ADOL-7501株的相似性最低(86.1%).系统遗传进化分析表明,SCAU-0901株的gp85基因片段与BJ0303株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9.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LN01/08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辽宁省某牛场出现疑似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症状的牛鼻拭子样品中分离出一株病毒,该病毒能在MDBK细胞上增殖,能产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典型性细胞病变。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微量血清中和试验、PCR及病毒形态学观察鉴定,证明该分离毒株为IBRV,并被命名为IBRV-LN01/08。根据IBRV的保守区核苷酸序列设计了1对鉴定引物,将扩增的目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IBRV K22株的同源性为99.9%。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6~9月龄IBRV抗体阴性黄牛人工感染IBRV-LN01/08株F3代细胞培养物后,试验动物出现持续体温升高,流鼻涕,鼻内黏膜有白色糜烂溃疡及结节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临床症状,表明该毒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0.
从河南省某鸡场中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雏鸡病料中分离到1 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暂命名为HN,鉴定为IBV。从接种HN毒株的鸡胚尿囊液中提取单股RNA后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技术扩增得到包含IBV HN株5a、5b蛋白及N蛋白基因的约1 600 bp片段;将克隆测序的5a、5b及N基因分别与GenBank中11 株国内外参考毒株相应基因进行序列比较与遗传变异分析,发现IBV HN株变异独特,明显不同于国内外参考毒株。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在河南省新乡地区猪体内的进化情况,笔者对河南省新乡地区某猪场送检的疑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料进行了病毒的分离鉴定,并采用PCR扩增得到了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同时对分离病毒株的GP5和NSP2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并鉴定出1株美洲型PRRSV(XX2015),与中国代表毒株CH-1a中的核苷酸同源性是92.8%,与高致病性(HP)-PRRS病毒代表株Hu N4、Hu B1、He Nan-1、He NAN-A14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则分别为97.2%、97.0%、97.2%、94.4%。对基因组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该毒株GP5蛋白非中和性表位处存在氨基酸变异,NSP2蛋白在第481位、第485~488位、第533~561位共缺失34个氨基酸。XX2015分离株是HP-PRRSV的一个代表株,该病毒株在NSP2蛋白中存在跳跃性突变,为进一步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子进化提供了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12.
取发病绵羊的皮肤痘疹研磨制成病料样品悬液,将该悬液感染未免疫的健康绵羊,同时接种原代绵羊羔羊睾丸(LT)细胞,盲传5代后,转接Vero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PCR鉴定。样品悬液感染未免疫的健康绵羊后出现绵羊痘的典型发病症状,经过LT细胞传代后转接Vero细胞,出现了特征性细胞病变;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PCR均检测出病毒存在。PCR产物的核酸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分离毒株的RPO30基因与已发表的绵羊痘病毒毒株的相应基因的同源性在99%以上。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从宁夏固原市疑似绵羊痘病毒感染的绵羊体内成功分离到1株绵羊痘病毒,并将其命名为绵羊痘病毒固原株。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犬细小病毒(CPV)流行株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从吉林省某比格犬养殖场采集疑似CPV感染致死犬的肠道组织,将病料接种至F8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并通过电镜形态学、PCR、血凝试验及动物回归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所分离的这株病毒在F81细胞中产生了典型CPV细胞病变(CPE);在电镜下可见病毒呈无囊膜、直径为20 nm左右的病毒粒子;PCR鉴定证实CPV核酸呈阳性;血凝试验表明此病毒对猪红细胞具有凝集作用,血凝效价为1∶256;将这株病毒命名为JL-(18)1/Beagle。动物回归试验表明,JL-(18)1/Beagle使比格犬产生犬细小病毒感染的典型临床症状;以NS1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显示,JL-(18)1/Beagle与CPV-2c型分离株CPV-SH1516以及Canine/China/23/2017 NS1基因亲缘关系较近,而核苷酸相似率为100%;以VP2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显示,JL-(18)1/Beagle与New CPV-2b型CPV/CN/JL3/2013、CPV/CN/HB1/2013和CPV/CN/JL6/2013亲缘关系较近,核苷酸相似率为99.89%~99.94%;以VP2蛋白氨基酸进行序列分析表明,JL-(18)1/Beagle属于New CPV-2b型,与近期吉林CPV分离株相比,关键氨基酸位点无明显变化。因此,本试验从吉林省比格犬肠组织中分离到1株New CPV-2b型CPV毒株。  相似文献   

14.
以MDBK细胞培养致细胞病变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NCD毒株,采用异硫氰酸胍一步法提取总RNA,并根据BVDV NADL参考株序列设计合成的1对引物(W1与W2),进行反转录PCR(RT-PCR),扩增出P125基因区约400bp的片段.经pGEM-T载体连接后克隆、测序,并与已发表的NADL、Osloss、SD-1、184、D、H、Yak等BVDV毒株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NCD株P125基因区无插入或缺失变异,但存在着核苷酸的替换;经聚类分析初步认为NCD株属于Ⅰa型.NCD株与长春184、H株核苷酸序列差异较大,而亲缘关系较近,表明BVDV在同一地区存在不同进化来源的毒株.  相似文献   

15.
从福建省某规模化猪场疑似猪伪狂犬病发病仔猪的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通过病理剖检、PCR鉴定、病毒分离培养等方法证实该病毒为伪狂犬病病毒(PRV)野毒株,并命名为Fujian-LY株。对其主要毒力基因TK和gE的分子特征和遗传进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ujian-LY株TK基因与参考序列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5%~99.8%和98.1%~99.4%;g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6%~99.8%和95.5%~99.3%。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发现,Fujian-LY株TK基因在2个位点发生了独特性的氨基酸突变,即第16位氨基酸由K→R和第129位氨基酸由S→G。其中,第16位氨基酸突变导致TK蛋白ATP结合结构域由-G**G*GK-转变为-G**G*GR-。gE氨基酸序列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是第48位和第496位各有1个天冬氨酸(D)的插入,该插入特征为PRV变异毒株的重要标志。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Fujian-LY株与2012年以来国内不同省份分离的PRV变异株的亲缘关系较近,属于近年来流行的PRV变异毒株,而与PRV经典株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上海地区犬细小病毒的流行及其变异情况,从疑似犬细小病毒感染的死亡犬采集各种组织,无菌处理病料后同步接种F81细胞,盲传至第5代出现细胞病变,从肠组织中分离出1株病毒。采用电镜进行病毒形态学观察,以及HA、HI和PCR等方法鉴定病毒,结果证实为犬细小病毒,命名为CPV-SH15。该病毒的血凝效价为2~9,病毒TCID_(50)为10~(5.2)/m L,测得病毒编码区基因序列的全长为4 869 bp,与上海分离毒株CPV/CN/SH1/2013的同源性为99.8%,亲缘关系较近,说明上海地区的犬细小病毒的遗传变异并不明显。对其VP2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确定该细小病毒属于New CPV-2a亚型。该研究为犬细小病毒遗传进化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从而为犬细小病毒病疫苗的研制以及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国内鸡群马立克病(MD)流行毒株的遗传特征,采用细胞培养、间接免疫荧光等方法从江苏省2个鸡场送检病鸡中分离鉴定出2株马立克病病毒(MDV)Ⅰ型毒株,采用PCR方法扩增两分离毒株的vIL-8、pp38、meq等病毒致病相关基因,所得序列用DNAStar软件与GenBank上登录的参考毒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分离毒株的序列同源性为99.7%~100%,与MDV Ⅰ型强毒及超强毒株的同源性为99.3%~99.8%,具有强毒特征;两分离毒株的meq基因与其他4个国内分离强毒株的序列完全一致,在pp38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第109位均为甘氨酸而不是国外GA等毒株的谷氨酸,这与以前报道的另外3个中国野毒株一致.提示,这些变异可能是国内MDV流行强毒的遗传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安徽省鸽Ⅰ型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及其与鸡新城疫各分离株的相互关系,对从安徽省不同鸽场鸽病料中分离的4株病毒(AH-2012、AH-2012-1、AH-2012-2、AH-2012-3),采用RT-PCR、血清学试验及基因序列测定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这些分离株均具有血凝性,并能使NDV标准阳性血清特异性抑制;PCR扩增出F基因特异性目的片段,其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鸽Ⅰ型副黏病毒的同源性较高,相似性达94.8%;与传统的鸡源新城疫病毒标准株LaSota、F48E9的同源性较低,相似性约为80%;F基因编码蛋白的第112~117位氨基酸序列为R-R-Q-K-R-F。结果表明,这些毒株为鸽Ⅰ型副黏病毒,属于基因Ⅵ型。  相似文献   

19.
禽腺病毒血清4型的分离鉴定及遗传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辽宁发病鸡群采集的病料经SPF鸡胚接种传代分离病毒,并其进行了PCR和测序分析鉴定。结果,从病料中经SPF鸡胚接种传代分离出一株禽腺病毒,经PCR和测序分析鉴定确定该分离株为禽腺病毒C种、血清4型,命名为LN160130;通过对52 k和hexon基因同源性比对,LN160130与我国近年报道的禽腺病毒血清4型同源性最高,52 k和hexon基因的同源性均为100%;与国外流行的血清4型毒株相比,LN160130的52k基因同源性99.3%~100%,hexon基因同源性98.7%~99.8%。遗传演化分析结果表明,LN160130分离株与我国禽腺病毒血清4型流行毒株在同一分支内,而与国外禽腺病毒血清4型毒株不在同一分支,存在遗传差异,说明中国流行的血清4型禽腺病毒有自身地域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福建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RV)野毒株的病原学特性及分子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用羊胚胎鼻甲细胞(OFTu)从疑似暴发伪狂犬病猪场死亡的育肥猪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能够产生典型的PRV细胞病变,病毒液接种小鼠(0.1 mL/只)及成年兔(0.5 mL/只)在48~60 h死亡,均表现出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经PCR试验、电镜观察及特异性血清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为伪狂犬病病毒,命名为MQ18株;并对其进行病毒效价的测定及gC、g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TCID50为10~(-7.71)/0.1 mL;将其gC和gE基因序列与国内外17个PRV参考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5%~99.9%和97.8%~10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8.7%~99.8%和95.7%~100%;分子遗传进化树分析显示,gC和gE基因均与国内近6年分离的PRV变异株集聚在一起,属于同一个进化分支;与经典株相比,gC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在第63~69位有1个AAASTPA的连续7个氨基酸插入,gE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在第48位和第496位有1个天冬氨酸(D)的插入,与PRV变异株变异位点相一致。以上结果证实,从发病猪群中分离到1株PRV变异株,本研究结果为选择合适疫苗来防控猪伪狂犬病以及病原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