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014年新加坡政治社会保持稳定,政府采取措施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改善民众生活;经济整体放缓,全年经济增长2.9%;外交上,积极参加国际外交活动,加强与东盟国家、中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政府和市场都是配置社会资源的主体, 但二者发生作用的方式 、 范围却是不同的; 政 府与企业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但二者在性质 、 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 入世后, 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某种程度上就是处理政府与社会中 介组织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 、 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是入世后政府应处理的三大关系 。  相似文献   

3.
一、中马关系的现状 目前的中国和马来西亚关系可以概括为:政治关系全面改善,经济关系迅速发展,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 中国和马来西亚于1974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后两国关系发展较慢。80年代中期马来西亚开始调整对华政策,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在国内,政府对华族实施宽松政策:经济上,结束了70年代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土著占30%股权的具体规定,倡导华巫经济合作;文化上,为配合政府急需人才的培养,允许华人学院注册招生、承认华文学院文凭,提倡华族的珠算教学,并加紧华文师资培养等。1985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首次访问中国,双方领导人就两国关系和国际问题举行会晤并取得了圆满成功。之后,两国高层互访频繁。1993年6月和1994年  相似文献   

4.
考察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分析墨西哥国内政治变迁的重要视角。1917年墨西哥宪法的颁布为墨西哥国内政治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1917~2012年期间,墨西哥中央与地方关系先后经历了从混乱走向稳定、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中央一地方关系动态调整四个阶段。以1982年债务危机为分水岭,危机前墨西哥的中央—地方关系体现出中央高度集权的特征;而债务危机迫使中央政府作出制度性调整,全面放权到地方政府。从权力调整的趋势来看,墨西哥中央—地方关系在"集权—分权"之间来回摆动;从权力调整的幅度来看,墨西哥中央—地方关系的变化呈现出逐步稳定和成熟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金良祥  钟灵 《现代国际关系》2023,(11):119-135+156
伊朗莱希政府上台后不断调整外交政策,其取向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深化周边缓和外交、坚定“向东看”、加强与全球反美国家的关系,以及疏远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极限施压”和拜登政府的打压政策加速了伊朗国内政治的保守化,并与莱希本人的保守政治倾向结合在一起,是伊朗外交政策保守化的直接原因。同时,伊朗伊斯兰政权力图通过经济增长增强政治合法性,但美国制裁和新冠疫情使伊朗在民生方面面临很大困难。伊朗政治、经济发展中的难题是莱希政府推行务实外交的重大压力。莱希政府的外交政策在保守性的大框架中强调务实主义,以求解决紧迫的民生问题。这种保守性务实主义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伊朗的国内稳定,推进了伊朗与阿拉伯国家的和解,并加速了中东地区国际格局的演进。  相似文献   

6.
1981年1月里根政府执政后,承诺要扭转70年代美国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势力衰退的局面。这一衰落的表现是:尼加拉瓜和格林纳达出现了与古巴和苏联结盟的革命政权;萨尔瓦多革命民主阵线——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的力量日益强大;古巴作为一个革命国家继续存在,并扩大了其在加勒比其他地区的影响;苏联在西半球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存在日益加强;美国与阿根廷、巴西和智利关系中的摩擦加剧,显然,这是受卡特政府强调人权外  相似文献   

7.
冷战以来苏联与巴西的关系经历了建交→断交→复交的曲折过程:1945年苏联与巴西建立了外交关系,1947年巴西断绝了与苏联的外交关系,1961年巴西恢复了与苏联的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两国关系从有限接触迈向务实合作.苏联与巴西断绝外交关系后,双方仍偶尔发生接触,但仅局限于经贸领域.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与巴西的关系有所改善,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互利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务实合作的趋势凸显.究其原因:一是国际舞台上发生了根本变化,巴西同美国的关系出现恶化;二是经济形势的恶化迫使巴西政府加强与苏联的关系.冷战结束以后,作为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在经历短暂挫折后恢复了与巴西在政治、经济、军事、国际组织等领域的互信和合作,两国建立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关系迈上了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总统与总理的宪法地位与权限划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8年3月俄罗斯总统大选后,按照普京的政治设计,梅德韦杰夫将担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将出任政府总理.以强势总统著称的普京改任总理后,新的梅一普关系模式将会引起人们的广泛议论和揣测.本文根据俄罗斯联邦宪法、宪法性法律和联邦法律,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俄罗斯总统与总理的宪法地位、权限划分及其相互关系.这对于我们分析未来俄罗斯总统与总理在执行权力体系方面的隶属与协调关系,普京未来在俄罗斯政治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将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君主制时期,尼泊尔同印度的关系绕着“控制与反控制”展开。尼泊尔建立联邦民主共和国后,政治外交政策也显示出和以往不同的灵活性,主动发展与印度的关系。普拉昌达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展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政治观点,内帕尔政府从要求得到更多的经济发展自主权的角度,向印度的“控制”政策提出了反抗。  相似文献   

10.
跨国公司面对的政治风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跨国公司与国家(政府)的关系是国际政治经济学(IPE)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所谓跨国公司的政治风险是指东道国与母国(甚至第三国)政治、经济、安全等关系发生变化、东道国政府或社会的不稳定性和政策变化而导致的跨国公司跨国经营活动和价值受影响的可能性.IPE为我们分析跨国公司的政治风险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论工具.跨国公司的政治风险总体上来自三个方面:国家层面(包括母国和东道国)、地区层面(区域经济集团)、全球层面(国际组织).本文主要讨论跨国公司在国家层面的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11.
自2011年3月吴登盛领导的新政府执政以来,着力调整内外政策,迅速开启了“变革”之门。对内,统治缅甸40多年的军政府逐步向文官政府交权,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经济改革。对外,积极融入东盟,同西方国家关系出现重大“突破”。对华,坚持睦邻友好,两国关系稳定发展。但缅甸的民主改革不会一蹴而就,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任何操之过急的期待或行为,恐将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2.
From 1991 until 2012, the European Union (EU) applied sanctions on Myanmar with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In addition, the EU called o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to exert pressure on Myanmar. This paper analyses, in the context of Myanmar’s 1997 accession to ASEAN, how the EU’s sanctions approach towards Myanmar was perceived within ASEAN and related repercussions of this approach on ASEAN–EU interregional relations. With the accession of Myanmar as the base story, it is argued that a regional organizations membership concept implies specific dealings with normative ideas such as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as well as strategies of punishment such as sanctions. The differing membership concepts of ASEAN and the EU explain ASEAN’s critical perception of the EU’s sanctions on Myanmar. Further, the conceptual difference in membership also explains that the EU’s pressure on ASEAN has severely impaired the interregional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3.
缅甸:军人执政的20年(1988~2008)的政治发展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1988年9月缅甸军人接管政权,建立“国家治安建设委员会”(1997年11月15日改名为“缅甸联邦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和发委”)以来,已有20年了。在当今世界,军人统治一个国家居然持续了长达20年的时间,可谓绝无仅有(如果从1962年3月奈温军人集团政变夺权算起,军人在缅甸的统治更是长达46年)。  相似文献   

14.
李晨阳 《和平与发展》2012,(2):29-37,71
缅甸2010年大选之前,中缅关系中中国较长时期是缅甸最重要的伙伴,但中缅关系中矛盾也始终存在,缅甸也一直在谋求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2010年缅甸大选之后,中缅关系总体上保持了友好合作的态势,但缅甸国内政治的变化以及西方国家与缅甸关系的改善对中缅关系的挑战也是客观存在的。未来中缅两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依然存在,中缅还将继续加强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合作,但中国在众多大国对缅关系中独占鳌头的局面将不复存在,缅甸在中缅双边关系中的主动性会上升。  相似文献   

15.
随着缅甸大选平静而顺利地完成,新政府也宣告成立。从缅甸新政府的组成和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看,缅甸新政府将面临难得的新机遇,主要表现为:民族和解使新政府的合法性得到承认;西方国家的外交压力减轻有利于新政府拓展外交空间;缅甸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改善有利于新政府集中精力发展缅甸经济,改善民生;缅甸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使新政府在其参与的各种多边合作中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相似文献   

16.
Despite the political controversy related to the authoritarian bargaining of Burma/Myanmar’s territorial conflicts, it is important to acknowledge the successes and admit the failures of the process of ceasefire negotiation and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process of the Myanmar-government. Regardless of what we think of the Myanmar government, there can still be both good and bad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as the general focus of this special issue suggests, on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ethnic groups on autonomy and territorial solutions in the peripheries of Burma/Myanmar.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evolv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recent domestic political changes in Myanmar and the role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as they affect human rights in Myanmar. I posit that the two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the humanitarian crisis in Myanmar are the survival of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and ethnic-religious conflicts. Those causes differ in nature and their political interactions with the ASEAN region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first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horitarian regime survival and the humanitarian crisis/efforts during the 2008 natural disaster of cyclone Nargis and the resultant flooding. Second, I investigate 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the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of ethnic and religious minorities, especially the Rohingya Muslim minority in the Rakhine State, during Myanmar’s recent democratic transition. This study approaches the aforementioned questions from both the EU and ASEAN perspectives and also deals with these two regional organizations’ interactions regarding Myanmar’s human rights.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缅甸近20年来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认为在缅甸军政府执政的第一个10年(1988—1997)改革力度较大,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的几年中改革一度停滞不前,进入21世纪后才又逐渐恢复推进改革的势头,但制约缅甸改革和发展的一些基本因素仍然存在。尽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经济社会有所发展,重要农产品、电力生产、石油天然气产量、引进外资、外贸总量、外汇储备总额等都创造了最好的水平或最高记录,但缅甸经济中根深蒂固的结构性失常和宏观经济不平衡尚未得到纠正,缅甸积贫积弱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变,仍然是东南亚最为贫困和发展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缅甸经济要走上稳健、快速的发展道路,还有待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决宏观经济失常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09年缅甸政局基本稳定,虽然爆发了世人瞩目的果敢事件,但对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民地武)的改编仍取得部分成功,此外,政府与反对党以及昂山素季的关系有所缓和。经济上,缅甸没有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物价和币值都保持了稳定。外交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虽然没有取消对缅甸的制裁,但是开始与缅甸进行接触。展望2010年,“民地武”的改编与大选是对缅甸政府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0.
The fact that Myanmar is not democratic is too often taken as a given in international policy discourse without analysis as to why it has not democratized or what conditions might allow for democratization. Plausible theories to explain Burma's authoritarian politics include poor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lonial history, regional geopolitical factors, problems of state formation and the unification of the military. Determining which theories have the most explanatory power is important becaus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Burma's authoritarianism steer one toward some remedies and away from others.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problems of state formation – ‘stateness’ in one strand of the democratization literature – and ‘regime unification’ theories stand the best chance of explaining the lack of democracy in Myanmar. I examine the logic and evidence for each theory and conclude that while both explain some of the status quo, ‘stateness’ had more explanatory power before 1988 but in post-1988 Myanmar, ‘regime unification’ explains mo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