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从法律维度观察,"诱惑调查"是违法的,从行政维度观察它又极具存在之必要,存废之间,颇有争议。在法治背景下,判断一种行政行为方式应该存废与否,至少需要在"法律"和"行政"二维之间进行价值比较。"诱惑调查"是一种只顾行政效果的实现,而罔顾行政法律规定和行政法的精神及基本原则的行为方式。它不符合现代法治行政的要求,故应该予以禁止。  相似文献   

2.
从食品安全规制看“三鹿奶粉”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近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折射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和政府在社会性规制领域中时食品安全规制的缺位与不当,借鉴美国经验,应该从六个方面重构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规制体制:建立与宏观调控相匹配的包括食品安全规制在内的微观规制体系,建立食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生命周期的安全风险管理系统,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重构食品安全规制体制,完善食品安全规制体系,设立行政问责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反倾销案件对法律问题的审查采用合理标准可行性的主要理由为:符合《WTO反倾销协定》的基本精神,符合我国反倾销立法的现状。我国在反倾销案件事实问题审查上可采用的两项原则是:行政记录规则或案卷记录排他主义和最佳信息规则。美国对事实问题的审查标准是“实质性证据标准”和“专横、任性、滥用权利标准”。欧盟的审查标准是法律不干预或者不代替应该由欧盟行政机关来做的裁定。《WTO反倾销协定》没有规定事实问题的审查标准,只是要求提供“客观、公正”的审查。对比来看,合理性是普遍采用的标准,它也符合我国行政诉讼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行政垄断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兰  刘婧 《行政论坛》2004,(2):62-63
行政垄断是一种超经济垄断,其实质是行政权力的滥用。从行政垄断的特征及成因来看,不能依据反垄断法来判定行政权力的合法性,而应根据宪法和行政法对行政权力加以限定。因此,我国行政垄断可从完善宪法,有效约束政府权力;完善行政法,合理规制行政权力;运用反垄断法处理“不合法”的行政权力三方面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5.
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所在。而要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除了进行机构改革、实行精兵简政策略外,还要加强行政行为的法律规制,实行行政法治。 所谓法律规制,是指通过法律手段使主体遵守法律规范,把法律规范中的理想秩序转化为现实的法律秩序,从而使法律所确认的社会利益得以实现。从行为规制目的与规制方法之间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激励与惩罚两种:激励就是法律通过对资源的分配鼓励法律所期待的行为出现,惩罚则是法律通过对行为主体一定资源占有的否定与剥夺,防止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出现。激励和…  相似文献   

6.
宋国涛 《学理论》2014,(8):23-24
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的"清理规范省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本质上是行政自我规制的表现,具有全面强化行政自我规制等多重积极价值。例如:全面强化行政自我规制;加快回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切实完善预防腐败的机制建设。但由省级行政机关主导的行政权力改革受制于现行法律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因素,而存在多方面局限如下:"权力清理"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无法彻底实施;"权力清理"中职权依据难以得到实质规范。  相似文献   

7.
政府规制失灵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政府规制是政府部门依据有关法规直接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规范、约束和限制的行为。它是政府对市场失灵最通常的回应,其目的是通过采取规制手段来解决市场失灵现象。但理论和实践证明,政府并不是全知全能、完美无缺的,它也会由于自己的缺陷而产生失误,即"政府失灵"。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现阶段的政府规制失灵现象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表现与原因之外,更有其特殊的背景与根源。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国的政府规制改革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借鉴西方国家规制改革的实践,并结合经济转型时期中国的特定背景,认为:解决中国政府的规制失灵问题,不能只是简单的放松规制,而是需要确立争强化对规制者的规制,从而实现良好规制。  相似文献   

8.
行政奖励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为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鼓励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奖励应依法进行,但现实中违背法律规定进行奖励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应然和实然层面看,应从行政奖励的事前规制、程序规制、实体规制和事后规制等角度进行规范,以完善我国的行政奖励法。  相似文献   

9.
李颖 《学理论》2012,(11):110-112
对垄断的规制是经济法中反垄断法研究的重点内容,而对行政垄断行为则是其中的一个难题。过去更多的是通过行政权力规制行政垄断行为,而对通过司法机关和国家机关来规制行政垄断重视的不够,也未赋予其相应的规制行政垄断的权力。而且反垄断法自颁布以来,实施结果也不尽如人意。行政权力在规制行政垄断方面存在不足,引进司法解决机制的几点建议是:将所有法律中规定的行政垄断都归入司法救济的范围之内;将抽象行政垄断纳入司法解决机制范围;赋予所有行政垄断受害者以诉讼权;以经济公益诉讼作为行政垄断司法解决机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行政自由裁量权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性裁量权,因此,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正确行使,不仅离不开法律控制,而且需要伦理规制。而行政责任是行政伦理学的一个永恒的核心课题,它体现了行政权力的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和行政伦理的内在意蕴,蕴含着现代行政管理活动的制度基础、法律指向和价值构成,是规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根本条件,可以确保行政自由裁量权以一种符合民主、公正要求的负责任的方式行使。  相似文献   

11.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概念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违反社会治安管理类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产生治安行政法律义务(责任)的行为。其违法主体与责任承担主体并非一致,责任承担方式也非仅行政处罚。行政处理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促进治安行政执法理念由惩罚性治理向综合性治理转变。  相似文献   

12.
行政处罚听证程序是正确实施行政处罚的关键。本文在说明了什么是听证以及听证的适用范围后,着重阐述了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原则,即明确告知的原则、有求必听的原则、公开听证的原则、职能分离原则与回避原则、审核听证笔录的原则,以指导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顺畅运行。  相似文献   

13.
铁路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建设工程防火设计审核、验收、备案、检查等监督执法中,与建设单位往往存在一定的分歧。有些"建设单位"是不具备民事责任能力的。这使得铁路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实施的消防许可、下达违法通知书、消防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的对象确定出现错位。基于此,"建设单位"应从民法学的角度,按照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标准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Legal mobilization has spread in China over the past 20 years and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by both activists and scholars as a way to advance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Focusing on the mobilization in favour of migrant workers and on politically moderate practices, which are both more frequent and widely held as more successful, I argue to the contrary that resistance and reproduction of political domination are mutually constitutive.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appear as new form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at constitute an internal regulation to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thus contributing to explain the regime's capacity to adapt and its durability. This article also accounts for new strategies developed by some lawyers that shun the courts and use law to ‘empower civil society’ and that thus do not contribute to structural reproduction. Though activists are struggling to turn their strategies into more institutionalized practices, they remain an ad hoc mechanism of internal control.  相似文献   

15.
行政裁量权由于其可能导致肆意和专断,因而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因此,反腐的关键在于规制行政裁量权,保证行政裁量权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行政裁量权的规制属于复合规制模式,包括立法规制、行政规制、司法规制以及权利规制四种规制路径。然而规制模式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公众参与作为民主理论在行政过程的投射,其所具有的民意表达、利益协商、程序正义等功能和优势,可以实现对行政裁量权的有效规制。建立起公众参与的配套制度,并完善公众参与的程序设计,可以实现对行政裁量权的有效规制,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根据《行政处罚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的有关规定 ,公安机关实施治安行政处罚履行告知程序的形式和内容是规范、系统和有层次的。其中公安机关在作出治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 ,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治安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和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权、申辩权、要求举行听证权和确认权等 ;公安机关作出治安行政处罚决定之时 ,应当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申诉权、起诉权、提出国家行政赔偿权和暂缓执行权等 ;公安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后 ,应当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拒绝缴纳罚款权、暂缓或者分期缴纳罚款权 ;公安机关在实施治安行政处罚的过程中 ,应当告知当事人依法履行改正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协助公安机关进行调查、履行治安行政处罚决定和承担民事责任等法定义务。  相似文献   

17.
行政犯罪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当前的一种重要犯罪形态。而我国现行刑罚结构与刑种设置更加契合传统刑事犯罪的特质,因此,以提高刑罚实效为目标,以处遇行政犯罪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对现行刑种设置进行适当调整是本文主要的论证主旨。  相似文献   

18.
与先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比,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的"放管服"改革更加强调权力调整的动态性、整体性、系统性,其对于优化政府职责、转变监管方式、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但此轮"放管服"改革依然沿袭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运动化、政策化思路,并不完全符合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要求。从职权法定、监管工具的动态调整、优化公共服务的基本法则三个方面,"放管服"改革的行政法意义和合法性风险可以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现。要提升"放管服"改革的法治品性,需要以《行政许可法》的有效实施为核心,通过设立专门的社会化的"放管服"改革委员会、激活行政许可评价制度、引入更广泛的专家和社会参与、完善试验改革的授权制度、优化规制工具分析评价制度几个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中,行政类事业单位面临"不得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即在"两个不突破"的约束性条件下,实现"行政职能回归"的艰巨挑战。但是,在"两个不突破"的约束性条件下,行政类事业单位不能完全实现"行政职能回归";即使放宽"两个不突破"的约束性条件,某些法律、法规授权或者法律、法规委托的行政类事业单位,也不能以行政机构的方式回归。行政类事业单位既然长期存在,又符合"分散化公共治理"的趋势,不如重新界定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法人类型下涵盖行政类事业单位,通过法定机构或执行机构的方式改革行政类事业单位,实现政府决策职能和执行职能的相对分离与相互制约,是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一个值得考虑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Both criminal and regulatory laws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skeptical of what Jeremy Bentham referred to as evidentiary offenses – the prohibition (or regulation) of some activity not because it is wrong, but because it probabilistically (but not universally) indicates that a real wrong has occurred. From Bentham to the present, courts and theorists have worried about this form of regulation, believing that certainly in the criminal law context, but even with respect to regulation, it is wrong to impose sanctions on a “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 theory of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 Yet, although this kind punishment by proxy continues to be held in disrepute both in courts and in the published work, we argue that this distaste is unwarranted. Regulating – even through the criminal law – by regulating intrinsically innocent activities that probabilistically, but not inexorably, indicate not‐so‐innocent activities is no different from the vast number of other probabilistic elements that pervade the regulatory process. Once we recognize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we accept probabilistic but not certain burdens of proof, probabilistic but not certain substantive rules, and probabilistic but not certain pieces of evidence, we can see that defining offenses and regulatory targets in terms of non‐wrongful behavior that is evidence of wrongful behavior is neither surprising nor inadvis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