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社会认知图式理论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社会认知图式理论的主要内容早在 2 0世纪 30年代 ,Bartlett在研究人们对人物、图像和故事记忆的基础上 ,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认知图式理论。进入 80年代以来 ,Fiske、Taylor等人成为社会认知图式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在他们看来 ,图式可以定义为“某种认知结构 ,它体现了由某一概念或某类刺激所构成的认识 ,这类认识可以来自其自身的构成要素 ,也可以来自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Fiske和Taylor对社会认知图式研究中所提出的大量图式进行了考察 ,总结出了人们在进行社会认知中所可能存在的四种最基本的图式类型 :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  相似文献   

2.
法学的邀请     
该书封底介绍文字:“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律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但大多数人都对法律知之甚少。本书生动地讲述了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法律的功用、法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何成为一名律师、法律自身吸引人的地方,及其在社会组织中所占据的中心地位,认为我们应该理解法律并积极利用法律来改进社会。”  相似文献   

3.
林熠 《理论前沿》2002,(4):43-44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环境文化的关系 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总和,以及城市人口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时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和表现出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4.
中华农业文明的根本特点是和合精神。它主要表现在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等方面,是中国自身、也是人类和平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当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应积极地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马小雪 《工会论坛》2009,15(6):152-153
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秀拉》探讨了关于黑人女性的自我成长和反叛精神、爱、婚姻、友谊、善与恶、社区、道德、传统等多重主题,然而对于这部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死亡事件却鲜有人分析,莫里森将死亡事件几乎描写于每一个章节里。本文通过对李子之死、"小鸡"之死、汉娜之死和夏德拉克的"全国自杀节"等主要死亡事件的分析,反映出黑人群体在白人物质精神高度控制下的社会中所遭遇的悲惨境地和渴望自由与平等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6.
略论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提炼与升华 ,它与社会文化有着天然的属性和必然的联系。校园文化通过育人对社会文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而社会文化也在给予校园文化以养分。实现校园文化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是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服务活动、文娱体育活动 ;而坚持高等教育认识功能与社会功能的辩证统一 ,坚持满足社会需要与促进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 ,坚持高校的特点和优势是校园文化社会化特点展示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7.
社会文化心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影响是巨大的。社会文化心理从时代发展的要求看存在着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社会文化心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促进作用,消极的则发挥着阻碍作用。当下,消极的社会文化心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束缚与阻碍作用日益呈现,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些消极的社会文化心理主要体现为:渴求“第一”的社会文化心理、推崇“智慧”的社会文化心理、固守陈规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崇尚完美的社会文化心理等。认真剖析和深刻认识这些社会文化心理的表征、内涵及产生根源对于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宗教的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具有社会控制功能、整合功能、心理调适功能与文化交往功能。如果对宗教的这些功能利用得当,就能使宗教发挥维护和保持社会的稳定,调动信教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建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促进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和谐的作用。我们的宗教工作要努力促使宗教的正面功能得到发挥,从而使宗教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9.
根据现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现代人道德生活的状况,现代人的道德目标应该包括四个统一,即德行与幸福的统一、个人至善与社会至善的统一、民族主义与天下主义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以建构高等学校德育和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社会性别向度、彰显性别理论学术研究、规范高等学校性别知识体系建设、将性别教育纳入高师教育主流体系、加强对高等学校实施性别教育的教育行政管理为主要目标;以建构社会性别发展性高等学校德育模式、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建构社会性别理论通识教育、在教师教育中实施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为主要措施,发挥高校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将是促进高校教育公平和消除性别歧视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之前,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大理论,半个世纪之后,胡锦涛提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这说明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内部矛盾"逐步转变为"公共供给不足"。这一转移,肯定了中国当代社会主体从"人民"到"公民"的转变,同时也进一步要求政府职能要按照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保证社会各个阶层对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  相似文献   

12.
司法公开的基本法理在于司法权是一种直接关涉社会正义和公民权益的公共权力。在现代社会,司法公开是以公正和效率为价值取向,并有其积极的社会功能。司法是保障人民自由权利、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司法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司法公正的基础上,而司法公开是促进司法公正的保障。为此,为实现司法公开的社会价值,使纠纷得以圆满解决,应在司法公信力、司法廉洁、培育法律信仰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随着自媒体交流、维权、动员、参政、监督等功能的进一步深化,"被时代"现象对青少年社会化进程带来的影响在日益强化。其正面影响是利用网路表达诉求;关注社会关心民情;网络监督推进政改。负面影响是语境负面,以偏盖全;不易查实,极易扩散;随意夸大,诋毁政府。直面"被时代"现象,应该使青年充分认识到:"被时代"现象体现了政府开始更加关注民意、关注民生;说明了中国越来越民主,老百姓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政府有关部门在接受老百姓的意见;折射出人们权利诉求在觉醒,也正在督促政府有关部门改进官僚主义作风。剖析"被时代"现象,在深层次上,应该进一步引导青年:理性看待事物,认清事物主流;善意利用网路,关注青年成长;防止愤青语感,化解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14.
构建服务型公安机关是政府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民服务活动有利于提升公安机关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公安机关执法为民的能力;有利于打造高效、廉洁的公安机关形象.在现阶段,公安机关应该通过加强民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拓宽对民警的业务培训,提升服务社会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以从优待警为载体,激励民警工作士气等途径,继续深化公安机关的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组织的功能来看,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会治安管理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安管理的方式主要有承包公共服务、利益群体自治、社会慈善救助和民众志愿参与等。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安管理必须解决认同感、合法性、社会化和互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需要和利益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之一。社会资源有限,社会群体利益需求不尽一致,必然造成不同群体间的冲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管理的一种软性手段,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其中,利益协调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一种表现,其主要功能是:(1)营造良好的氛围,为不同利益群体提供利益表达机会;(2)帮助利益群体克服认识和心理偏差;(3)设置新目标,激发利益主体追求更大利益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利益群体主体性等多种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协调价值,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7.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其侧重点和履行方式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的。在当前新形势下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要求,必须明确社会管理的范围和领域,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与机制。同时,还要坚持社会管理创新的几个基本原则不能变。这样的"变"与"不变"才是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中大学生的角色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生的优势在和谐社会中能得到最佳的展示机会,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成员和主力军。他们能够优化中国人的教育结构和就业结构,促使大学生群体自身社会层次的提升,形成对主流文化思想和主体价值体系的认同力量,成为和谐社会建构的重要基础。要建构大学生的社会角色首要的任务是教育和引导他们进行角色学习,解决他们面临的角色转换与角色定位等问题。大学生社会角色建构的最终实现要依靠大学生对自我的认同和建构,依赖于其积极作用和潜在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长效机制体系由四个机制系统构成:一是以民族和谐促稳定机制,二是以发展促稳定机制,三是以社会管理创新促稳定机制,四是以法治保稳定机制。这一机制体系是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的综合治理机制,是维护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确保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维护国家安全以及边疆安全的重要机制,从而长期优化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功能、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社会质量理论是国外社会学家探寻建立一整套超越政治意识形态的社会客观考核指标。该理论认为,只有充分提升公民福利、充分发掘个人发展潜能,并使其充分参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生活,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和谐社会。通过社会质量理论分析探究中国工会在提升社会质量方面的作用意义重大,它应是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理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