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论法德并举     
胡艳丽 《湖湘论坛》2002,15(4):71-71
一、法德并举,外在规范与内在约束的统一在2000年6月中央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应该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在今年一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加以强调,提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江泽民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把“法治”和“德治”的重要性及其相…  相似文献   

2.
杨怀中 《理论月刊》2001,(12):11-13
法律和道德历来是国家治理的两个基本杠杆,"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才是完整的治国方略,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是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年初强调:“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双轨并重的思想,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法律和道德都是调节社会人群相互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一、德治是法治的基础第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规范必须有道德基础,而道德规范在一定条件下也能提升为法律制度。许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如爱祖国、爱劳动等都通过立法程序提升为人人应遵守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4.
在“依法治国”的原则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选择和政治价值基准以后,江泽民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中共中央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社会主义伦理与道德建设,使得“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在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一、德法并举是两者本身的客观要求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但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法律的威慑力、强制力、明晰性是道德规范的必要补充。首先,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非强制性的、主要靠行为者的良心促使其自觉遵守的社会规  相似文献   

5.
章淑珍 《时代主人》2006,(12):36-37
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是建立在同一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二者本质相同,目标一致,有紧密的联系。依法治国为建立、维护、实行社会主义道德提供法律保障,以德治国则是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从而可以推动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7.
法律制定、法律实施、法律监督 ,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它们的完成离不开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 ,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 ,顺应了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 ,以德治国方略的实现必将促进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同时强调德治与法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抛开其人治糟粕,其中仍有不少东西值得借鉴。事实上,法律和道德所共有的正义性原则正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的关键因素。在处理二者关系上,必须强调依法治国是前提,这样二者才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9.
李敬煊 《理论月刊》2001,(10):25-26
“以德治国”是对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为政以德思想的扬弃,与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辨证统一关系。在“以德治国”思想中,广大人民的道德水平是基础,“为政者”的道德水准是关键。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法律与道德约束和协调着民众的思想行为,法治与德治在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中共同发挥作用,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依法治国以安天下,以德治国浸润人心,依靠法律的硬约束和道德的软感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创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一、把中学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到“以德治国”的高度来认识  “以德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的存在依据不仅在于几千年人类历史的经验,也有其自身的理性基础。自从有阶级社会以来,道德与法律就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两种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规则而并存。两者相辅相成,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制约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但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现实分析,相对于法律规则而言,道德规则和道德控制都处于优先地位,即使在推行法治的时代,法治的实现也必须依赖于道德自律的形成。  如果说道德规则的优先性决定了我们在坚持“依法治国”这…  相似文献   

1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始终是全党和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不仅要始终不渝的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而且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其中,道德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道德的体现和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在国家治理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的活动。所谓以德治国就是指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3.
袁金辉 《思想战线》2001,27(6):13-16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14.
道德法律化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西方法律现代化实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借助道德的法律化来维护道德传统,提高道德实践水平,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并举的治国方略的指引下,最大限度地整合道德与法律规范,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周克庸 《前进》2001,(12):21-23
一、提出“以德治国”方略的重大现实意义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新世纪伊始,“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一)这一方略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有关基本观点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全体社会成员”把个人的目的变成大家的目的,把粗野的本…  相似文献   

16.
张骏 《学习与实践》2001,(11):25-26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法律是强制的道德,道德是自觉的法律。凡事迫于外在约束去做,总有勉强意味,而从内在修养去做,方为真切自然。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刚柔相济,双管齐下,是巩固和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大好局面的重要保障。以德治国,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必然选择。“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能否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关键在于能否将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关键在于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能否代表中国先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新世纪伊始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强调“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即坚持德法相济,把道德的教育、感化、劝导同法律的强制性约束和监督惩办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道德对人的行为的“软”约束与法律对人的行为的“硬”约束结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在我国治国方略中处于并重的地位。文章从“法治”与“德治”的区别和联系,论证二者存在结合之可能和必要,从而进一步探讨“法治”与“德治”结合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国,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理治国。这一治国方略,既有着法律不可替代的作用,又为法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执政党通过道德建设,改善和巩固执政地位,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法治强制人的外部行为,德治规范人的内心世界,两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0.
行政扫描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