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春季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家乃至世界的人类安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让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在此类突发公共事件以及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领域更好地发挥作用,起到事前预警预防、事中追踪搜集数据支持决策、事后恢复重建的作用?我们认为一是要尊重人的智慧,坚持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需要科学的资源调度和全方位保障。如今中国社会与2003年抗击“非典”时非常不同,已深度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防控疫情、保障民生及减少因疫情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生活,推动人类进步。人工智能学者从认知科学、心灵哲学以及控制论等不同视角对人工智能进行研究,但对于人工智能哲学根源的追溯与厘清较少。古希腊毕达哥拉斯主义的数论思想、亚里士多德演绎逻辑系统与分析哲学中的逻辑分析与语言分析方法以及简单性哲学原则为人工智能研究纲领、研究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等奠定了基础,哲学核心问题决定了人工智能的研究进路。只有对人工智能的哲学思想源流进行追溯与探究,才能理解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以更好地把握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律并合理预测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2.0时代标志着人机一体化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来临,这种背景下建构人工智能伦理不仅重要而且必要。人工智能技术具有不确定性、隐象性和系统复杂性,其伦理建构需要遵循整体性、过程性、适应性、相容性、灵活性和鲁棒性等原则。人工智能伦理的框架建构可以通过明晰人工智能伦理的基本价值、确定人工智能伦理的基本标准,以及落实人工智能伦理的相关责任这三方面得以实现,并且通过嵌入设计、合理使用、合作管理和多元参与这四条实践进路来推进。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其中能否将人类价值观和规范嵌入人工智能系统,从而赋予人工智能机器以人性的光辉,成为当前人工智能机器面临的突出伦理问题。人工智能机器在做出伦理决策时,面临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将伦理准则嵌入人工智能机器的方法论困境。从目前来看,人们不需要也不可能把伦理准则嵌入人工智能机器。为应对人工智能机器的伦理挑战,我们可以采取法律规制、技术监管、伦理建模和程序正义等综合策略。  相似文献   

6.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容易导致人工智能沉迷问题。这不仅是个体层面的问题,更涉及人的思维自由、行为自由、人的主体地位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当前在防范方面还存在着对象范围过窄、监管方法不当、防沉迷领域局限以及防范义务不明确且手段单一等问题。应当从法律层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沉迷问题进行规制,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者的防沉迷义务,转变监管方法,加大监管力度,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沉迷防范体系,发挥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符合人类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7.
灾害治理正迈向人工智能新时代,人类智能、机器智能与人工智能是灾害信息处理的三个发展阶段,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交媒体与灾害治理研究视角主要有"人工智能有效论""灾害响应新系统论""智能提取信息论""智能检查监控论""辅助决策支持论"等,这一理论模型分为技术、开源、分类、位置与数据等五个基本维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能自动从社交媒体大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同时能有效识别灾民、估计其实际位置及评估灾后讨论主题等。人工智能还可以有效处理偏远地区社交媒体灾害信息,同时具有准确解释离线社区灾害信息能力,为不同群体在偏远虚拟社区提供灾害学习和决策平台。虽然人工智能也可能具有关键字错误搜索、测试与评估等潜在风险,尤其可能忽视弱势群体,但毋庸置疑,它正促使灾害治理经历一系列创新活动,为其变革提供了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8.
智慧警务是融合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新型警务模式,是新时代公安工作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体现。从人工智能安全风险、安全应用和安全管理三个维度出发,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存在的四类安全风险及其在智慧警务中的应用后认为,人工智能的安全管理应从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两个层面加强建设,以保障人工智能技术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所引发的风险与责任问题倍受学界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与人工智能设计有较大关联。从理论上来讲,人工智能设计应思考人工智能是否具有道德行动者地位和"道德嵌入"的合理性等问题。人工智能设计目的与实际结果的不相符,人工智能设计目的与使用者需求不相符,人工智能设计技术的不完备等都会带来风险。为解决人工智能设计的风险问题,其设计的目的应彰显"善"的理念,设计过程中应关注正义与公平,强调设计者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8,(12)
人工智能具有便捷性、高效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一方面,它已经深入我们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改变着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行为;另一方面,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也随着出现-人权伦理问题、责任伦理问题、道德地位伦理问题和环境伦理问题等。因此我们要从技术层面,制度层面,人类自身层面来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涂良川 《理论探讨》2022,(2):132-138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虽尚无人工智能,但其《资本论》的机器观却是我们正视人工智能时代、理解人工智能技术、预见人工智能未来的重要思想资源。因为人工智能和机器在逻辑上的同构性、在产生上的同源性、在功能上的相似性,从根本上必须置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逻辑中来把握。从人类实践逻辑、生产与生活需要来把握住机器的社会历史意义、批判机器异化、揭示机器文明的《资本论》机器观提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人工智能实现人类智能的可能及其意义、明晰人工智能对生产与生活的重构、把握人工智能对人工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社会历史效应并进行存在论追问。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超越技术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对立,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工智能观念。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这种需求变化是人工智能技术就业替代效应、就业创造效应带来的结果。在就业替代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的共同影响下,劳动力需求的结构和总量均将发生变化,变化的具体情况主要受人工智能技术性能、人工智能成本、劳动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劳动力供给维持不变,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化将进一步导致劳动力市场在结构和总量上的双重失衡。要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再平衡,关键是劳动力供给的适应性调整,重点是结构再平衡,但也不能忽视对劳动力需求的调节与总量再平衡。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影响下,劳动力市场依靠自身恢复再平衡面临诸多难点问题,政府应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促进再平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发展至今的最新成果,对人类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高校教育中,使得青年的思想引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新的挑战。必须通过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平台建设、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导权、推进高校人工智能技术安全系统建设等方式,促进青年思想引领和教育。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其影响力和内在优势也逐渐显现。人工智能技术由于其特征与城市治理目标的契合,开始被引入城市治理领域,并在融合和应用中推动城市治理转型。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中应用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数据不开放风险、主体不平衡风险和技术不确定性风险。转变城市治理理念和技术理念、健全治理体系和政策规划、建立健全防控体系、拓宽多元主体参与等,有利于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治理中应用的合理性、合法性、平衡性和协同性,也是推动城市治理智能化和现代化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垄断在合谋定价、征信评级、量刑软件等方面的应用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救济权。发展人工智能不能以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而应通过法律设定人工智能行为规范,确保个人相互之间的行为预测。当算法垄断构成对个人基本权利的胁迫和阻碍自由竞争时,法律应介入干涉。应用到公共服务领域的算法不得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公开,法律应鼓励企业在算法开发早期公开源代码,以维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的应用取代人类大量劳动,由此也产生“活劳动不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有所动摇”“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过时”等质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错误观点。要立足于劳动者的生产实践,深刻剖析人工智能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论证人工智能只不过是人类劳动力的延伸和创造性劳动成果的集中体现,以此厘清误读,并在此基础上赋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远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积极推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人类逐渐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对以自然人为主体构成的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行政体系而言,包括对传统政府的主体、行为模式、组织运作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政府可视为一种公共管理的智慧集合,在人工智能不断渗入的情况下,传统政府正在从单一的自然人的政务智慧集合逐渐演化为人机高度融合的泛政务智慧体系.人工智能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飞跃,最终会形成人与人工智能密切融合的新的社会文明形态,而传统的行政体制也将形成新的人机高度融合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是一门由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语言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数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新学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作为职业技术学校从教多媒体技术方面课程的教师,结合自身工作情况通过本文浅析人工智能在多媒体教育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要论摘登     
《求知》2018,(12)
正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  相似文献   

20.
陈国华  郑磊 《理论导刊》2023,(2):117-123
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塑造了全新发展图景。人工智能时代,立足话语描述、话语解释、话语建构层面的深度变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成为可能。但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现实张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亦在间性、语境、交往、内容等维度面临技术力量“遮蔽”的多重风险。为纾解技术风险并推进话语转换,应从数据要素管理、智能场景治理、算法运转规制以及技术理性纠导等方面入手,多向度、多领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与人工智能内在运转逻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