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章使用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探讨了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男女性别观念的影响。研究发现,外出务工有助于削弱农村人对姓氏继承和性别分工的传统观念,但并未动摇财产继承这一最核心的父系家庭制度,而且外出务工对姓氏继承观念和性别分工观念的影响在女性样本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研究认为,进城务工对农村人传统性别观念的削弱作用表现出由表及里、逐层推进的特点;作为传统性别观念的既得利益者,农村男性的传统性别观念很难发生与女性同等程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匡远配 《前进》2006,(1):45-47
新时期,传统的扶贫开发模式和机制已经越来越显得难以发挥作用。我国农村反贫困制度建设滞后已制约了反贫困战略的实施,影响了反贫困事业的发展。为了加快扶贫开发的进程和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客观上需要对扶贫机制进行进一步创新,必须寻找新的战略,制定新的政策。一、中国的农  相似文献   

3.
将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纳入农村反贫困政策与实践的主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新审视了已有的贫困概念,引入社会性别意识,总结十年来农村贫困人口的主要变化和社会性别差异,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农村反贫困政策和措施,反思了其中存在的主要的社会性别盲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4.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妇女就业与再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年来,中国政府在维护妇女劳动权利、推动就业领域性别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女性劳动者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成为维护妇女劳动权利、促进妇女就业的有效方法。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广大女性劳动者的就业和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实现就业领域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上海两区6家三资企业流动人口劳动权益保障状况调查结果,分析上海三资企业流动人口就业和发展领域劳动权益保障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和政策机制,从社会性别视角挖掘流动人口就业和发展中产生性别差异的原因,探讨并提出女性流动人口就业和发展中保障劳动权益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内外因素的制约。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村镇银行信用认可度较低、新型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等方面。我们应当从政策上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监管水平,抓紧完善农村新型社会信用制度,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欧盟就业男女平等政策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洁明 《思想战线》2006,32(4):61-67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欧共体/欧盟发展了由指令、建议和行动项目构成的相互关联又递进发展的就业男女平等政策。“同工同酬”到“等值同酬”之政策变化的案例诠释,反映了欧盟逐步把社会性别平等的内在涵义纳入其社会政策,并使之在共同体和成员国两个层面上并存、互动而呈现引导性强于约束性的“软政策”特征。这些成功经验之外,“不规则就业”、未被政策充分覆盖的“无酬劳动”和“家庭劳动”等,仍是欧盟部分成员国女性劳动参与的主要形式,对女性发展尚存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进城务工就业问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也为促进农民工的合理流动,采取了多种措施,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当前在一些地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仍然受到一些不合理限制,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拖欠克扣工资、乱收费等现象严重。同时,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使社会治安、城市管理等工作面临新的问题。为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管理和服务,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认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  相似文献   

9.
《中国妇运》2013,(5):41-43,37
2012年底,由全国妇联组织的"妇女参与创业就业发展"培训考察团赴英国进行培训考察。培训考察期间,考察团学习了解了英国保障性别平等的法律环境及政策、英国反就业歧视及女性保护政策、妇女就业状况及成功经验、英国妇女组织在保障妇女权益和促进妇女发展方面的活动及经验。  相似文献   

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进城务工就业问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也为促进农民工的合理流动,采取了多种措施,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当前在一些地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仍然受到一些不合理限制,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拖欠克扣工资、乱收费等现象严重。同时,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使社会治安、城市管理等工作面临新的问题。为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管理和服务,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认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赣南新妇女"运动为基础,讨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在全国妇联发起的"美丽家园"建设中,家庭卫生如何成为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连接点;在此过程中,妇女如何被动员起来,通过参与家庭卫生整治工作而进入村庄治理。本文认为,这一自上而下发起的"新妇女"运动为妇女的重新组织化提供了契机,一批妇女骨干被发掘出来,并通过参与家庭卫生整治进入村庄治理工作中。地方政府、村庄社会、村级组织都是妇女公共参与的机制性因素,它们为妇女提供了与国家联结的机会,重建了妇女的公共身份,也为妇女的公共参与实践提供了试错和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在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大背景下,沿海地区代工产业如电子、玩具等劳动密集型订单开始向内地转移外发,吸引了大量农村留守妇女参与到生产中。这些妇女在拆分型劳动体制下不得不从打工地返回家乡,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女工的兼业工作对于建构自我认同以及提升其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妇女的兼业生产具有脆弱性,它不仅体现在订单的不稳定方面,更体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保护不足方面。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落实农民工融入城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等相关政策,推进城市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让农民工家庭能够全面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以化解拆分型劳动体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保护性政策为什么没有改变农村妇女公共参与"推而不动"的状态?这与政策运行的村庄社会基础有很大的关联性.本文考察了一项保护性政策实验中村庄社会的不同反应,发现自上而下的保护性政策在输入到村庄社会的过程中,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抵制;对于村庄层级链条中位置不同的妇女,保护性程度不同,其公共参与程度也不同;同时,它并没有改变男性主导村庄权力结构的局势,还加深了两性隔离.为此,制定政策应该充分尊重村庄妇女公共参与三级链分层现状,使政策的保护性力量在这个链条上出现增量式发展;应该建立有效的配套机制,改变"两性场域"不对等分割状况,实现和谐式参与.  相似文献   

14.
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是对传统自上而下扶贫模式的"扬弃"和发展,它以受助者——贫困人口为主体,并在扶贫开发运行机制上赋权于民,充分体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方法。甘肃省麻安村是这一模式推行较早的试点行政村,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对该村运行机制和绩效分析可获得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的一般规律和经验,对我国农村扶贫政策趋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国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农村人才匮乏而做的有益尝试。面对纷繁复杂的农村工作,一些大学生村官没能经受得起利益的诱惑,触犯了法律。虽然有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撑,但由于其主体身份在法律定位的模糊性与客观履职行为的复杂性,使得司法实践中对于其职务犯罪在罪名认定、主体管辖等方面存在诸多争议,甚至出现了一些执法困惑,引发群众不满,影响了农村稳定和新农村建设。因此,对于此制度我们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中进行演进,以此探索出符合现实需要的路径,使得此政策得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中农村妇女就业与发展研究——以江西婺源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村妇女就业与发展的动力机制,认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重构了农村妇女与乡村资源的关系,在权利与责任上出现了社会性别再分配,农村妇女成为主要的参与者.同时,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转变和劳动分工结构的变化,为农村妇女创造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增强了她们的独立和自我意识,有利于农村妇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LAUREL BOSSEN 《当代中国》2007,16(50):97-116
Recently much attention has focused on the rising tide of rural to 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Some of this migration is inter-provincial, and some is merely a shift to the nearest big town or city. Much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s of long-distance marriage between rural areas. This type of migration does not entail a shift to urba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nor does it involve adaptation to city living. Distant rural migration is a phenomenon that often includes risk-taking women who marry into distant regions seeking a better life, or better opportunities, compared to their natal village. Yet these migrants typically remain farmers. Based on fieldwork in rural Henan and Yunnan I discuss cases of village women and men who had married at great distance from their natal kin. I observe some of the effects of family separation and social strategies adopted by migrants in rural settings. Much as urban migrants often face a world of uncertainties, those who migrate long-distance to other rural communities face a world of strangers with little legal or social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农村警务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开展“警民共建文明村”活动,试图对新时期的农村警务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完善和落实中国农村金融全面发展的宏观政策;发挥农村商业银行为主的合作金融的主导作用;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辅助作用;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发挥其特殊的金融支持作用;规范扶持农民(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加快互助金融建设。  相似文献   

20.
2008年中国2/3的省将开展新一轮的村委会选举,农村妇女能否顺利进入村庄权力结构,需要公共政策的支持,同时妇女参与村委会选举的竞选策略也非常重要.本文以湖北随州市选举调研为基础,阐述了在农村初级政治市场形成的背景下,妇女在村委会竞选中运用营销策略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以及存在的认识误区;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探讨了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竞选策略,为妇女参与即将到来的下一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竞选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