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南亚地区的人口在族群构成方面体现出了极强的多样性。与此同时,族群冲突也是东南亚国家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并深刻地影响了该地区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走向。文章梳理东南亚国家民族人口构成的整体情况,并对东南亚族群冲突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族群冲突的外溢效应和族群政治竞争的外化直接导致了国家间互信的缺失和区域规范的选择性应用,这也进一步阻碍了区域身份认同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曼尼普尔邦位于印度东北部,民族社会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族际矛盾与冲突,分离主义运动,妇女儿童境遇,毒品与艾滋病问题。这些问题危害着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挑战着政府的治理和国家完整性,损害着印度的人权和民主形象,制约着曼尼普尔邦的社会经济发展,成为久治不去的社会顽疾。从目前情况来看,曼尼普尔邦的民族社会问题由于彼此交织、错综复杂,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是个多族群国家。马来人在政治上占主导地位,华人在经济上具备一定的实力,印度人则是马来西亚不可忽视的第三大族群。华人和印度人作为马来西亚的外来族群,移民背景相似,在文化认同和政治参与上既存在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马来西亚华人和印度人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4.
由于历史、宗教、民族等原因,印度东北部地区存在多支反政府武装组织,这些组织过去主要以从事民族分裂活动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近年来这些组织逐渐向恐怖主义组织转型,越来越依赖恐怖主义的手段表达其主张,它们的活动对印度的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影响。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反政府武装组织是带有浓厚民族分裂主义性质的恐怖主义,或民族分裂主义型的恐怖主义,而不能简单地界定为单纯的恐怖主义或者民族分裂主义。  相似文献   

5.
印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本国教育行政当局根据政府旨意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符合社会公共价值标准的精神动员和情感组织行为,包括塑造"印度民族"精神,培育印度国家认同,推行印度式核心价值观,提倡宗教共存,以及开展现代性教育等内容。印度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对印度国民进行民族、国家、价值观、信仰与现代性等维度的认同教育,对于印度社会的道德塑造、思想整合与价值观统一,以及印度统一民族精神的形塑与国家认同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由于以尼赫鲁为代表的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袖创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理论的长期诱导和"印度教至上主义"("印度教特性")在印度政党政治乃至社会生活中话语霸权的客观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印度政府解构和重建社会秩序的一种政治工具,非但不能解决印度错综复杂的民族与宗教问题,反而成为其社会矛盾的催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当前,非洲之角的安全局势呈现出复杂化态势,多种不安全因素制约了各国发展,也对该地区和国家的民族、其他族群造成损害.非洲之角的安全问题集中表现为经济发展失衡、粮食危机凸显,民族国家分裂与内乱加剧、政府管治的有效性下降,边境冲突此起彼伏、“代理人战争”阴云未散,外部力量深度卷入、地区问题复杂难决,跨境治理艰难、资源争夺加剧.任何试图解决该地区安全问题的努力,都必须考虑非洲之角安全局势的现实条件、平衡各方关切.  相似文献   

7.
印度东北分离主义运动与印度政府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东北部的分离主义运动持续时间之长、演变之复杂是第三世界国家中罕见的。本文在考察印度东北部族分离主义运动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其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根源。印度政府从促进民族和解、增强国家认同的理念出发,采取了一系列应对之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全面研究这一案例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于印度民族政策和联邦体制的认识,而且对面临三种极端势力挑战的中国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亚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构建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原苏联在中亚地区的民族划界和民族国家构建,正式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此之前中亚的国际体系为族群国家体系.由族群到民族、由族群国家到民族国家,原苏联的民族划界和民族国家构建工作在中亚国际体系的变迁过程中起到了分水岭的作用.由于民族划界和民族国家建构工作过于主观,戛然中...  相似文献   

9.
族类群体的政治行动离不开政治动员的环节,族性动员普遍被视为现代政体中一种潜在的非整合性力量,其发生往往都以族性认同为内核或工具,再加上族群精英或族群政党进行有效的政治动员才得以实现。族性动员是一个族群围绕一定的族群认同(例如肤色、语言、风俗等)进行组织,以追求集体目标的过程。族性动员一旦发生,其对国家秩序、族群关系、经济发展及社会安定造成极大的破坏,由此引发的多米诺效应也许会延续更长的时间,往往造成国家政治秩序紊乱、族群社会行为失范、民众恐惧心理加剧,其后果往往远超过于此,溢出效应可波及邻国,导致地区安全危机,甚至国际安全危机。研究族性动员的理论与实践,有助于深刻洞察民族政治行动的发生、发展规律。族性动员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行动系统。族性动员既有方向性,又有技术和路径支持。目前,国内对族性动员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分析与建构。在实践层面上,群体性事件爆发的频率在加快,身处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事件、运动及动员产生的模仿效应在增强。因此,对于民族国家及政府而言,不断寻求有效的整合与消抑策略,防范与管控失控的族性动员,将是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海外华侨华人社团作为居住地境内少数民族基础社区内部自治结构之一,既镶嵌在主体民族内部,又普遍具有高度跨境群体网络、认同与社会阶层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究竟该如何理解跨境治理维度及其内部社会分群的有机发展范式?这里提出新的动态社交网路与静态社团组织会籍身份管理混合研究方法,作为海外华侨华人社区跨境族群身份认同建构治理的研究基础,希冀通过研究方法的创新为中国的跨境族群社会分群与内部结构发展范式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周边地区状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那加人是中国周边民族,其聚居地区与中国西南边疆相邻,人口300余万。大多数那加人分布在印度,也有一部分那加人生活在缅甸。印度的那加人主要聚居在那加兰邦。从19世纪中期开始,绝大多数印度那加人的宗教信仰从泛灵论改为了基督教。印度那加人的改宗是由多种条件共同促成的,对其群体认同和国家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宗教因素与印度东北边疆那加兰邦的局势发展关系密切,并对中国的周边环境有一定影响。当前,那加传统宗教文化的重新定位及其向基督教的渗入、基督教群体的分裂与冲突、印度教的渗透是宗教因素对印度东北边疆那加兰邦治理产生影响的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印度东北部问题,一直是困扰印度历届政府的棘手难题。莫迪政府上台以来,将"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计划,并试图通过"东向行动"计划以解决长期困扰印度历届政府的东北部问题。相比前几届政府,莫迪政府在东北部治理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通过"东向行动"计划,来改善与邻国关系、推动区域内的互联互通和安全合作,莫迪政府期望来解决影响东北部发展面临的落后基础设施、分离主义和急迫的非法移民等问题。鉴于东北部问题的历史根源和复杂地缘政治,"东向政策"在解决东北部问题上的作用不能被高估。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多族化"是指美利坚民族内部形成了多个族类群体,并时常伴有族群中心主义或族群民族主义等族群性构建和复苏的现象。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族源多样性移民的空前增加和"聚众成族"现象的日益普遍,美国"多族化"现象空前扩展、"多族化"诉求日益高涨,造就了美国族群政治的新特征与新趋势。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萌芽、兴起的多元主义族群政治,初衷是为了回应日益增长的"多族化"权利诉求、调控"多族化"问题,但是在现实中却与美国的"多族化"交互结合,加剧了美国"多族化"现象的广泛化和固化,对美国的国族认同和国家整合产生了始料未及的影响和后果。基于美国"多族化"带来的种种困扰和隐忧,从理论和政策两个维度关注美国族群政治的得失和走向,有益于民族国家,尤其是多族群发展中国家理性创建和正确选择符合"本土化"的族际政治整合模式,有效调控和治理"多族化"问题,实现民族国家的国族整合。  相似文献   

14.
马来西亚的印度族群是当今马来西亚社会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构成单元。毋庸置疑,印度族群在构建马来西亚现代民族国家的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贡献,其重要性远不能以这个族群在马来西亚社会中所占的比重来考量和诠释。《马来西亚印度人的历史、问题及其未来》(TheMalaysia Indians:History,Problems and Future)系已故的幕扎法·德斯蒙德·泰特(Muzafar Desmond Tate)先生的最后一部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马来西亚族群边界的成因及其划分标准。这种以种族和宗教为依据的族群划分标准,让身兼双重身份的马来西亚印度人穆斯林饱受身份重叠之苦。马来西亚印度人穆斯林的认同遭到了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来族群和以印度教教徒居多的印度人族群的拒绝。为获取政治、经济等社会资源,印度人穆斯林不得不在马来族群和印度人族群之间寻找皈依。印度人穆斯林社会的案例表明,马来西亚多元社会的融合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与族群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因而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要素,特别是二者的认同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决定着二者关系的基本形态。国家的公共性要求它不应该将政治政策偏向任何一个族群。族群平等是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平衡点,否则,可能会导致政策所损害的族群对国家存在意义的质疑。马来西亚独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实施的正是偏向马来人的政策,从而造成非马来人对国家的不满。  相似文献   

17.
杜冰 《国际资料信息》2013,(2):18-23,47
巴基斯坦是在"两个民族"理论基础之上建立的国家。"两个民族"理论一方面将伊斯兰作为民族认同基础,奠定立国根基,从而引发印巴矛盾;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经典意义上的族群(民族)主义,造成地方分裂势力经久不断,严重影响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一巴基斯坦的民族基础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民族,而是基于伊斯兰教的一种宗教认同,这种认同来自于其特有的"两个民族"理论。该理论由穆斯林教育家赛义德·阿赫默德汗(al-Sayyid Ahmad Khan,1817—1898年)于1883年首次提出,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了印度东北部地区基本情况,以及印度政府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分析了近期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阐述了作者从研究中得到的关于中印经贸合作的启示。文章认为印度东北部地区经济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应是中国与印度开展经贸合作的首选地区。  相似文献   

19.
自获得独立以后,乌克兰社会就面临着从社会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型。乌克兰的社会转型在政治方面可以理解为构建现代国家的过程,不仅要进行民族-国家的重新构建,而且还要进行民主-国家的构建。社会的转型造成了乌克兰社会在历史宗教文化上的认同矛盾,经济发展上的道路之争,在政治上的民主危机。这三个方面的矛盾演化成为乌克兰国家认同的危机。通过分析乌克兰出现的国家认同危机,笔者认为,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国家认同差异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政治家如何去处置。乌克兰政治家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过激言行是导致民族国家认同差异问题演化成为危机的关键,而民族认同危机又增加了民主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在解释印度族群冲突成因方面,既有的解释可被归类为两条路径,即政治解释路径与非政治解释路径。在政治解释路径中,既有解释主要包括精英动员论、身份建构论、政治制度和国家政策论;非政治解释路径主要从公民社会交往程度、全球化与经济竞争、人口迁移、身份差异、国际因素、现代性与反现代性出发分析印度族群冲突。印度族群冲突成因复杂,两条既定解释路径的不足是:强调单一解释因素;没有说明因果机制;缺少一个宏观的解释框架以说明各种类型的族群冲突成因;没有提出一个印度政府应对冲突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