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类面对生态危机的出路--高兹的生态重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高兹力图寻找一条解决危机的出路,生态重建理论则是其理论探索的结晶.生态重建理论既不同于所谓的环境主义,也不同于绿党的"非工业"乌托邦,它具有自身的特点,是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一种独特探索.  相似文献   

2.
魏伟 《当代世界》2014,(1):15-18
2013年,世界政党形势总体稳定,但稳中有变,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复杂性较前突出。全球近60个国家举行总统或议会选举,选情基本平稳,政权过渡有序。西方国家政治生态持续嬗变,传统政党压力上升。转型国家政治重建曲折反复,  相似文献   

3.
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近30年来日趋兴盛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是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扩张主义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挑战的理论回应。其理论核心生态发展观以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生态重建模式,为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石勇 《南风窗》2013,(1):43-45
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有能力避免社会崩溃,这个社会必须具有经得起"有知状态"考验的公正指标,主要包括:稳定可信的游戏规则,得到可信保护的个人自由,可信的共同利益。社会的一个真相,就是权利、利益的博弈。社会生态的恶化需要各方面的制度设计和生态重建来消除。在社会博弈中,如果只是一部分人赢,没人愿意一直按这个游戏规则陪着"玩"下去。而在分配权利、利益的博弈中,修改旧的、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回应现实的挑战,这就是"改革"的重要含义。2013年,中国也许已经站在一个新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进一步的改革,无论是对于执政党,还是整个社会,以及30多年来的改革进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5.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全世界既掠夺资源又倾倒垃圾,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展开双向度掠夺。同时,它们还企图打着"民主"、"人权"等幌子对此予以美化、掩饰和辩护。生态帝国主义不是一项政策,而是根植于资本主义无限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之中的全球扩张现实。在资本主义框架下,市场、技术、道德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建社会主义才是唯一出路。面对生态帝国主义,我们要与发展中国家一道联合斗争,完善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与投资制度,理性分析国外环境理论,避免生态帝国主义向我国延伸。  相似文献   

6.
寰球眼     
《南风窗》2008,(14):10-11
民政部:福利彩票募集震后重建公益金6月25日,民政部宣布,为支持汶川大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民政部初步计划福利彩票为汶川大地震灾区再做三件事:一是通过福利彩票网点即开票和中福在线即开票,募集汶川大地震"福彩赈灾公益金"。二是全国福利彩票系统节约开支,捐资建立"汶川大地震‘三孤’救助基金"。三是彩票发行机构对口支援灾区福利彩票发行销售机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7.
非洲冲突后重建:中国日益增长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中国在非洲的利益正从促进向着保护的方向发展,这与非洲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国际体系转型的压力一道,呼吁着中国在非洲冲突后重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已通过派遣维和部队、提供冲突后重建投资及其他支持活动,为非洲冲突后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如此,由于多重不确定性的存在,中国未来在非洲冲突后重建中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生态实践既是人与自然的物质性实践,也是人的生态伦理实践。生态实践的道德要求不仅指向自然价值的伦理认同,更需要自律性的生态诚信。生态诚信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的道德自我的生态重塑及其对象性实现。生态实践的伦理辩证法是对象性的自然价值认同与内在的生态诚信观的实践性统一。  相似文献   

9.
尹鸿伟 《南风窗》2011,(8):23-26
在盈江灾区的抢救、清理工作接近尾声,重建工作即将开始之际,如何避免房屋重建质量危机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这样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充满着历史的教训,甚至可以用"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来警示。  相似文献   

10.
尹鸿伟 《南风窗》2008,(16):41-43
成都将进行的是一次真正的重建,对比唐山、邢台等以前的大地震,这是在国力增强、市场机制下的重建,尤其市场的力量将得到充分体现,"要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投资、创业的沃土,最安全的城市"。  相似文献   

11.
江涛 《国际展望》2014,(3):88-106,157
传统上,冲突后的安全治理模式主要有三种:安全部门改革(SSR),解除武装、复员和重返社会(DDR),临时稳定措施(ISM)。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利比亚安全重建进展缓慢,目前已经陷入了游击队和武装组织失控、安全机制失范和地区安全结构失衡的困境。利比亚战争对后冲突时代的国家重建影响巨大,是造成当前利比亚"三失"状况的重要原因。解决利比亚安全困境必须将上述三种模式结合起来,集各方之力,制定出宏观的、长期的利比亚安全治理路线图,根据不同的情况逐步解除游击队的武装,加强安全部门的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协调机构,与利比亚重建相关的重要外部行为体应发挥建设性作用,高度重视利比亚动荡的外溢效应,共同推进利比亚的安全治理向良性发展的趋势演变。在利比亚冲突和重建中,中国既坚持了传统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适度地介入,其中东外交正在发生令人瞩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含大量的生态智慧,对当代生态伦理育成具有重要价值。学习其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爱万物、节用寡欲等观念,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整体生态世界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科学发展的生态实践观,关爱自然、保护物种和生态平衡的生态价值观,勤俭节约、适度发展的生态消费观。  相似文献   

13.
生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移国内的环境成本,通过掠夺资源、转移污染企业、垃圾出口以及设置环境壁垒等方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生态掠夺,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这种生态帝国主义行为不仅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破坏了全球生态平衡,威胁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深了全球发展的不公正性,使得全球环境非正义现象持续加深。面对生态帝国主义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应对,倡导环境正义,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按生态规律运行的人类生存方式。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范畴,生态文化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通过对中华传统生态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的追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文化观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合理继承与超越,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在意大利政坛上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是当前欧洲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主要对重建共成立十余年来理论政策的发展演变作出了总结和分析,对该党取得的斗争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深入研究和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规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又重要的历史课题。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表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对环境观点相对不足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张的有益补充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诉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救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和清 《南风窗》2010,(12):28-29
国际社会的救灾经验告诉我们,完整的灾难救援及预防体系应该包括震前"防震减灾",震中"抗震救灾"和震后"灾后重建"等三个相互依存的重要环节,要构建科学而有效的救灾机制,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8.
生态殖民扩张是生态社会主义者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我国作为连续15年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生态殖民主义也随着外资的大量涌入以各种形式彰显出来,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我国应对内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领导干部的"生态审计",对外采取动态的外资政策,加大对资源的保护力度,积极抵制生态殖民主义在我国的扩张。  相似文献   

19.
源于欧洲环境实践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其目标是对现代工业化社会如何应对环境危机进行分析,要求采用预防和创新的原则,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主政治转型和市场机制深入发展,生态现代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演化出不同的模式和特征。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对源自西方的生态现代化理论进行批判和超越,中国式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和实践逐渐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甄静慧 《南风窗》2010,(12):34-38
5·12地震重灾区里,青川县是独一无二建设最为困难的县城。青川重建对政府的考验,并不在于花多长时间将损毁的基础设施漂漂亮亮地重建起来,而是如何借助重建和援建的东风,打破这个沉疴多年的农业贫困县的产业发展障碍,使人们尽快摆脱重建过程的累累负债,重建通往未来的保障和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