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东铁路是百年前日俄两国利益关系的焦点与纷争所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新的中日俄三国利益关系框架。  相似文献   

2.
自2010年底以来,俄日关系骤然紧张。今年2月,日本外相前原诚司访问俄罗斯,原本是为促成日俄首脑会谈铺路,但因双方在北方四岛(俄方称南千岛群岛)主权问题上互不相让,会谈不欢而散。此后,俄日围绕北方四岛问题的争端逐步升级,两国关系跌至“最近几十年的最低点”。3月6日前原诚司因违法收受政治献金辞职后,被称为“有强硬手腕的政治家”松本刚明出任日本外相。如何打破日俄关系僵局将考验日本新外相的智慧,俄日关系如何发展更加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3.
西伯利亚大陆桥是世界上最早的大陆桥,它不仅架起了横跨俄罗斯通向欧洲的桥梁,也成为促进日俄商务往来的重要通道,在20世纪70-80年代成就了日俄商贸发展史上的一段繁荣,赢得“日俄商务大动脉”之关誉。然而,俄罗斯经济转轨后,大陆桥铁路货物运输步入低迷期。经由西伯利亚大陆桥的日俄商务活动也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停滞。普京总统上台后,俄罗斯经济全面恢复,东北亚各国利用西伯利亚大陆桥的铁路货物运输规模不断扩大。值此之际,日本国内复兴西伯利亚大陆桥的声音再度高起。  相似文献   

4.
日本对北方领土归还问题的两种不同估计何月香北方领土问题一直是困扰日俄关系的一大难题。目前对日俄领土问题的前景,在日本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估计:一种认为,日本收回北方领土的希望十分渺茫,就目前来看,根本不存在这种可能性。这种认识比较普遍。而另一种估计比较乐...  相似文献   

5.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二次执政以来,对俄采取积极主动的经济和外交攻势,希望推动日俄关系发生实质性的转变,最终缔结日俄和平条约以解决两国领土争端。在乌克兰危机及西方经济制裁的背景下,俄罗斯也希望同日本发展新型关系,以改善国内经济形势,巩固其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经过多番接触,日俄就缔结和平条约问题取得政治共识,双方大力推进经济合作,并以"2+2"会晤等形式积极探讨安全合作。不过,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仍受到领土争端、美国干预、东北亚地缘格局、公共外交不到位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1996年以来,随着日、俄各自调整外交战略,亚太地区四大国通过对话协商加快了建构地区战略新格局新秩序的步伐,日、俄分别将与对方的关系纳入本国国际战略的大框架,各自调整对对方的政策,日、俄关系出现了淡化领土问题、打破外交僵局、全面发展双边关系的新迹象。但由于领土问题及其它一些错综复杂的因素,日俄关系的发展仍是一个长期议题。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俄、日苏关系是影响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双边关系。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日俄关系具有西方殖民列强与亚洲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总体态势是“俄攻日守”。明治维新到十月革命前的日俄关系具有老牌的殖民主义列强与新兴殖民主义列强之间关系的特点,日俄在东亚既有争夺,又有合作,日本逐渐占了上风。十月革命后日苏关系既有社会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邻国关系的特点,又有较为浓厚的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这时期,两国之间始终未能建立真正的信赖关系,经历了“日攻苏守”到“苏攻日守”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它的爆发是日俄两国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而促成的,其他列强或是出于自身的利益,或是为以后争夺中国的势力范围而周旋于日、俄、中三国之间。日俄关系的演变改变了东北亚的格局,同时对其他相关国家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2013年11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日俄举行首次“2+2”会谈。2日,日俄在东京召开首次“2+2”会谈,这是自2006年以来,日俄时隔七年再次举行防长会谈。  相似文献   

10.
阿穆尔河舰队成立于沙俄末期,历经日俄战争、国内战争、中苏战争、远东战役等多次国内国际重大事件,是沙皇俄国部署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上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一百多年来该舰队的发展几起几落,在近代俄国远东的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近代以来中俄关系、日俄关系甚至整个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陶文钊 《和平与发展》2012,(1):32-36,68,69
2011年国际局势中的许多事态对美国的中东外交政策形成新的挑战。西亚北非的动荡和变局可能导致中东地缘政治版图重新绘制,对美国未来的中东外交必将带来许多变数;美国一巴基斯坦之间发生的事态可能对奥巴马政府的反恐战略及南亚战略提出新的挑战;巴勒斯坦不顾美国阻挠申请加入联合国,使美国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面临新的考验。这些挑战今后有可能进一步发酵,对美国全球战略产生影响,其中包括对奥巴马政府"-3前高调进行的“重返亚洲”形成牵制。  相似文献   

12.
中朝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走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进入新千年后,中朝经贸关系出现了历史性的新发展,特别是2003和2004年连续取得突破10亿美元的最好业绩,使中国在朝鲜对外经贸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再次得以凸现,使东亚各国对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表现出极大的关注。随着朝鲜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进展,中朝双边贸易未来几年还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对东亚文化圈和东亚价值观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一个历史的考察,进而分析传统的东亚价值观与构建当代价值观的关系。当代东亚各国都已成为现代化程度不同的独立的主权国家,东亚经济社会的发展、合作的加强和一体化的要求都使他们重新审观东亚各国共同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的东亚价值观的作用,特别是它在构建当代东亚价值观的作用。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儒家伦理已不可能作为当代价值观的体系和核心,但就有着深广影响的传统的东亚价值观和思想文化遗产而言,其优秀成份对于构建21世纪的东亚价值观大有裨益,需要我们取其精华,挖掘、整理、诠释。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远东地区是俄罗斯面向亚太的战略桥头堡,对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普京执政后,加强了对俄罗斯各联邦区的控制,远东地区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受地缘政治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投资不足问题一直是俄罗斯远东经济的"瓶颈"。预计俄罗斯仍将利用"能源牌"平衡与亚太近邻国家的关系。俄罗斯远东地区在这个前提下以资源开发为主线,如何最大限度地争取俄联邦的支持,努力发展与中国、日本、韩国等亚太国家的经贸关系,就成为决定经济发展前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东北亚各国政治经济形势和对外政策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一些有利于区内经贸合作的变化我国“十五”时期对外开放将进入新阶段。尤其要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俄罗斯与东北亚国家外交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并把扩大经贸合作提上了议事日程;朝鲜将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和进一步与韩国实现和解;蒙古新政府将继续实施“多支点”外交政策,并首先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经济联系;日本在与东南亚国家发展经济合作的同时将扩大与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6.
与冷战时期的相互淡漠相比,冷战后印韩关系迅速发展,21世纪以来急剧升温。促成两国关系迅速发展的因素包括两国的相互认知、两国的亚洲战略、美国的亚太战略部署以及亚太局势的变化。印韩关系的迅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影响亚洲的政治安全局势和亚洲经济共同体的构建前景。有鉴于此,中国应该将全球战略的重点转向亚洲,重新思考亚洲国际秩序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Six shaping factors will determine the short-to-medium term outlook for East Asia. Two of these are geo-political flashpoints, with implications beyond the region—North Korea and China–Taiwan cross-strait relations. For both of these at least some logic of a’ solution’ will need to be worked out. Intra-regional tensions between China, the fastest growing economy in the world, and Japan,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ll need accommodation and compromise. Fourth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remains ambivalent, veering between strategic partnership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Long term stability in the region will require that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becomes more predictable, which will only be possible if both players define their long-term interests innovatively and in different ways.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 shaping factor for the region is the domestic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 The nexus between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and its domestic political stability needs to remain in tact—without economic growth no political stability, while stability is a precondition for continued growth. These five shaping factors together will determine the scope of multi-lateral problem-solving frameworks for the region. The Kuala Lumpur first East Asia Summit has shown the determination of leaders in the region to co-ordinate, share information and exchange views. However, the decision not to go beyond the current institutional set-up and to retain ASEAN’s centrality points to a continuation of the present ‘shallow’ integration for some time to come.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远东有丰富的资源、当它与俄罗斯西部的经济联系出现屏障的时候、必须要改 变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与东北亚及亚太地区一体化。从70年代起远东就与日本西部建立了经济 联系。一直保持至今、但目前由于两国的领土问题制约了经济关系的发展。讨论和制定远东的长 期发展方案.是当前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东亚地区的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国关系处于历史性调整时期。东盟在亚太地区的影响日益上升,并逐渐成为塑造东亚格局的重要一极。中国的崛起和日本实力的相对下降深刻地改变了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本文通过分析马来西亚和日本的关系演变,管窥冷战后东亚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20.
Revolving around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or ‘community’, debate on an Asian region has ostensibly pitted those who proposed an entity limited to East Asia (China, Japan, South Korea and the ten countries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against those who proposed a much wider region embracing India, North (and, perhaps, South) America, as well as Australasia. Previously these two conceptualisations possessed their eponymous translation in the East Asian Economic Caucus (reincarnated as ASEAN+3) and the 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 However, with the creation in 2005 of the East Asian Summit to include India,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nd, above all, its 2011 enlargement to include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conceptualisations of an Asian region has become confused. In order to explain this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language of ‘region’ or ‘community’ is a discursive smokescreen disguising changes in approaches to multilateralism. An examination of the East Asia Summit, contrasting it with another recent regional project, the 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suggests that the actors involved are seeking to ensure the primacy of individual nation states in intergovernmental multilateral re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