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政府举债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利益与负担的分配,在后代人无法参与决策的情况下,这种分配方式很可能是强制性的,容易引起代际间的冲突,而冲突最激烈的表现形式就是后代人拒绝承担债务。使政府举债受正义原则的约束,是避免此类冲突的必要条件。公正的政府举债须兼顾"公平对待当代人"与"保障后代人的自由"。为此,除了共同符合"几代人受益"和"公平债务"原则之外,经营性公共事业政府举债须符合"经营性收入优先偿债"、"可持续发展"、"本届政府购买或有债务保险"等原则;公益性公共事业政府举债则须符合"不可或缺性"和"合作必要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强,资金短缺成为各地政府面临的现实问题,政府举债成为常见的融资方式之一.但是,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债务风险也一同积累.因此,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不断提高债务管理水平,采取多种措施,出台科学合理的政策,积极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法律明确禁止地方政府举借债务,但是由于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或直接或间接、或公开或隐蔽地举借了大量债务,债务风险也与日俱增,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隐患。如何有效控制债务规模,化解债务风险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因而从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剖析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而全面系统地提出完善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法律规制的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1年6月,国家审计署发布2011年第35号审计结果公告,该公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地方政府性债务数额如此庞大,加剧了我国的财政风险。而地方债务是怎样形成的、又应该如何治理?这些都是各级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要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自2008年以来,我国地方债务迅猛发展,至2013年6月底,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已经达到10.58万亿,存在巨大的财政风险,甚至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导致地方政府融资风险的法律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禁止地方政府发债导致了地方债务隐形化,二是政府担保制度的缺失加重了地方债务无序化,三是现行法律制度对中央、地方政府财权、事权的分配加速了地方债务规模扩大化。从立法角度对地方债务进行治理,防范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首先需要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规模。然后要构建政府担保法律制度,使实践中大行其道的政府担保显性化、有序化。还必须规范“城投债”,适时推出“市政债”,建立地方债务的长效法律机制。最后要完善税收财政法律制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主要是由财税制度的不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的缺失、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制度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不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以及借款还款制度的缺乏造成的。建立合理、完善的地方政府举债的法律制度使得地方政府举债合法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7.
地方公债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南萌 《理论前沿》2003,(24):36-37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存在着大量不规范的举债行为,使得地方财政运行潜伏着严重的债务风险。本文从地方公债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辨证关系出发,指出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是规范地方政府发债融资,防范债务风险的有效途径。当然,要发挥地方公债的积极作用,需要对债务的监管体制、发债主体、债券种类、发行时间、债券利率等进行合理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完善地方财政收入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财政收入能力的大小不仅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也取决于国家财政体制、地方税收体系等各项财政收入制度的具体安排。应当进一步调整我国现行分级分税财政体制,改善转移支付制度,在清费立税过程中加快建立稳定增长的地方税体系,明确地方政府的举债主体地位、规范地方债务,以努力完善地方财政收入制度。  相似文献   

9.
当前,成都市财政收支不平衡矛盾加深、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下降、政府潜在债务风险压力加大等各种财政风险不停地积累并相互影响和传递,增大了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的不确定性,所以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就要深化财政机制体制改革、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建立完善的财政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债务本质上是地方政府收支逆差问题,其基本特点是地方政府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收支差距的扩大,导致地方政府收不抵支从而产生了政府偿债能力下降而引发的政府公信力危机。地方政府债务的根本原因在于财政分权体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出路在于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体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当前财税体制改革中热点之一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通过实施新的预算法,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进行规范管理,既可促进经济转型,又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但从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的体制因素和当前面临宏观经济形势两方面分析看,要对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进行严格的法律规范,还面临较大的考验。制定灵活多样的过渡性措施,既发挥政府作用又利用市场机制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尚有较大的可行空间。因此,在兼顾稳定增长的现实问题与制度建设的长远战略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债务实际上是一个老问题。伴随着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参与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而正常的地方财政收入无法满足其各种投资冲动,举债就成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财政筹资行为。虽然我国《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但是,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纷纷通过各种投融资平台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举债以改善城市基础建设,从而带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呈迅速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越来越重,危机的隐患越来越大,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本文在对辽宁省各市县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又提出了相应的五条对策建议。文章最后认为现有财政税收体制是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病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根本之策,除此之外,其他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方政府存在"债务软约束"现象,与传统的预算软约束不同,它存在"向上"和"向下"两个维度。解释了地方政府的主动负债和被动负债机制后,本文认为法律契约和中央政府的承诺可靠性导致了债务软约束现象。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风险是地方财政风险的集中体现.这些债务已经对地方政府财政的正常运转产生重大冲击.要遏制这些债务的滋长,地方政府要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建立地方政府信息系统,从需求和供给两种途径控制地方债务风险,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地方政府自信评估制度,建立私人债券保险制度,设立偿债准备金制度.通过以上制度以实现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结构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论英国“新地方主义”的特征和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地方主义"是对英国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自治权发展的新的诠释,主张中央政府下放管理权、给予地方政府限制性自由裁量权和"赢得的"自治权,鼓励发展地方公民的参与性治理。"新地方主义"理论和政策融合了英国中央主义和地方主义两种传统,呈现为英国地方自治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地方财政风险是指地方财政在运行过程中发生财政资金损失或正常支出困难,导致政府机器难以正常运转、政府基本功能严重失调的可能性。我国地方财政风险比较突出地存在,主要特点是债务总规模大、具有隐蔽性和可转移性、乡村债务无力偿还、或有负债严重影响地方财政安全等。其风险形成的原因复杂,给地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害,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18.
城乡统筹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乡镇治理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J省L市P镇为典型案例,详细梳理了近年来P镇在城乡统筹建设方面的成就和不足。从政府治理和民众需求两个角度总结了以P镇为代表的"后发赶超型"乡镇治理的基本特点,即在推动经济发展的目标指引下,地方政府通过书记挂帅、规划先行、资源整合、招商引资等措施实现了体制内"上下共谋"式运作,在短期内取得了卓越的经济和社会绩效。但与此同时,在发展式导向的指引下,基层民众的需求只能被动输入,存在民意表达缺失的状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常态下,"后发赶超型"的乡镇治理模式将会暴露其脱离实际和滋生腐败的潜在弊端,难以具有可持续性。因此,需要从观念、制度和组织三个方面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基层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信息不充分的研究背景,本文在阐述我国预算制度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制度约束及约束机制软化的基础上,从预算制度、财政体制、地方政府代理行为及公民素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制度软化的原因。认为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应建立与完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相结合的财政体制在强化预算约束制度的基础上推进国家预算制度的创新改进与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政府官员考评制度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河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经济欠发达县(市)的调查资料显示,部分欠发达地区县级政府债务呈增长速度快、幅度高、举债部门多、债务分布面广、负担沉重、财政支付压力大等趋势。主要原因是财政体制不合理,债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受外部经济环境及政策影响,畸形的政绩观和干部考核制度。为此,必须做好存量债务清理工作,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和风险防控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