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46年美国首次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以来,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及非洲的许多国家都证明有此病存在。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通常感染牛,绵羊和猪可以自然感染并产生抗体,但不表现临床症状,成为病毒的传播者。到目前为止,我  相似文献   

2.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简称BVD-MD)是奶牛和肉牛重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本病首先于1946年在美国纽约州发现,称为牛病毒性腹泻。1953年在衣阿华州又发现一种临床和病理综合症与之类似的粘膜病,称为粘膜病。经病原学确定,认为这两种疾病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的,只是临床表现不同。1971年由美国兽医协会统一命名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在我国已有从牛体分离到BVD-MD病毒的报道,但还未见到从绵羊分离出本病毒的报道。我们在1980~1982年研究牛白血病的过程中,先后从羊的白细胞培养物和羊胎肾细胞培养中分离  相似文献   

3.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简称BVD-MD)是欧美各国奶牛和肉牛群的常发病,近年测知,我国也有少数地区存在本病。其病原属RNA病毒,对牛粘膜病毒或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绵羊边界病病毒和猪瘟病毒已进行分类,同属于披盖病毒科(Togaviridae)的瘟疫病毒属(genus Pestvirus)。 病毒在动物体产生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在琼脂扩散系统中,BVD-MD病毒抗原和猪瘟血清或绵羊边界病血清产生沉淀反应,所以说,三种病毒有共同的可溶性沉淀抗体。还  相似文献   

4.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是由病毒引起牛的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腹泻、消化道粘膜的炎症和糜烂。该病在我国少数地区已有发生。为控制本病流行,笔者根据BVDV与猪瘟病毒具有抗原交叉性的原理,试用猪瘟酶标抗体,检测BVDV,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一种简便、快速、特异的检疫方法。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内蒙古包头地区奶牛中流行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口腔、鼻腔粘膜溃烂,便血,胃肠粘膜出血、脱落,致死率极高。其中西滩奶牛场1990年11月至1991年4月共产犊牛94头,死亡93头。为此,我们采集病料,进行病毒分离鉴定,确诊为腹泻/粘膜病病毒(BVD/MD)感染所致。(一)材料 采取包头市合作奶牛场西滩分场2头新生犊牛发热期的血便、粘膜,无菌离心处理后作接种材料。  相似文献   

6.
乳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分离毒的鉴定陈茂盛寇改霞蒋宏伟吴双民(西安动植物检疫局710068)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是危害养牛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我国于80年代初从进口牛中首次检出BVD/MD,接着又从西藏牦牛和东北黄牛流产胎儿中分离到BV...  相似文献   

7.
1986年对传染性牛鼻气管炎(IBR)和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抗体双阳性  相似文献   

8.
猪传染性水泡病(以下简称水泡病)于1965年开始在我国流行,随后便肯定了其致病因子是一种病毒。虽然其临床表现与猪口蹄疫、猪水疱疹和水泡性口炎极为相似,但此病毒不感染马、牛、羊,不能引起豚鼠与乳兔发病,与国内现存的四型口蹄疫病毒无血清学交叉反应。所以,此病毒的种属归划一度成了有关方面关注的问题。为暂与上述三种水泡性疾病相区别,1972年以前曾多称此病为猪疑似口蹄疫。  相似文献   

9.
牛白血病是以淋巴细胞异常增生为主要特征的肿瘤性疾病。我国江苏、上海等地区发现此病。作者为了明确牛白血病病毒的病源性,自1980年以来进行该病毒对绵羊感染及传代试验,应用临床诊断、血液学和血清学诊断确定为牛白血病病牛,或经电镜观察在淋巴细胞培养物中见有C型病毒的牛的病料,作为牛白血病病毒材料接种绵羊。经三年来的试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为调查新疆北疆部分地区规模化奶牛场致犊牛腹泻冠状病毒的感染情况,查明该病毒在致犊牛腹泻中的作用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从新疆北疆的石河子、沙湾、奎屯、呼图壁地区的主要奶牛场采集1月龄以内犊牛粪便119份,其中腹泻犊牛粪便71份,相同日龄无腹泻的健康犊牛的粪便48份。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直接从犊牛粪便中扩增出牛冠状病毒N基因(597bp)、S1基因(2 861bp),并对牛冠状病毒S1基因进行测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从腹泻犊牛粪便中检出阳性样品12份,各牛场腹泻犊牛粪便的冠状病毒阳性检出率为0~38.89%,并未在健康犊牛粪便中检出牛冠状病毒。S1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与牛冠状病毒参考株Mebus、LY-138、OK、F15、L9、LSU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在95.0%~97.7%、96.0%~98.6%之间。结果表明,此次调查的规模化奶牛场腹泻犊牛存在牛冠状病毒感染,所感染牛冠状病毒毒株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参考毒株存在变异。  相似文献   

11.
对来自西安地区不同奶牛场的9头腹泻病牛经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并从肠道粪便中分离到隐孢子虫。用分离到的虫株接种新生健康犊牛2头。人工感染犊牛均发病并表现出比较典型的隐孢子虫病症状;对人工感染病犊做粪便卵囊再分离和病理学检查,不但重新分离到隐孢子虫,而且可见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固有层裸露,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出血,肠隐窝处含有隐孢子虫,粘膜下层炎性细胞浸润;肠粘膜压片染色镜检亦看到隐孢子虫。试验结果发现人工病例与自然病例所测指标相似,进一步证明西安地区犊牛腹泻是以牛隐孢子虫为主要病原的疫病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牛蓝舌病病毒抗体的免疫层析方法,本研究通过胶体金标记蓝舌病病毒VP7蛋白,以兔抗牛IgG作为检测线,抗蓝舌病毒VP7蛋白单克隆抗体作为质控线,采用间接法制备了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结果显示,该胶体金试纸条在蓝舌病病毒抗体阳性血清稀释度为1∶64时仍可检出;该试纸条与牛结核病、牛布鲁氏菌病、牛病毒性腹泻、牛巴氏杆菌病、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的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与国外商品化试剂盒相比较,该试纸条检测结果与ELISA检测试剂盒(IDEXX)的符合率为92.7%(51/55)。结果表明,本试验初步建立的牛蓝舌病病毒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整个检测过程可在10 min内完成,能够快速检测样品血清,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3.
应用国内制备的全套试剂建立的团集凝集试验(CAT)检测3份边缘无浆体人工感染牛血清,阳性率为100%;98份流行区牛血清,阳性率为16%;267份非疫区牛血清,全部为阴性。与多种病毒、细菌病及包括血液原虫病在内的一些寄生虫病无交叉反应。一次感染边缘无浆体的牛,用此法检测,其抗体可持续8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4.
引起猪腹泻的病原微生物主要为细菌和病毒两大类 ,临床发生的猪腹泻病往往是合并感染。近年来 ,由于临床中滥用抗生素类药物 ,耐药菌株大量出现 ,使得抗生素对细菌性腹泻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差 ,而病毒性腹泻 ,一直无特效治疗药物。基于此 ,笔者根据中草药治疗鸡大肠埃希氏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经验 ,针对仔猪大肠杆菌病、轮状病毒病、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等疾病引起的断奶仔猪腹泻 ,采中草药方剂进行防治 ,效果显著。1 材料与方法1.1 中草药 主要由黄芪、茜草秧、白头翁、苦参、马齿苋、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黄连、黄柏、茯苓、白芍…  相似文献   

15.
1976年以来,在我国西藏昌都地区一带的牦牛群中流行一种类似于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传染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急性腹泻,体温升高,口鼻腔溃烂、流涎,眼结膜充血、流泪,孕母牛流产等,并常引起母牛和小牛死亡。1988年8月在西藏类乌齐县和巴青县一带又爆发本病,我们赴现场采集病料,并进行动物的回归试验以及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16.
猪瘟病毒 (CSF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 )和边界病病毒 (BDV)均为黄病毒科 (Flaviviridae)瘟病毒属 (Pestivirus)的成员[1] 。它们在结构、抗原性和遗传上关系密切。据推测CSFV、BVDV和BDV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为适应不同动物演变而来。BVDV和BDV可感染反刍动物和猪 ,CSFV仅感染猪。瘟病毒属成员均为小的、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基因组长约 12 .312 .5kb。CSF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长约 12 .3kb ,包括一个 5′非翻译区 (5′UTR) ,一个编码 4种结构蛋白 (C、Erns、E1和E2 )和 8种非结构蛋白 (Npro、p7、NS…  相似文献   

17.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自1946年在美国发现以来,世界许多国都证明有此病的发生和流行,几乎遍及所有养牛业国家,是一种全球性的牛的传染病。 对于本病的诊断和防制,各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81年初,我们在农业部动检所、上海动植物检疫所的协作下,探索出了病毒-血清中和试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以OregonC_(24)V做抗原,采用这种方法对从新西兰进口的680头绵羊进行了检疫,查出血清抗体阳性羊占被检羊的47%。同年6月和1982年底,以同样方法对北京和四川送检的黑白花奶牛和牦牛血清  相似文献   

18.
根据牛副流感病毒3型(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BPIV3)膜蛋白M基因设计引物及探针,以体外转录法制备的cDNA标准品为模板,建立了TaqMan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其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进行了测定,并对人工感染BPIV3的牛群临床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最低检测限为17.6copies/μL,同时进行批内、批间5次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2.5%。应用建立的方法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腺病毒3型、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1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建立的方法特异性较强。用建立的方法检测人工感染BPIV3的犊牛鼻拭子样本,检测结果与样本TCID50的测定结果相符合,但比其更敏感。结果表明,本试验中建立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可以作为BPIV3早期诊断及定量分析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Erns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将含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Erns基因的质粒pMD18-T-Erns经BamH I/HindⅢ双酶切,获得了Erns片段,再与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BlueBacHis2A连接,构建成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pBlueBacHis2A-Erns与Bac-N-BlueTM DNA 共转染至sf9昆虫细胞中,获得了重组病毒,经噬斑筛选纯化,感染sf9昆虫细胞进行表达。SDS- PAGE分析结果表明,表达的目的蛋白大小约30 ku;Western-blotting检测表明,该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兽医病毒学方面由于广泛应用电镜观察和现代免疫学方法,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引起动物腹泻的病毒研究中,先后发现了主要定殖于消化道的冠状病毒(含抗原不同能分别引起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的病毒)、轮状病毒、萼状病毒和星状病毒,以及定殖于消化道和别的器官的粘膜病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和细小病毒。据S.B.Mohanty氏等的意见,因为有的是新分离的病毒,有的缺乏易感实验动物或实验手段,有的是作过分类但后来又否定了等原因,目前尚未分类或分类不合适的病毒有星状病毒(Astro Virus)、博尔纳病毒(Borna Virus)、痒病病原因子(Scrapic agent)、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和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这些病毒有的已在国内发现如IBDV),有的尚待进一步探索,现分别叙述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