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崔大华运用结构的和历史的方法探讨了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主体的原因,即儒学及其建构的生活方式。他承续程朱理学,进而延续了新儒家的宗教思想,认为儒家对人类终极关切给予了一种理性的回答,儒家思想坦然面对人的死亡和恐惧、苦难,有着超越人之有限个体生命的永恒的追求,它指向了人伦道德的完成。他明确区分儒学与宗教,又正视儒学的宗教性功能和儒学对宗教的宽容性,以期儒学与西方文化进行合理的沟通和对话,提升儒家学说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会通儒学"是外来宗教不断靠拢、比附、融会、贯通、接受、吸收儒家思想乃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和倾向,是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共同选择,是外来宗教中国化的核心表现形式.它使外来宗教和中国社会双方受益.认真研究"会通儒学"现象,对新时期创造有利于宗教尤其是外来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环境,从而进行更有效的引导,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儒家思想的评论,并不仅仅限于对儒家自身的理解,还在于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西方价值。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与对话仍然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事实上,儒家学者很早就做过沟通儒家与社会主义的努力。更可行的一个切入路径可能在儒家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和合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考察近百年来儒学在海内外发展的命运可以发现,儒学研究者对其态度大致经历了从全面批判到积极肯定再到创造性转化三个阶段。儒家思想在海内外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不但可以与现代文明相适应,而且能够对治由西方文化引发的人类生存危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五四”以来,作为传统中国社会精神支柱和基本价值观念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实际上自民初以来便已经不复存在,在1949年以后的大陆,更是受到了空前激烈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但儒学作为中国人文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随着现代中国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的跌宕,不断地被人们赋予新的解释,进行新的探讨和论辩。在本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回顾并反思本世纪以来儒学发展的坎坷历程,审视其在现代中国发展途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儒法合流"是贯穿自汉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文化模式,尽管汉法律迟至唐代才最终完成儒学的进程,但在汉代已有儒学的倾向,诸如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儒家的价值观念、以儒家经典著作的精神解释法律条文和指导司法实践、儒生注释解说法律条文等。法律是法家理性行政的支柱力量,最初曾为儒家激烈反对,而从汉代开始的法律儒学进程,一方面表明儒家向政治行政领域的积极扩张,另一方面则表明汉行政系统对儒家思想的积极吸收和消化。  相似文献   

7.
一东亚各国在历史上曾是礼义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而儒学则是东亚文明的核心和代表。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兴起,需要向国外寻找原料和市场,需要殖民地。当它进入东亚地区以后,这里的农业文明抵挡不住它的进攻,遭遇了历史性的失败。东亚传统文化的命运总是与东亚社会的兴衰联系在一起的。当东亚社会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的时候,它的传统文化也进入衰落时期,儒学从主导地位退到边缘地带,儒学在它的发生地中国,甚至一度被进步人士视为保守、过时的思想文化,视为现代化的障碍,因而遭到猛烈抨击,说明东亚人对自己的固有文化丧失了自信。在西方,马克…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精神之代表的儒学,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的哲学,或者说,是一种道德的形上学。因此,探讨儒学的道德精神,对于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视角。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儒学的道德精神。一、“成德之教”———儒学的理论出发点西方人也讲成德,也有道德学、伦理学,但其入手处,却是一种知识的眼光。比如西方哲学教人要“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也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叫“知识即美德”,在对德的理解上,是很具代表性的。西方哲学家总要对“善”下一个抽象的定义,论证道德的合法性,也表现了这种思想。孔子…  相似文献   

9.
儒学复兴中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庆福  金小方 《求索》2007,(3):169-171
知识分子在现代儒学发展中需要承担什么文化使命,这一问题在百年来的儒学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知识分子是儒家思想的载体,《论语》规定了儒家知识分子在传播和发展儒学的过程中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在儒学的复兴中,有必要进一步考察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重塑知识分子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合宜 《台声》2013,(11):78-79
10月18日,2013和文化国际学术论坛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儒学学术论坛在青岛开幕,两岸学者围绕儒家思想与“中国梦”的关系等主题展开探讨。台湾孔子研究院院长张吐良以“论儒家思想与中国梦”为主题进行了主旨发言,他梳理了先秦以来儒学兴衰与政治的关系,对中国梦到底是什么做了不同解析,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梦符合儒家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1.
刘剑锋 《创造》2019,(7):77-79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由孔子创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日本是典型的东方文化传统国家,与中国、朝鲜及越南和后来的新加坡统称为儒学文化圈,对传播和发展儒家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为东方文化圈的核心国之一。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简称儒学,自先秦时期创立以来,贯穿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历经王朝更迭和文化浩劫而不断发展,繁荣—衰落—复兴,至今不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它具有宗教的一些属性,但并非宗教,其在当下的复兴出路便是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中,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儒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的观点是值得质疑的.对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朝代演变过程的考察证明,儒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并不占主导地位:同时.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已被修正成为迎合统治阶级政治需要的一种统治策略,而真正称得上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正是这种兵家的谋略文化.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家训的起源——兼论儒学与传统家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源最为深厚的部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家训内容与儒学精神的耦合 ,使传统儒学借重于传统家训得到广泛传播 ,而决非因为儒学的兴盛而导致家训的产生。家训起源于上古时期普通百姓父子相传、口耳相授的生产生活实践 ,是伴随着以血缘相系的家庭形成而产生的。从文字记载的历史看 ,尧舜时期就有了家训 ,《尚书》、《周易》、《诗经》中所反映的家训内容 ,对后世家训有着特别重大的影响 ,是以著述形式出现的中国家训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15.
周丽萍 《前沿》2014,(23):54-55
作为文化因子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血液的儒家思想和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睿智思考和无穷智慧,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与品格。本文主要以中西文化价值观对比的视角,着重论述了我们应当立足于当下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实践,对儒学价值观予以创造性的阐释和改造,并吸纳世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优长进行综合创新,以树立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正> 台湾学者把儒学放到一个全方位面对西方文化的环境中研究,基本上显示了儒学现代化研究的未来趋势——儒学本位的中西文化大融合。因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儒学带来了来自民族深层结构的价值观念,但是目前台湾已经处于新兴工业化社会的发展阶段,以经济价值高于一切,并追求个人的人  相似文献   

17.
"向西方学习"与"回归中国"并非是不可得而兼之的选择,理智的态度是以我为主,海纳百川.复兴儒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必得对提倡的东西有一种敬畏的精神.要注意抓住儒学的优点,探索如何教会人懂得内在反省与潜心修养,人类的自我完善必须通过内省完成.它是一个细致的文化薰陶与长期积淀的过程.在今日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更需要冷静地进行新的探索,不能迷信大轰大哄,它不可能真正奏效.  相似文献   

18.
论儒学的宗教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儒学的宗教精神张允熠作为一种特定人类共同体悠久而普遍的文化现象,宗教应包括构成特定民族文化类型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群体深层心理结构和信仰、价值体系,以此而观,儒学与宗教无疑具有同样的功用。在历史上,儒学之于中华民族,犹如基督教之于西方民族、犹太教...  相似文献   

19.
儒学在台湾,长期以来一直走着一条十分独特的发展之路,尤其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儒学无论是作为一种官方哲学思想而为当局统治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传统文化的基础,还是作为为了实现现代发展而走融会中西思想之道路的新儒家思想,都越来越深入地融进台湾的现实社会发展进程。在这样一种进程中,儒学思想一方面对台湾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发生着深刻的实实在在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儒学自身的思想体系与基本范畴也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因此,对台湾的儒学研究只能将之放在客观真实的台湾政治社会及思想文化发展的具体环境进行思考与分析。同时,也由于台湾的特殊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而提供了一个儒学区域发展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20.
邵龙宝 《思想战线》2011,37(6):57-6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就"化"在民族性、母体性、根源性的中国文化这一发展流变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根基和土壤上。离开了中国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了"化"的根基,中国化就成了一个虚假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来就应该包含儒学现代化的文化意蕴,儒学的现代化必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人学思想的指导,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目标。两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前者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终极关怀即最高信仰,后者是中国社会文化建设不可逾越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基因,二者在实践中的有机融合和创新才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相通相容性主要表现在:信仰层面的契合,实践层面的会通,现代人格建构层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