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职务犯罪侦查存在着“从获取犯罪嫌疑信息到立案侦查”的特殊的诉讼过程。职务犯罪侦查与普通刑事犯罪侦查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侦查行为。当前职务犯罪侦查存在的问题是侦查启动程序的缺位,直接导致了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异化和虚置。我国职务犯罪侦查启动程序构建的模式选择有二:以“犯罪嫌疑信息”为依据的随机型启动模式和初查立案启动模式。  相似文献   

2.
论职务犯罪侦查启动程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犯罪侦查存在着“从获取犯罪嫌疑信息到立案侦查”的特殊的诉讼过程。当前职务犯罪侦查存在的问题是侦查启动程序的缺位,直接导致了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异化和虚置。我国职务犯罪侦查启动程序构建的模式选择有二:以“犯罪嫌疑信息”为依据的随机型启动模式和初查立案启动模式。  相似文献   

3.
侦查启动程序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保障人权,侦查程序的启动应当贯彻合理性原则。在侦查程序启动的模式方面,与程序型模式比较而言,随机型模式更符合侦查程序的目的和宗旨。我国的立案程序作为一种程序性启动模式,存在着不足之处,应当加以反思并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侦查启动程序属于程序型启动模式和对事模式(部分案件是对人模式),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少的弊端,不利于侦查机关及时进行侦查,查获犯罪证据,查清案件事实。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并立足于我国的实践,针对我国立案程序中的不足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奋飞 《法学家》2006,(3):126-132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具有独立诉讼地位的立案程序,并将其作为侦查程序启动的一个前置程序.然而,由于现行的立案条件过高,而侦查机关又缺乏达到该"条件"所必须的"合法"手段,由此不仅严重影响了对犯罪的有效追诉,也容易滋生"立案不实"等问题.而且,它也根本无法有效防范侦查权的滥用.在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这一大背景之下,需要突破长期以来对"立案是侦查的前提"这一不恰当的认识,并必须承认,不仅立案之前需要进行必要的侦查活动,立案本身实际上也只是侦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刑事立案程序的独立性质疑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萍 《法学研究》2002,(3):142-150
我国的刑事立案程序立法中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其程序的独立性值得质疑。现行立法的不合理导致侦查机关在立案之前适用强制措施和侦查手段的不准确性 ,也促成了司法实践中“不破不立”的现象。建议取消立案程序 ,代之以相对简化的案件登记制度 ,将立案程序纳入大侦查的阶段之中 ,这样既可以解决初查行为的法律定性问题 ,也使法律规范更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7.
我国检察机关在办理职务犯罪过程中长期固守着“以人立案”的查办模式,这给职务犯罪的侦查带来了不少的弊端,文章拟先从“以事立案”的优势来阐释其必要性,并从“以事立案”的条件、操作和运用等方面探讨对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结构体例上看,我国的刑事诉讼(公诉案件)大致包括这样几个程序: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且各程序之间呈一种层级递进状态。侦查立案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第一级程序,是刑事诉讼程序启动的标志和基础,在我国的刑事诉讼程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法条结构上《刑事诉讼法》以专节的形式对侦查立案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包括立案的条件、管辖、程序、监督等内容。我国诉讼法理论学界认为,立案是每个刑事案件都必须经过的法定程序。只有经过立案,其他诉讼阶段才能依次进行,公安司法机关进行侦查、起诉、审判活动才有法律依据,才能产生法律效力。对此,笔者不完全认同,认为将立案作为刑事诉讼程序启动的标志和基础使侦查机关诸多的立案前行为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综观世界各国有关刑事诉讼立法,除前苏联,东欧和蒙古等国与我国一样,将提起刑事诉讼即立  相似文献   

9.
过去,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从受案、初查、立案、侦查直至提起公诉等均由自侦业务部门独家承担,俗称“一竿子插到底”。以后,随着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受案和提起公诉已分别由控申举报部门和起诉部门担任,起到了既规范侦查又保证办案质量的效果。然而,在自侦案件的初查、立案、侦查等程序中仍然存在着与法律规定不符的问题。  一、关于初查  不论是修改前还是修改后的刑诉法,都没有“初查”的规定,实际上初查只是检察机关的一种工作方法。“初查”一词原来散见于有关领导的一些讲话中,1999年1月正式写进了《…  相似文献   

10.
马卫民 《法制与社会》2010,(29):146-147
侦查程序是侦查机关(主要是公安机关)在刑事案件立案后至起诉前,按照一定的程式、步骤和顺序,履行法定的手续为收集犯罪证据,查明案件事实,确定是否起诉的准备程序。本文指出虽然侦查程序在当前司法实践中正不断完善,但仍存在着不注重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师在侦查程序中的权利,检察机关监督手段和权力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倪铁 《犯罪研究》2009,(1):21-27
在中国传统侦查中,“讯”与“供”构成一对相反相成的共同体,传统侦查人员、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证人等不同诉讼角色参与其间,在不断的互动中完成传统侦查的中心任务——查明案情、收集证据和捕获犯罪嫌疑人。传统侦查奉行“有罪推定”、“无供不录罪”,对“供”的高度关注使得“讯”获得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和证人动辄遭侦查人员的拷讯,刑讯制度渐臻发达。中国传统法律规定了拷讯的对象、使用条件和具体运作,并且也规定了对违制拷讯行为的惩戒机制,但并没有阻却传统侦查实践中肆虐的违制拷讯。  相似文献   

12.
检察机关在自侦案件中应当摒弃“以人立案”的做法,并采取“以事立案”的模式,才能符合职务犯罪发案的客观规律,避免初查和侦查工作在衔接关系上的错位,并对自侦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效果和作用。要实现从“以人立案”到“以事立案”模式的转变,需要正确处理好立案与破案、立案与撤案和撤案与错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令小雄 《行政与法》2014,(10):44-52
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表征了人类文明史的逻辑进程.人从根本上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是“大生态动物”.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就是世界的改变.发达工业文明造就的“单向度的人”是对现代“文明人”的价值伤害.伴随“丰裕社会”消费时代的娱乐精神,人陷入到了“消费的迷阵”,倾倒在拜物教盛行中,甘愿成为受物欲奴役迷醉的“消费型动物”.和合的社会伦理价值将一种生生为大“天人合一”的大生态观与“究天人之际”贯通起来,通古今之变.期望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态化”与“人际关系生态化”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14.
肖燕雄 《时代法学》2010,8(4):20-26
在我国,新世纪以来几件为公众周知的事件促生了一些人所称道的法规和案例。“因事成制”的思维和路径契合我国文化传统,是“因势成事”的具体表现。“因事成制”可以创新制度,也可以进行法律移植。“因事成制”有其存在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既体现了政治家使新闻传播权利“软着陆”的智慧,又有着深厚的法学理据,论题学法学、伯克利学派,以及哈耶克的有关理论等皆可使其得以证立。“因事”包括“借事”与“造事”,新闻法制变革借事成制已有,而造事未见。  相似文献   

15.
邵晖 《北方法学》2014,8(5):121-130
中文"检察"和"监督"在语义上有着密切联系。从域外审视,英法两国作为近代检察制度的主要策源地,其语言中表述或指代"检察"的词语主要源于拉丁文prōcūrare和prōsequor。通过整体分析词语的形成和流变能够发现:一方面,二词在原初便同中文"检察"、"监督"之意没有亲缘,而同中文"代理"、"控诉"之意颇为相近;另一方面,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二词也始终保持了其本意并与"检察"、"监督"之意无任何勾连。此外,俄语中指代"检察制度"的相关词语也是直接根源于拉丁文prōcūrare。域外表述"检察"相关词语的词源、词义同其检察制度发展历史的相互交融,整体塑造了西方对"检察"的理解和认识。中西方对"检察"词语的理解差异,直接影响到有关检察权能属性、内容、检察制度等方面的理论认知和现实实践。  相似文献   

16.
“司法能动”在中国的展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建军 《法律科学》2010,28(1):54-68
原教旨意义上的“司法能动”的核心指的是司法裁判过程中的“立法性”司法。中国法学界对于什么是司法能动在理解上是极不一致的,大多数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阐发,其中不乏添附、歪曲之界说,甚至以讹传讹之谬误。能动司法在中国的展开,既存在理论根基不足之缺陷,又面临着司法职业化和司法能动化相冲突的尖锐矛盾。但转型社会的现实,又要求中国必须同时完成司法职业化和“中国式”的司法能动化的双重任务。虽然存在诸多不足,司法能动的倡导者提出的问题依然是值得人们认真对待的。  相似文献   

17.
高猛 《行政与法》2008,(5):67-69
在中国,“面子”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产物,也是人际互动中重要的社会资本。面子资本参与权力再生产的过程类似于资本交易,其本质是将行政权力异化为权力资本,并将公共利益异化为特殊利益,其结果损害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政府的合法性。从文化传统本源审视,这一现象与国人对儒家道德主张的形式化理解、以及我国传统人伦社会的特征紧密联系。要阻遏其造成的破坏作用,需建立和完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利益协调与表达机制.明确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18.
网络暴力游戏是一个未经科学定义的、内涵模糊的词语,但却被人们普遍的使用。当网络游戏与暴力这两个语素组合到一起的时候,网络暴力游戏就被赋予了浓重的消极色彩。它成为了人们强烈抨击和谴责的对象,甚至成为未成年人暴力行为直接的、重要的诱发原因。社会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并持久的对网络暴力游戏的讨伐运动。这场运动是以家长、老师对孩子的失望情绪和追责需要为前提和基础的;我国主流媒体则将这些情绪和需求聚焦并放大,使之成为强势主流话语,而最终形成了这场对网络暴力游戏的批判运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土地物权、行政、司法等传统法律制度均有其重要的现代价值。“一田二主”制曾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盛行,时值今日仍有其现实的生命力。整个中国封建时代的行政管理体制都有“理性行政”的特色,近代西方将其引入并改造为通行西方世界的文官制度。目前在西方兴起的“恢复性司法”运动,在价值理念上与儒家的和谐思想与调解制度有诸多近似之处,封中国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