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晓丹 《前沿》2013,(2):104-105
本文通过描述在高校中常见的学生之间的称呼语来探讨称呼语体现出来的内群偏私心理,反映出人们需要在社会认同中确立自我的社会身份,寻求正向的自尊,但社会认同理论同样认为,个体过分热衷自己的群体,就容易引起群体间偏见、群体间冲突和敌意.所以在意识到内群偏私的问题的同时要控制自尊的过度化,来尽量避免和减少因内群对外群的歧视偏见而造成内群和外群意识上和行为上的冲突,最终达到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2.
对于社会管理工作和群众工作,一些基层干部大倒"苦水",大念"苦经",然而在田东县印茶镇,农户间有纠纷、村屯间有冲突,党员中心户或骨干农民第一时间去调处,镇党委、政府不用操心;村屯要实施"一事一议"项目,由村民理事会去组织、实施,镇干部不用跑腿……  相似文献   

3.
"蚁族"是当前在城市聚居生活的刚从大学毕业的低收入青年群体的代名词,具有高智商、群体居住和力量弱小的特点。关于"蚁族"现象的探讨不只停留在新闻报道层面,更应从学理层面对其进行仔细分析。因此从社会认同理论、参照群体理论和社区研究三个视角对"蚁族"现象做了初步的探索,并就此提出一些可行性的研究方案。  相似文献   

4.
王卓琳  罗观翠 《求索》2013,(11):223-225
现代意义上的"认同"是一种个体心理防御机制,指代个体无意识地模仿他人,在心理上与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趋于同化的过程。"认同"理论发轫于弗洛伊德心理学,而后经埃里克森得以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学者亨利·泰弗尔提出社会认同理论,该理论被用来分析产生群际歧视的社会因素以及个体对歧视的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而后,社会认同理论在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当下,随着社会集群行为的不断演进与发展,社会认同理论得以跟进,为解释社会集群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在社会个体行为、社会群体现象、社会结构系统之间搭接了可资借用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5.
五类冲突威胁社会稳定 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以群体性事件为代表的社会冲突日益突出,"维稳"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尤其是基层党政机关所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一社会组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但在现实的志愿实践中,支撑开展公益活动的志愿主义和道德主义的理念,往往会出现不足或逐渐流失,从而无法单靠社会组织自身的力量来推进社会公益事业.美国学者萨拉蒙教授将这种局限性称为"志愿失灵",即:慈善不足,无法形成充足的、可靠的资源;慈善的特殊主义,过度集中关注特殊亚群体,忽视其他群体;慈善的家长式作风;慈善的业余主义,用业余的方法来处理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朱海平 《桂海论丛》2014,(5):112-116
当前医护人员、城管和拆迁户等已经或正在成为"三棱镜群体",该现象嵌入于特定的实践和制度之中,它和社会关系紧张、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分化加剧等紧密相关,其根源在于新自由主义思想在社会领域狂飙突进。当社会力量依然很弱小时,政府在社会领域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推进社会政策建设,改善民生和保护社会。同时落实减缓社会不平等程度、促进资源公平配置、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和建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长效机制等措施,为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80后”一度成为、社会舆论评价的焦点。解读“80后”现象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青少年的社会评价问题,可以让人们能够消除代际间的偏见,增进代际问的沟通与理解,从而建构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舆论环境。“80后”现象表明:人们对新生代的关注,是深层的社会忧患意识的表现;青少年的社会评价是代际评价的同义语,往往会伴随着偏见;不客观的社会评价往往不会引起新生代的认同;了解、理解新生代,是青少年社会评价客观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民族冲突是以民族认同为基础的群体对抗现象。在法律理论上,民族冲突的实质是民族认同与族内忠诚在挑战基于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在法律权利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受制于公民权利的平等保障水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间的冲突反映了权利平等保障制度存在缺陷。在法律事实上,完善保障公民平等权利的法律机制,避免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协调公民权利之间的矛盾,在认同和谐的基础上强化国家认同,是现代民族冲突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界对政治认同的研究主要采用利益分析法,但利益分析方法面临认同客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冲突、理性与情感层面的碰撞、多元利益博弈、"承认的政治"等的挑战。本文认为,价值是政治认同的核心变量,多元价值冲突是现代政治认同困境发生的根本原因。政治认同困境的消解呼唤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构,而政治认同归根结底是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此,从价值视角审视政治认同有利于对传统政治认同分析路径的反思,对于政治认同重构提供了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青年对农村干部这一职业群体社会认同程度在入职前后出现的由高到低转变,导致了其从选择进入农村干部群体到主动从乡镇村岗位中流出,在其中,自我认同、社会及组织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重构自我认同和追逐自尊的过程中,择业青年选择进入农村干部队伍。但由于现代性社会风险的压力,青年在基于追求安全感的自我认同建构中呈现出高度的危机意识和带有焦虑色彩的上进意识,并在职业的稳定性中表现出来。同时,在社会比较、体制内的政策冲突和组织隐性规则下,农村青年干部遭受了群体外部积极性构建失败和群体内部合法性的持续瓦解。在目前,构建农村干部群体的社会意义系统应成为维持农村青年干部稳定性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民工的认同危机及其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占江 《长白学刊》2007,(6):98-102
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和社会转型的急剧深入使得新生代民工的身份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出现危机,对个体、群体和社会造成挑战和威胁。通过重构公正的社会制度、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和重建和谐的社会文化,以期重塑新生代民工的社会认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黄宝玲 《前沿》2010,(9):12-16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以偶然事件为冲突起因,以与事件无关的弱势群体为冲突主体,以政府权力部门为冲突焦点,以借机发泄为冲突心理,以狂热与反常规为进程特点的群体泄愤事件。其最大危险是动摇政府执政的合法性,降低政府的执政能力,加剧了有序政治参与政治体制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极大削弱了政治认同感这一维护政治稳定最有利的力量。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维护政治稳定,必须通过推进科学发展、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强化社会价值认同感培养和切实加快民生建设步伐,以消除政治不稳定经济根源、政治根源、文化根源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4.
台湾所云"志工",就是大陆所说的"志愿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活跃于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用自己的爱心和劳动,为他人提供无偿的服务,也唤醒他人的爱心、公德心和责任心,从而使人与人之间更融洽,社会环境更和谐。  相似文献   

15.
刘锦涛 《公安研究》2013,(7):16-21,29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运行中的负面因素聚积到一定量之后裂变的结果,具有突发性特质。防控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维度是,在正确认知群体性事件的基础上,提高风险意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在构建社会利益均衡与诉求机制、积极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等方面多维发力,防止各种矛盾和冲突因子积聚而发生"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6.
袁浩 《今日海南》2011,(8):29-29
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得正确会为民造福,功惠社会;用得不正确,就会剑毁人亡,危害社会。所以,领导干部在使用手中权力的时候,一定要多思量,慎决定,多思而后行。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他们的市民化倾向尤为明显。工资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城市居民的偏见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因素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使他们很难融入到城市主流社会。建立公平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市民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偏见及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都将有利于他们实现向市民身份的过渡。  相似文献   

18.
游小华 《求索》2013,(3):194-196
社会转型下,社会结构和经济秩序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社会公众被推入"陌生人社会",利益矛盾频发,社会冲突由远至近。法律信仰作为法律文化价值观念或法律精神的集合,不仅体现着全民社会对公平、正义、理性和秩序的向往和需求,还有助于减少社会冲突和利于法治国度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使法律信仰更好地规制社会冲突,对法律信仰形成之影响因素进行评析就较具社会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买惠  高中建 《前沿》2011,(20):125-127
我国"80后"新生代是对已经成长为青年一代的有独立意识和个性的特定群体的称呼,他们的社会认同状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界对我国"80后"新生代社会认同的研究由感性追风转向了理性思考,研究方向和角度多元化,研究方式多样化。今后的研究需要对其内涵、维度、机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并从中观层面的质性研究以及行动目标角度对已有研究进行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民工的认同危机及其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和社会转型的急剧深入使得新生代民工的身份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出现危机,对于个体、群体和社会造成挑战和威胁.通过重构公正的社会制度、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和重建和谐的社会文化,以期重塑新生代民工的社会认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