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4月15日,是桃花源法律服务所送法下乡活动第1天,芦花潭乡墟场热闹非凡。一大早,闻讯而至的人们便从四面八方涌来,将法律咨谒台围了个水泄不通。一方急切地“寻医求诊”,一方热诚地“解疑答惑”,许乡村民攥着法律服务所免费发放的普法资料喜笑颜开。1位满脸皱纹的老大娘硬是扒开人群,挤到台前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这位……大哥,我一年四季难得上发街,今天专门来问你个事——我……我儿子前阵子修房差些河沙,这陈想从他幺叔那儿买些,听人家说这要犯王法……”一听“王法”,周围不少人哈哈笑了。“叫国法”,被问者纠正并解释说,…  相似文献   

2.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孙若军 《法学家》2001,(5):86-90
很多人主张,婚姻法应当被设计为一部“软”法,且越“粗”越好,从刚刚废止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要“照顾无过错一方”的司法解释,到至今仍保留在新《婚姻法》上的对有困难的一方要给予“经济帮助”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有的婚姻文化,影响着立法者不仅不愿法律对婚姻家庭领域的过多介入,甚至不愿借用法律的语言进行规范,寄期在抽象的法律规则下,将案件任由法官依据社会优势及个人的道...  相似文献   

3.
公平在行政自由裁量中的价值定位及其实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平在行政自由裁量中的价值定位及其实现傅国云一、公平的意义公平(justice)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①即法律的“公正”、“正当”、“合理”、“恰当”地适用,②公平又指“道德上的一种理想,认为法律试图支持对权利的保护和对过错的处罚。公平...  相似文献   

4.
云用昆明市张云间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23条规定:“夫妻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将子女送给他人收养,如收养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并无不利,又办了合法收养手续的,认定收养关系成立;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不得以收养未经其同意而主张收养关系无效。”而(收养法)第17条规定:“配偶一方死亡,另一方送养未成年子女的,死亡一方的父母有优先抚养的权利。”访问:以上两条规定是否矛盾?答: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在法律适用问题上,对同一个问题,前后两个法律都有规定的,接后法优于前法适用的原则处理…  相似文献   

5.
拜读贵刊98年第一期案例分析《此房屋租赁合同应否终止履行》一文,文中某些观点,笔者觉得值得商榷。文中作者对某人武部与李某等6人所签合同第七条之规定:“因特殊原因一方要求提前终止合同,必须提前一个月通知另一方”中的“特殊原因”简单地解释为法律规定的不可抗力或情势变更的法定事由,进而得出“应驳回其终止合同的请求”这一结论,笔者认为有失草率。法律规定的情势变更的法定事由有三种:①当事人双方经协商同意,并且不因此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②由于不可抗力致使经济合同的全部义务不能履行。③由于合同另一方在…  相似文献   

6.
创设法律关系的意图是法律行为重要的隐含构成要件,尤其是在没有对价制度的法域。它要求法律行为必须具有“法律意义”,目的在于界定法律介入社会生活的限度,排除对家庭、社交等行为的法律调整。这些“法外空间”多为国家必须奉行价值中立的领域空间的大与小、张与弛,都映照了国家对社会的容让度与国家的治理智慧。在司法实践中,“创设法律关系的意图”多为法律直接推定,即当事人从事法律调整的行为的,推定其有此意图;反之亦反。但更妥当的方法是在个案中结合行为的情景、当事人的利益状态、诚实信用原则、信赖程度等因素综合判断。对法律不调整的行为类型,当事人不能通过约定违约金的方式使其受法律调整。在“创设法律关系的意图”行为中,双方当事人均不享有履行请求权,一方履行的,不能以不当得利为由请求返还。情谊行为的施惠人造成受惠人损害的,宜通过侵权法寻求责任减轻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前 言   我国现行婚姻家庭法规定,离婚案件经起诉后应先行调解,调解无效方转入审判。这种离婚起诉程序被称作“强制离婚调解制度” (简称强制调解制度 )。   调解制度是一种便捷有效地解决纷争、利于当事人达成双方认可的协议的制度,但我国调解制度的法律效果却颇值怀疑,“调审结合”的模式近年来也倍受批判,相应地,婚姻家庭法领域也应重新审视强制调解制度的法律效果和存在的合理性。   本文目的即在于通过对强制调解制度进行实证和比较法的分析而提出一点建议,希望能引起学界和立法者对此问题的重视,从而深入探讨此制度存在…  相似文献   

8.
论行政执法中法律与政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在行政法上,法律与政策的关系是怎样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法”不同于“法律”。“法”是先于或独立于“法律”之外而存在的社会权利义务关系,是客观的社会存在、社会法则或习惯规则,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法律”则“是事物的法的本质的普遍和真正的表达者”,...  相似文献   

9.
《法律适用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法律适用法体系的确立。考虑到我国法律体系整体的合理性、完整性、立法习惯和简化法律修改的难度,我国选择了一个较为狭窄的法律适用法体系框架,即法律适用法体系中只包含冲突规范。在这个体系中,因其民事法律适用规范和商事法律适用规范分立,“新规则系统”和“旧规则系统”同时发生效力,形成十分复杂的内部结构,不可避免地产生协调和冲突问题。如何协调法律适用法体系的内部结构,化解冲突,是摆在我国司法部门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10.
“法无禁止即自由”是在古希腊的政治准则中最早得以表达的理念。古希腊人把“法律之下的自由”视为城邦的基本要素。并从道德的角度加以奉扬。所谓“法律之下的自由”就蕴含着“法不禁止即自由”的要义。①“法无禁止即自由”作为一种法理念,其中重要的表现是私法自治。“私法自治给个人提供一种受法律保护的自由,使个人获得自主决定的可能性。”②私法自治是私法主体依照自己的意思,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对于生活资源得失变更,做出自由的安排。③私法自治是指平等主体根据自己的自由意思,通过相互平等的协商,决定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④“法无禁止即自由”仅适用于私权范围,而不能适用于公权范围,“法无授权即禁止”是公权范围的重要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11.
《生态法学的基本结构》一文,提出了生态法、生态法学的概念,但该文在正确地将生态伦理的生态利益观和生态权利义务观作为“生态法学”的立论基础的同时,又错误地把生态法学立论的基本概念简单地推广到了“生态法学”的实证领域,并错误地将“生态法”的法律关系主体从人类扩大至一切生命体。因此,本文主张“生态法学”应当回归于传统法和环境法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相似文献   

12.
船舶碰撞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侵权行为地法原则 侵权行为地法原则是船舶碰撞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自13世纪由宗教法学者(Canonist)和法则区别说学者们创立以来,几乎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长期以来,传统的侵权行为法律适用规范均采用侵权行为地法原则。法国学者巴迪福认为,“所说侵权行为地法,乃国际私法上最早确立的原则之一”。船舶碰撞作为海上侵权行为的典型代表,理所当然地也应以侵权行为地法作为其基本准据法。事实上,这一原则也确实为广大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中确立。 船舶碰撞案件中,将侵权行为地法作为其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是有着深刻长远…  相似文献   

13.
2011年的夏天,高速行驶的中国法治列车,不可回避地遇到了一个关键词——“公众参与度”。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便有一段对法治的经典定义:第一,要制定有良好的法律,第二是法律得到公众普遍遵守。前者易于理解,关键在于立法技术。30余年的改革开放后,当代中国已由一个“贫法”国家,变成了一个部门法律齐备、法律体系健全的“富法”国度,在法治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可谓举世瞩目。后者则比较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与民众参与度休戚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选择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间形成两个高峰,一是古代日本大规模地输入唐代中国的法律文化,开创出著名的“律令时代”;一是晚清中国急速地输入近代日本的法律文化,开启我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唐代中国法律文化到日本,晚清日本化的西方法律文化到中国,这种交流不仅深入历史而且影响未来。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交流双方尤其是输入方的对象国及其输入途径的选择,主要受信息、国情、政制、目标和国际环境、法律传统以及人力物力的限制。晚清中国“变法修律”的参照模式经历了从美英到法德最后选定日本的必然过程。唐及清末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选择具有双向性和典型性,这既是比较法律文化分析的范例,又是思考当下中外法律文化交流的资源。  相似文献   

15.
袁发强 《法律科学》2013,31(1):39-45
“正义”与“公平”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判断实在法适当性的二元价值坐标.涉外侵权法律适用立法也应当以“正义”和“公平”作为确定法律选择方法或规则的价值追求.“行为地法”只能反应“正义”的诉求,不一定能满足“公平”的需要.“公平”的满足还应当考虑与受害人的居所和损害修复地有密切联系的法律.“正义”标准要求判断行为是非主要适用“行为地法”,而“公平”标准要求对侵权行为的处理还应当结合“受害人居所地法”、“法院地法”等其它标准.由此,涉外侵权法律适用被分割为两个方面:行为正当性和救济的公平性,二者应当兼顾.单一采用“行为地法”背离了二元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一、一个学院式的问题 公共秩序,一般是被理解为一个法律制度不可动摇的核心。相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法律没有采用明确的规定,《奥地利国际私法》第6条在述及公共秩序时,将其解释性地表述为“奥地利法律的基本原则”;德国在《民法典施行法》第6条、《民事诉讼法》第328条第1款第4项以及《自愿管辖事务法》第16条a第4项亦提及“德国法律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碧纯”水法律问题探讨●陈大纲一、实体问题的法律障碍与对策“碧纯”水案件中主要的实体问题为当事人之一的中添公司的法律地位。中添公司作为中外合资延中饮用水有限公司的港方合资者,其法律地位就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因此毫无疑问,中添公司享有股东权,但是我国...  相似文献   

18.
赵昕 《中国司法》2001,(12):54-55
在广阔的基层法律服务领域,“148”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下称“法援”作为中国90年代后半期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有着各自的职能和特色,同时也有许多交叉点和共同点,使其在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治市、依法治区,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保驾护航,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现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北京市丰台区司法局从“148”法律服务和法援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就两者的有机结合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一、“148”法律服务和法援有机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一“148”法律服务和法援的共同…  相似文献   

19.
李华程 《研究生法学》2009,24(3):125-130
哈特认为,以“外在观点”为基点的法律理论,不能成功地呈现法体系的明显特征,因而难以在复杂的法律生活中得以适用。作为反思性批判态度的内在观点,通过“将惩罚从法律概念的组成要素中驱逐出去”,有效地解释了受约束的状态,并很好地支持了这一事实,即法律的主要功能在于作为社会生活的主要标准,“控制、引导和计划我们的生活”,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品格。从外在观点到内在观点,这种转向有很大的方法论上的意义,也对当下中国的法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理学界对法律渊源的研究具有三个发展脉络。第一脉络为“立法渊源说”(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脉络法律渊源学说呈现“本质渊源说”“表现形式说”“效力渊源说”和“混合渊源说”的发展逻辑。第二脉络为“司法渊源说”(始于20世纪90年代)。法律渊源学说从“法官法源说”精细化为“权威理由说”。第三脉络为“综合渊源说”(始于21世纪)。学界从立法和司法双重角度分析法律渊源价值和具体规范的法律渊源属性。回顾新中国法律渊源研究历程,可以发现,法律渊源研究始终围绕“法律渊源与法的表现形式”“法律渊源与法律方法”“法律渊源与法”核心争论点。法律渊源研究受国家法治建设发展影响、得益于国外法源理论且与学者研究视域有关,研究视角从法律渊源地位转为法律渊源适用,法律渊源内部理论逻辑与实践品性也逐渐完善。展望未来,法律渊源研究范式应超越制定法本位,研究场域囊括法治实践,研究目标致力于法律渊源体系,以构建实践性法律渊源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