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女博士:因智慧而美丽--破译"第三性别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女博士群体不断的扩大,并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但不少人对女博士存在偏见,甚至把女博士看作“第三性别”,这不仅成为女博士们心中的隐痛,也对新一代知识女性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大众社会"理论虽然被各种"后"社会理论所取代,但其在现代性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深刻洞见,对于认识现代性的危机和困境依然有着独特的价值.在西方现代性批判谱系中,"大众社会"理论曾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却被中国学界在研究"他者"话语的现代性问题时所忽略.  相似文献   

3.
在沈从文的20年代的都市小说中,"他者"成为建构风景的"装置";同时,"他者"也成为解读风景的"装置"。透过这种"颠倒"的风景"装置",我们不仅发现了风景话语中紧张对峙的权力关系,同时深切地感知到作家面对都市现代文明的恐惧、欲望与无法融入的焦灼,甚至是不被认同的敌视和愤恨。而这在沈从文的文化转向发生机制中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袁三标  陈国栋 《思想战线》2013,39(1):118-122
话语主体依靠话语权力生产背后潜藏的意识形态逻辑实现对话语客体的宰制,这种宰制主要体现在"说什么"与"怎么说"两个环节中,"说什么"是话语主体议程设置的内容择取问题,而"怎么说"则是框架建构中的意识形态思维逻辑问题。在国际政治领域,西方少数发达国家正是牢牢地把握住了议程设置和框架建构这两个环节,才成功地实现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霸权。面对硝烟弥漫的话语权力交锋,当代中国理应厘清西方话语权力的生产机制及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逻辑,生成中国话语权力,打破西方话语霸权,以维护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警察是一个历史范畴。从政治国家的角度看,警察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站在市民社会的视角,警察又是一种职业,其工作目标是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警察的内涵与外延十分丰富。它集文明道德的塑造者,法治规则的信守者,正当秩序的维护者,权力运行的护航者和社会正义的完善者等多重社会角色于一身。在我国,"警察"一度是"公安"的同义语,而新时期的"公安"内涵多指公共安全以及社会治安,是公民对良序社会的一种理想期待。现代警察仍是公共安全的重要支撑,但显然"公安"再不能指望由警察一种力量包揽。警察通过警务的运行来支撑与保障"公安",警务既反映警察的历史又回应现实社会的需要。警务特征因时代与制度的不同而体现差异。融入社会、公开评估应该是新时代警务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在金钱和权力两只"看不见的手"的控制之下日趋疏远、冷漠、紧张.褪去单一、冰冷的算计理性,换一种热情、丰富的伦理精神去对待同样作为主体的"他者",营造一个"理想的话语环境",通过商谈、沟通,求得主体问的和谐、共生,是哈贝马斯商谈伦理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7.
象征形式是产生于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一种文化现象,当其服务于建立和维护一定的权力机制和统治关系时就成为意识形态。“构建和谐社会”在当下中国语境中正履行着意识形态的话语功能,成为意识形态整合的重要“象征形式”,对于树立共同理想、增强凝聚力、巩固和维护政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他者意识":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者意识"意味着把"他者"带入了"我"的道德视野之内,呈现的是"我"对"他者"的认同,这种认同表现为"团结互助",这是一种新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者意识"是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反思女博士婚恋难刻板印象的形成,大众话语及现有研究对女博士婚恋问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读。常见的梯度婚配理论与性别角色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性别机制塑造的父权制文化意识形态和性别社会分工制度带来的性别不平等致使高学历女性婚恋困于囹圄。然而,前述两种解释方案由于忽略性别文化变迁与相关非文化因素而常常面临陷入性别二元困境的危险。厘清女博士婚恋问题以及避免由婚恋难刻板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更新社会性别研究视角。通过分析人口结构和242位在校女博士婚恋价值观调查数据发现,当前我国各年龄组的女性基本处于短缺状态,随之而来的结构性婚姻挤压主要集中于男性群体,而女博士群体面临的个别婚恋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文化性婚姻挤压。与此同时,女博士所面临的家庭与事业的多重角色冲突是家庭关系变迁和社会分工结构变革的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10.
肖琴 《湖湘论坛》2010,23(5):24-28,4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大众"具有多重内涵。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中寻找它的意义之源。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与斗争视域中,"大众"意味着无产阶级;在哲学的存在论视域中,"大众"意味着生活世界;在交往实践观视域中,"大众"则意味着一种新的主体性取向。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琐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拉康的象征秩序中,男性是超验的能指,女性扮演的角色是男性主体的"他者"、客体,是从属于男性主体的边缘人物,而边缘的内涵就是被统治、被压抑和被排斥.在《琐事》中,格拉斯贝尔却解构了这种格局,她将女性从男性主体中剥离重建,从被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异化"的状态中解救出来,让女性从一个被动客体转变成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从而颠覆了女性的绝对服从地位,也颠覆了男性的权威.本文拟从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尝试分析《琐事》中的两性关系和同性关系,揭示格拉斯贝尔对男性神话的消解.  相似文献   

12.
“三台合一”是公安机关在新时期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安工作发展需要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也是一项重大警务创新。文章在对公安机关开展“三台合一”建设的总体情况和已取得的主要成效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形势下公安机关所存在的困难,提出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更好地推进“三台合一”发展,提高公安机关在动态环境下打防控一体化工作的水平,更好地实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  相似文献   

13.
布依族"莫家"于五代时楚王马殷、马希范当政之前仍然统治着黔中地区并依附于楚,当时他们是与第二、第三土语的人生活在一起的布依族贵族."宋英宗治平年间"因政治变动,"莫氏家族"才从黔中地区迁移到黔桂边界的黔南荔波县和独山县,其语言环境开始变化,即完全脱离第二、第三土语而长期生活在第一土语之中,并长期受第一土语的语言环境影响,形成了现今"莫家话"."莫家话"变迁有其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历史原因,她应该是中国布依语的一个方言,这正是其科学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官僚主义是寄生在我们党和政府肌体上的毒瘤,它既是封建主义的遗留物,也是体制不健全的产物,更是领导干部不正确思想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官僚主义的存在,成为我们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障碍,而"三个代表"思想又是我们与官僚主义作斗争的有利武器.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与官僚主义作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15.
喻遂生 《思想战线》2003,29(6):130-132
“亡其”是古汉语中的一个选择连词,但并不是所有的“亡其”都用作连词。连词“亡其”和副词“亡” 有明显的渊源关系,这对研究从甲骨文金文到秦汉典籍“亡”、“无”动词、副词用法的消长交替和流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遏制我国特殊利益集团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制度冲突、制度缺失和制度执行失范等现象普遍存在,为特殊利益集团的衍生提供了可乘之机。特殊利益集团掠夺和侵害社会公共利益,引发社会利益结构的失衡,激化社会矛盾,而社会矛盾的本质和根源是制度矛盾。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制度创新建设来有效遏制特殊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17.
王冬梅 《中国发展》2007,7(1):67-70
经典涵义的按劳分配以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经济上的直接实现——必要“扣除”为前提,它不过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经济上的间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必要“扣除”由分配的前提转变为分配本身,即按公有生产要素分配。现阶段,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背面”的按劳分配,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只能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直接和间接的实现,并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领域尽显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8.
刘益民 《桂海论丛》2003,19(1):40-42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第二代领导集体政治嘱托的最好交代;是"怎样建设党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个课题的最好结题报告;是近年来"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的最好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更好地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等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对我们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80后”群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8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群体特征。“抗震救灾”等公共事件凸显“80后”大学生“值得信赖,敢担重任”。科学发展观对“80后”大学生教育有重要引领作用。“80后”大学生教育的路径选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成才为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