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宏伟 《青年探索》2005,12(2):61-64
亚文化是一种对抗社会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青少年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亚文化的极大倾向性。亚文化通过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熏染,诱导了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和越轨行为的发生。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的表现特征和深层次原因及影响将有助于科学有效地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是指与主文化相对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的现象。也就是说,亚文化是属于某一个区域或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价值与观念。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监狱亚文化是与监狱主流文化相伴而生的文化,是一种存在于罪犯之间的隐性文化现象,是以低层次性为主体的庸俗文化。监狱亚文化是服刑罪犯适应监狱生活环境的生存文化,是罪犯创造的自我的"合理"文化。监狱亚文化是监狱与社会以罪犯为媒介信息交流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于扫黑除恶的政策解读、路径手段等研究颇多,但对黑恶势力犯罪亚文化形成这一根源性问题却鲜有问津。对黑恶势力犯罪亚文化的分析具有犯罪治理意义和刑事政策意义。厘清主流文化与犯罪亚文化之间的关系,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将历史与现实文化基因相结合,有助于形成具有问题意识的本土化的犯罪亚文化理论。我国黑恶势力犯罪亚文化是主流文化异化的结果,具有传统和现代文化基因,应从完善黑恶势力认定体系、挖掘正向传统文化基因、净化网络传媒环境、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四个方面予以治理。  相似文献   

5.
林凤章 《传承》2007,(7):80-82
文化环境的恶劣是大学生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对文化中可能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显示,暴力亚文化、色情亚文化、享乐亚文化、腐败亚文化等不良亚文化都对大学生行为造成重大影响。因此,从文化角度探讨大学生犯罪的防范对策,对预防大学生犯罪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亚文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它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创新性、历史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统摄和支配其他价值观,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青年群体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特殊的亚文化形态;现代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文化传承链条的断裂是青年群体亚文化存在的客观原因;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亚文化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对立,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宽容、善待并正确引领青年群体亚文化回归主流,是正确处理两种文化关系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青年亚文化:文化关系网中的一条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媒介强势传播的文化语境中,青年亚文化的存在价值需要重新反思。青年亚文化的多样性而非一体性的存在充分表征了社会主导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宽容,这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具有典型后现代特征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以"恶作剧者"的身份进入社会总体文化,其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将对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的裂隙进行有效的修补。青年亚文化的实践活动还不断地创生文化符号资源并向社会总体文化的其他类型输送这些资源,在共享中丰富现有的文化样态及存在方式,与此同时,青年亚文化还似鲶鱼,以其自身的创造性存在和文化活力不断地刺激和推动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创新与前行。  相似文献   

8.
赵建伟  康就升 《前沿》2011,(4):126-128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作为亚文化的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进行着意义深远的文化变迁,合江民族村同样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相应的文化变迁。文章以合江民族村少数民族习俗文化变迁为切入点,分析了聚居、工业文化和主文化对少数民族习俗文化变迁的影响,并对少数民族习俗文化变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刑讯逼供亚文化的基本内容有认为“刑讯逼供有益”、“刑讯逼供合理”因而采取使嫌疑人身体承受痛苦的行为模式。刑讯逼供具有对外的隐蔽性与对内的公开性、自发性和传染性等特征。刑讯逼供亚文化理论有其产生的法文化基础、现实基础、价值基础和制度基础。用主流文化抑制亚文化是消除刑讯逼供亚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后亚文化语境下,亚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风格、抵抗、收编等对应关系与模式都发生了变化,网络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图谱,文化互动、融合的过程中充满张力。"90后"甚至"00后"亚文化群体对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并不是完全排斥与抗拒的,只是需要以他们的方式表达才能产生共鸣,因此当《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传统纪录片节目遭遇二次元文化B站,传统文化基因与互联网文化基因发生碰撞,传统文化在二次元的解构与建构中,产生了奇妙的文化融合,主流文化经历了一场文化裂变,在网络化的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内涵。在社群化传播的效应下,亚文化形态进入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进入网络的一次文化逆袭。这对文化内容输出者重新思考平台及传播将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解读"奔奔族"和奔奔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奔奔族"的典型形象,运用社会亚文化理论解读奔奔亚文化.认为奔奔亚文化体现了部分青年人对于社会结构的认知,是一种具有复合型文化属性的文化结构,代表了一种现代大城市人的社会性格取向.在转型社会和现代性的背景下,这一亚文化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2.
亚文化视角下警察越轨现象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警察越轨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警察越轨的原因很多,其中职业性的暴力亚文化影响、职业圈内的过度文化认同、普遍存在的规制越界等文化因素,起着较强的渗透、教化和刺激的负性功能.以警察亚文化视角观照警察越轨现象,有助于从文化层面抑制并矫正警察越轨现象的滋长.  相似文献   

13.
监所亚文化是指在监所中以特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通行于在押人员群体内部的文化体系,它与监所主流文化一起构成了在押人员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双重价值体系,具有群体规范性、低层次性、传承性、吸引力、同化力和腐蚀力等特点,对在押人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对监所亚文化的研究,可以了解监所亚文化的本质,探寻存在于犯罪现象特别是犯罪的交叉传染性和反复性等问题背后的文化因素,为从公安监管工作入手实施犯罪防控之策提供依据,具体可从强化监所主文化、监所环境、监管民警的作用等方面的影响来抑制监所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军营亚文化,指军营里比较流行的仅次于军营主流文化的文化形态。军营亚文化由于形式新颖、内容活泼、趣味性强、时代感强、适合年轻官兵的性格特点而受到很多官兵的青睐,但由于有些内容庸俗、格调低下,对官兵思想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何抵制军营亚文化的消极影响,是我们当前开展军营文化活动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健康的社会文化发展必然包含主导文化和亚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从而使主流价值取向得到丰富和完善。互联网新媒体为青年圈层的文化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潜能,拓展了文化个体及群体生产、传播、消费和参与的路径。在价值层面,互联网青年圈层亚文化不仅可以创造性地成为主导文化的补充,防范大众对于文化认知的固化;也有助于将多元文化优势要素吸纳到主导文化的生产、传播过程中,增添主导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恶搞与青年亚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稿:恶搞是通过戏仿、拼贴、夸张等手法对经典、权威等人与事物进行解构、重组、颠覆,以达到搞笑、滑稽等目的的文化现象.恶搞是一种具有抵抗性的青年亚文化,为社会矛盾提出象征性的解决方式.恶搞有可能沦为负文化,在商业大潮中被收编,失去亚文化的抵抗功能.  相似文献   

17.
论城市农转非新移民社区的文化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兴 《理论月刊》2008,(5):57-59
城市农转非新移民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新移民,其社区具有明显的乡村文化特征。不仅如此,在一些城市农转非新移民社区里,还存在着低俗的、有害的群体亚文化。只有对城市农转非新移民社区进行系统的文化重构,才能更快地促进城市农转非新移民的亚文化跨越,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城市农转非新移民的素质,从而使城市农转非新移民社区能够最终实现从乡村文化、落后的文化状态向城市主流文化、先进文化的转变,从而促进社区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军旅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旅文化虽然只是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类型,却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历史贡献、现实作为、未来需要等方面探讨军旅文化的价值,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新动向--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校园亚文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形式,描绘出当代大学生校园亚文化的全景式图景,剖析了其行为表象背后的价值理念,凸现出后现代语境下校园亚文化的独特之处,呈现出当代校园亚文化与传统文化以及主流文化的断裂之处并指出其存在的合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20.
曾昕 《中国青年研究》2023,(5):111-118+102
近年来,“古风音乐”在音乐榜单与短视频平台上占据热门位置;古典、唯美的精神气质与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在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下,原本基于趣缘聚集、“圈地自萌”的小众亚文化频频“出圈”,与主流文化、商业文化交融,显示出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本文将古风音乐置于青年亚文化语境中,解析其出圈过程中与主流文化、商业文化的交织互动关系,并加入了专业性这一维度进行考量。研究发现:古风音乐发源于青少年爱好者唯美、避世、治愈性的审美想象;在得到主流和商业文化助推的同时,主流文化和商业文化也对这种亚文化的野蛮生长力形成了挤压。“专业化”既是主流化的必经之路,又构成其发展制约—专业化过程中的亚文化资本积累与文化折损,亚文化创作的自目的性与工具性之间的撕扯,成为古风音乐发展进退两难的矛盾;而主次文化的天然分野也使其破壁追求影响力的同时,遭遇内部抵抗与异化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