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械性窒息死的推断是法医学鉴定的难点之一。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luorogenic quantitative RT-PCR,RT-qPCR)技术检测RNA表达水平变化规律,并据之推测机械性窒息死亡的原因,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mRNA和microRNA(miRNA或miR)在机械性窒息死推断的研究文献进行复习综述,并重点探讨miRNA在该类死因推断中的应用,以期为机械性窒息死推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性窒息法医学鉴定1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窒息(sexualasphyxia)是指独自一人在偏僻隐蔽的地方,采用绳索、长袜、围巾、领带、皮带、头巾等缢颈,或用橡皮囊,塑料口袋、面罩灯罩住口鼻,造成窒息状态,以达到性满足。因为在窒息过程中,缺氧、碱中毒会产生精神兴奋和性快感,同时会阴部充血有助于阴茎勃起,在低氧状态下可增强手淫的快感。在人类学研究中,很早就有关于性窒息现象的研究。在国外,Hiyschfelt1948年最早进行了描述。目前,在西方各国,性窒息案例已成为新闻界和医学界广为报道和研究的课题,在国内,法医学家李德祥1980年首次对性窒息死亡进行了报告…  相似文献   

3.
机械性窒息是公安法医日常检案中最常见的死因之一。如何快速准确的判断死者是否为机械性窒息死亡、以及作案手段是判断案件性质、指引案件侦破方向的重要因素。在法医鉴定过程中,诊断机械性窒息需要结合尸体体表征象、尸体内部征象、组织病理学检验等多方面综合判断。PMCT在骨折的检测、异物的检测和气体的检测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作为常规检验手段。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使用PMCT研究机械性窒息案例中舌骨骨折、甲状软骨骨折、椎间盘真空现象等多个征象的成果,讨论了PMCT诊断机械性窒息的应用价值与潜力,并对国内PMCT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体表损伤轻微或无损伤的机械性窒息死亡是法医学鉴定的难点之一。由于缺少病理形态学特异性变化特征,较难与部分存在缺氧过程的其他致死原因相鉴别。近年来,将具有相关性、特异性分子生物学指标用于推断机械性窒息死亡,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上述专题中法医学最新研究文献进行复习综述,以期为机械性窒息死亡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血清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分变化可直接反映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在对缺氧性疾病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血清差异性表达分子可作为疾病的诊断标志物。由于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机械性窒息死亡的精准死因鉴定至今仍是法医病理学鉴定的难点。本文回顾了缺氧相关疾病中的血清差异性表达分子的研究,并讨论了这些分子用于机械性窒息死亡鉴定的可能性,以期为机械性窒息精准死因鉴定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 机械性窒息死亡在法医学尸体检验中,是一类常见的暴力性死亡。其死亡原因和死亡方式有时难以确定,如现场遭到严重破坏或有伪装存在,尸体已腐败,特别是水中尸体等。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把解剖背部和四肢部作为各种机械性窒息死亡尸体必解部位,即每尸必解,每解必全。并对大连市15年间发生并确认为机械性窒息死亡不同年龄、性别的尸体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肺是机体最大的呼吸器官,缺氧时肺组织细胞快速发生损伤性变化,同时激活自救通路,进而引发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变化。机械性窒息死亡是由机械性暴力引起的急性呼吸障碍导致的死亡。由于缺乏特异性的尸体内部征象,机械性窒息死亡的精准死因鉴定一直是法医病理鉴定的难点。本文回顾了缺氧条件下肺组织的生物大分子变化,探讨了将这些变化用于机械性窒息死亡精准死因鉴定的可能性,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刘延海 《法医学杂志》1990,6(3):45-45,43
关于性窒息的学说和实例,在国内由李德祥教授首例报道后,各地法医工作者陆续报道了各种类型性窒息有关案例,现将我们遇到的罕见性缢死一例报道如下:某男,十九岁,八七年入伍新战士,一  相似文献   

9.
机械性窒息死亡案例中的舌骨骨折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况用手扼压颈部 ,用带子勒颈或直接用钝器压迫颈部均可致机械性窒息性死亡。除了 1 993年Gonzales发表过此类论文及研究过此类与法律有关的死亡方式外 ,在法医病理学或人类学中很少有涉及此类的论著。尽管诸多尸体现象可以确证机械性窒息死亡的诊断 ,但舌骨骨折在法医学实践中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舌骨骨折在机械性窒息案例中的情况舌骨呈U形 ,位于颈前喉上方 ,在颈部肌群和舌之间起重要连接作用。舌骨前端向后突出连结茎突 ,随着年龄的增长 ,茎突骨化。舌骨被分成几部分。后面的部分形成舌骨大角 ,与舌骨体相连续 ,舌骨…  相似文献   

10.
体位性窒息对脑血管损伤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体位性窒息对脑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 家兔20只,致其中10只体位性窒息,另10只断颈处死进行对照。用兔抗人白蛋白抗体和兔抗人(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抗体进行LSAB免疫组化法显色。结果抗人白蛋白抗体及抗人vWW、检测均显示出阳性;对照组显示不明显。秩和检验显示,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体位性窒息时,呼吸障碍所引起的缺氧,可损害脑血管的正常结构。  相似文献   

11.
杨玉璞 《证据科学》2000,7(3):139-140
一、概况 用手扼压颈部,用带子勒颈或直接用钝器压迫颈部均可致机械性窒息性死亡.除了1993年Gonzales发表过此类论文及研究过此类与法律有关的死亡方式外,在法医病理学或人类学中很少有涉及此类的论著.尽管诸多尸体现象可以确证机械性窒息死亡的诊断,但舌骨骨折在法医学实践中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整理1981-1995年间的案件1689例,其中由于吸入性窒息死亡的42例,经统计分析观察表明,吸入性窒息与年龄、原因、堵塞部位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亦易被其它现象所忽略.提示某些急死存在吸入性窒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性窒息,一个鲜为人知的法医学名词。 在我国,著名法医专家李德祥教授于1980年对性窒息案件作了首例报道并予以论述。此后,本市新闻媒介也相继对近年发生的该类案件进行报道,引起社会各方关注。 有迹象表明,这类案件在中国  相似文献   

14.
一例缢颈与空气缺氧并存的性窒息报告黄世军,潘炳权,蒋尤夫,张跃成浙江省人民检察院(310006)浙江省浦江县人民检察院(322200)浙江省浦江县公安局(322200)性窒息缢死案例资料屡见报道,但缢颈与空气缺氧两种方式并存致性窒息的案例国内尚未见报...  相似文献   

15.
机械性窒息是暴力性死亡案件中经常采用的致死方式,将卫生纸自塞入口咽腔阻塞呼吸道最终导致机械性窒息死亡的案例罕见,现报道1例。  相似文献   

16.
机械性窒息后,多迅速死亡,或迅速好转,不遗留任何后遗症,迟发性窒息死亡少见。现报道1例皮带勒颈后持续昏迷,后合并肺部感染于14天后死亡  相似文献   

17.
机械性窒息后,多迅速死亡,或迅速好转,不遗留任何后遗症,迟发性窒息死亡少见。现报道1例皮带勒颈后持续昏迷,后合并肺部感染于14天后死亡的案例。  相似文献   

18.
淤点性出血(petechialhaemorrhage),法医学上通常被用来描述机械性窒息死亡尸体的颜面部皮肤和粘膜,以及器官浆膜所出现的点状出血,但在非机械性窒息死亡尸体的眼结膜和内部器官亦可检见[1~3]。本文作者观察了263例不同死因尸体颜面部皮肤和内部器官浆膜的淤点性出血,旨在探讨  相似文献   

19.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特殊的细胞器,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机体所摄入的氧气绝大部分都在线粒体中被消耗。机械性窒息的精准诊断是法医病理学实践中的难点之一,法医病理学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可靠、敏感的标志物用于机械性窒息的确诊。线粒体对于缺氧环境极为敏感,其损伤标志物或可作为诊断机械性窒息的依据。本文旨在综述缺氧环境下线粒体损伤的研究进展,并探索将线粒体损伤标志物用于法医病理学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正> 血液呈暗红色流动状是机械性窒息死亡的内部主要征象之一。但有些机械性窒息死亡者,心血有凝血块。对此,笔者进行了探讨。资料来源及分析收集1975年至1989年6月间经全面剖验证实为机械性窒息死亡的尸体211例。其中男性96例,女性105例;年龄最大90岁,最小15月,211例尸体,其心腔内有大小不等的暗红色凝血块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