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轮胎痕迹和车体痕迹鉴定,可以鉴别现场真伪,全面、合法地收集现场的相关证据,为侦破案件提供重要线索,甚至直接认定肇事人。要提高物证鉴定技术的运用效率,需要勘查人员具有证据意识,需要痕迹勘验方面的专门人才及不断更新勘验硬件设备。  相似文献   

2.
现场痕迹物证的保真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现场痕迹物证的保护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痕迹物证未能得到正确的保管。二、尽管痕迹物证得到了很好的保管 ,但是拿不出充分的依据证明。由此可能在法庭审理时受到对方质疑 ,甚而使有效的物证不予采纳。因此 ,应在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中加强规范和要求 :一、规范现场痕迹物证提取记录的方法和内容。二、建立系统的现场痕迹物证管理登记制度。三、建立现场痕迹物证保管室  相似文献   

3.
公安机关道路交通管理部门认定肇事车辆,除了侦查访问和路面监控的证据之外,最直接有力的就是刑事技术的检验、鉴定结论。文章结合实例,通过对"整体分离"、"物质转移"和"软性接触"痕迹物证的分析,从而准确认定肇事车辆。特别是"软性接触"痕迹物证方法的应用,拓宽了物证检验技术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的检验范围,为公平公正地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犯罪现场中及时、规范、科学地提取微量物证,是案件最终侦破的切入点,能改变以往因犯罪现场没有提取到有价值的指纹、足迹等痕迹物证而致使侦查工作陷入僵局、侦查活动难以推进的局面。现场勘查工作需加强微量物证意识,强化证据意识,确立犯罪现场保护新理念。同时,利用相关微量物证检验鉴定结论时,应该对仪器检验鉴定结论进行科学分析、综合评判,避免盲信。  相似文献   

5.
刮擦痕迹几乎可见于所有的交通事故现场,按照物证技术学原理,对刮擦痕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充分挖掘和解读痕迹的形成机理,不仅能够科学确定车辆的接触部位,分析交通事故发生状态,再现事故经过,还能认定肇事嫌疑车辆,为事故责任的认定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肇事逃逸案件提供破案线索和定案依据。车辆类型结构、车身材质、车辆装载和运行方式、车辆机械故障、车辆的修复等是车辆因素中影响痕迹形成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6.
痕迹物证拍照是现场照相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利用照相的方法对发案现场的痕迹物证进行真实记录,为侦察提供线索,为起诉、审判提供法律依据,从而有力地打击刑事犯罪分子。就一般情况而言,对现场提取的手印、足迹等常见痕迹都是用黑白全色片或盲色片拍照,经暗房冲洗后得到正片使用。一般痕迹物证照片要求反差高,痕迹与载体对比度明显,细节特征反映细腻,便于比对观察和鉴定。质量好的照片,对鉴定有极大益处,质量不好的照片很可能使侦察工作走进死谷。在我们的实际拍照过程中.痕迹物证拍照质量的高低,要等负片冲洗或者正片印出才能确…  相似文献   

7.
物证鉴定技术在刑事侦察工作中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在实际办理案件的过程中,由于诸种主观、客观方面的因素常常造成痕迹物证利用率低,不能充分发挥物证鉴定技术的作用,给侦察办案工作带来一定影响。我们在侦察及物证鉴定工作实践中,提出“全方位利用物证鉴定技术”的观点,就是要求物证鉴定技术工作与侦察破案密切配合,充分发挥自身条件的优势,并且广泛利用社会上各学科、各门类的技术和力量,对现场的各类痕迹物证进行检验鉴定,多方面分析利用,充分发挥物证鉴定技术在侦察办案中的作用,其要点有三: 1.物证鉴定技术工作要贯…  相似文献   

8.
高速运动着的车辆与车辆之间发生碰撞常常形成疑难事故现场 ,现场分析时利用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根据现场痕迹、物证以及现场状态定性分析事故各方在事故中的演变过程 ,以确定车辆肇事时的接触方向和接触点 ,为分析事故成因 ,认定事故责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一般情况下,道路交通事故逃逸案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主要有:车轮痕迹、微量物证、手印、脚印、整体分离痕、擦划痕、擦拭痕、物品印压痕、DNA检材等,与之相对应的有关刑事侦查技术应用有如下若干方面。1.车轮痕迹技术的应用勘查逃逸案现场,首先应对地面嫌疑车胎痕迹进行发现和提取,通过对嫌疑车胎的检验分析可及时为逃逸案侦查提供重要线索和证据。因为逃逸车行经地面,其轮胎痕迹是逃逸案中最为常见、最容易遗留并被发现的痕迹物证之一,而且,其轮胎痕迹与形成此痕迹的轮胎和配用车辆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在具体勘验时,应…  相似文献   

10.
刑侦技术人员在勘查中要强化现场意识,多角度、关联性地挖掘现场痕迹物证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并将信息综合运用于现场分析与推定。本文通过对一例误报为他杀案现场中中心现场、关联现场的痕迹物证之间各个疑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推定案件性质,经尸体检验及调查访问,与现场勘查的分析推定一一印证的案例,阐明了现场勘查中全面细致的痕迹检验和分析对于推断案件性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在刑事现场勘查工作中,警犬技术人员在指挥警犬采用搜索物证技术勘查过程中,往往需要结合现场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各种不特定因素,科学统筹,严密计划,规范使用,才能充分发挥警犬搜索物证的高效性和准确性。警犬技术人员制订和实施警犬使用方案,依照现场遗留物证和外围现场可能存在物证的种类,可大致将使用方案归为搜索血迹物证、搜索人体气味物证和搜索痕迹物证三类。  相似文献   

12.
浅谈当前我省现场勘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场勘查 ,是案件技术侦查的重要环节。现场勘查的好与坏 ,直接关系到案件侦破的成败、案件的定性处理及刑事诉讼活动的进行。反思我省的现场勘查工作 ,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只有找出问题的根源 ,才能在今后的现场勘查工作中 ,坚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作风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发现提取痕迹物证 ,为侦查破案及诉讼活动服务。  相似文献   

13.
在刑侦实践工作中,对现场痕迹的发现、提取、利用是现场勘查的重要内容,如何发现现场客观痕迹中隐含的潜态信息,进而解读出其中蕴含的犯罪行为,是对现场勘查工作更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践,以实际案件为依托,明确现场痕迹解读犯罪行为的意义、方法和重点,通过对现场勘查中获取的痕迹物证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为现场痕迹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为现场分析重建、确定侦查方向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也日趋智能化、科技化。犯罪分子作案后为了逃脱罪责,采取各种手段破坏现场痕迹,使传统的手印、足迹、工具痕迹等明显的痕迹物证越来越少。而现场微量物证的发现、采取和检验在侦破案件中的作用就越来越明显。 微量物证是指罪犯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遗留附着在现场或从现场带走的能够用以揭露和证实犯罪行为的或为侦察破案提供线索和范围的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量小体微的物质。它具有体积小、质量轻、较为隐蔽、不易察觉、不易毁灭等特点。 一、现场微量物证的形成规律 现场微量物证形成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在1例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将犯罪嫌疑车辆在现场留下的轮胎周长痕迹与该案件特定条件结合研究,将2辆犯罪嫌疑车辆中的黄色轻型普通货车排除,为案件侦破提供重要价值的线索。在刑事案件现场勘验中,对痕迹物证不能作出同一认定时,在案件特定的条件下,仍然能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当目击者主观证言与客观痕迹物证矛盾时,要重视客观痕迹物证;现场证据规范性固定是获得高质量痕迹物证的保证;甄别现场杂乱的痕迹从而获得有价值的痕迹信息;既要从造痕体寻找痕迹物证,也要从承痕体寻找痕迹物证。  相似文献   

16.
人作为交通活动的主体,往往在车祸现场和交通工具上留下或多或少的人体构成成份、人体分泌物和排泄物等有关物证。通过运用法医物证学技术检验鉴定这些物证,可以达到个人识别、认定驾车者、判别司机是否酒后驾驶等目的。因此,交警办案部门对法医工作的要求,除了例行的死因鉴定、伤残评定外,还会因案件的实际情况而另有具体要求。特别在重大肇事逃逸案中,及时、细致而有针对性的法医学检验,对追缉、认定肇事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兹择一实例报道如下:某日傍晚,一名两岁男孩死于路上,肇事车辆逃逸。接报后作者与同事赶赴现场,只…  相似文献   

17.
抛尸现场遗留物证较少,第一现场往往留有大量的有价值的痕迹物证。对抛尸现场进行认真细致、重点明确的勘查,并利用有限的痕迹物证准确分析第一现场特征、运输工具种类将为侦查破案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以及大量侦探文艺作品的广泛传播,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日趋暴力化、智能化、专业化和广区域化。杀人案件的发案率明显提高,犯罪分子的反侦查意识明显加强,使传统的利用较好的手印、足迹等痕迹物证的现场遗留率大为降低。微量物证作为重要的物证,在揭露和证实犯罪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周铭 《公安学刊》2010,(5):F0003-F0003
近年来.余姚市公安局根据全省、全市刑侦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进“十类刑事案件”现场必勘工作,以实施分级分类现场勘查工作为落脚点,以全力打造全国一级示范刑事科学技术室为工作标尺,不断加大对刑事技术工作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刑事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提高了现场痕迹物证的提取率、  相似文献   

20.
案件现场发现的痕迹物证,具有复杂性和易变化性,容易混淆或丢失。要根据现场 痕迹遗留的时间、环境等外界条件,结合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状态、动作等内在因素,综合分 析研究现场各种痕迹物证与作案者的关系,力求多发现犯罪的蛛丝马迹,提高案件现场痕迹物证 采获率和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