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礼明  容鹢 《政法学刊》2009,26(6):57-62
诉讼证明是针对案件的“中心事实”,而大量的“背景事实”通常无需提出证据予以证明。这可以通过司法认知得以认定。比较美国和德国刑事诉讼的司法认知规则,两者基本相同,但也略有差异。从诉讼制度传统出发,我国应当借鉴德国的体例,将司法认知确定为两类事实,一类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另一类是法官因职业关系已知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司法认知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众所周知的事实,无需证明。”这是西方诉讼程序中的一个古老的格言。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它已经演变为现代的司法认知规则。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及法院,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不论法律有无明文规定,都有司法认知的事项及存在相应的问题。特别是在采用当事人主义的诉讼制度中,因其须与当事人举证责任划分界限,故成为证据学上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我国,尽管民事诉讼法对司法认知未作规定,但这一问题已引起个别诉讼法学者的重视。如有的学者指出,法官应注意适用司法认知规则,对于众所周知的事实以及其他依法不需要当事人举证的事实,可以不依靠证据而直接认定。然而,缺憾在于学者并未对该规则进行深入  相似文献   

3.
司法认知和推定是证据规则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重点谈谈《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行政证据规定》)所涉及司法认知和推定的主要理论问题及适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一、关于行政诉讼应否适用司法认知和推定的问题关于证据法上的认知,人们可以从古罗马法上的“显著之事实,无需证明”,这一法谚中追溯其源流。〔1〕所谓司法认知,又称为审判上的认知,是指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以裁判的形式直接确认特定事实的真实性,以消除当事人无谓的争议,确保审理顺利进行的一种诉讼证明方式。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及有关民事诉讼方…  相似文献   

4.
事实发现:能动与回应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达马斯卡的政府功能影响司法程序的理论可以拨开当下我国"能动司法"语境下法官事实认定摇摆于积极发现和消极放任之间的理论迷雾。以其"理想类型"为标尺考察我国混合式诉讼模式下的法官事实认定,其特点,一是在纠纷解决方向上存在着官方控制的进退维谷和当事人程序行动的严重失衡,二是在政策实施方向上任何程序形式都有可能让位于和对接于"宽严相济"政策的主导地位。在我国转型背景下,国家功能在能动与回应之间流动、混合,相应地,法官事实认定程序在本质上要求政策实施和纠纷解决的适度折中,在适用范围上要求具体案件具体处理而作出多元化设计。  相似文献   

5.
郭华  刘荣志 《中国司法》2013,(11):58-62
科学技术尽管其本身是科学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作为运用技术的鉴定人易受纯科学领域专家思维的路径依赖、传统惯性和当下各种不相干因素的干扰,鉴定结果不再是或者不可能是完全科学可靠的。而诉讼活动尤其事实认定受"科学至上"以及科技应用司法实践产生的效应的影响,致使作为证据的"鉴定错了,裁判就会发生错误"①,这种事实成为司法实践难以避免、无法控制冤假错案发生的绝对风险。这一肯定无疑的实践性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中的公证书证据效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凡 《中国公证》2005,(10):45-47
一、公证书在民事诉讼中具有特殊证据效力的法律依据 我国民事诉讼法律规定,公证书是司法认知的对象,这是公证书在民事诉讼中具有特殊证据效力的体现. 司法认知的对象,受证明标准以及诉讼模式的影响,各国在认识上各有不同.由于司法认知有利于发挥法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诉讼效率,在英美法系国家,学者和司法实践都存在着扩大司法认知范围的倾向.与英美法系相比,大陆法系的国家和地区对司法认知的解释和规定更为概括、谨慎.  相似文献   

7.
孙日华 《北方法学》2011,5(6):15-23
对于司法过程中的事实问题,始终存在着多种分类。大多数都是在静态意义上对事实进行划分;事实只有在司法过程中才有意义,事实需要在司法过程中进行动态的考察。从客观事实的发生、案件事实的陈述到裁判事实的建构,是诉讼参与人、法律规范、证据等各种因素整合的结果。裁判事实的最终形成是在法律理性主导下进行的事实演化;事实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静态意义上的分类并不是司法过程中事实的真实形态。  相似文献   

8.
专业技术性问题超出法官经验范围,法官根据经验常识判定事实、适用法律的传统裁判模式遭遇危机,无法对案件事实形成内心确信。法官裁判认知悖论形成使得专家参与诉讼成为必然性,但当前对于专家制度存在诸多分歧和争论,应当依托举证、质证、认证各环节建立系统的专家制度,整合专家资源,明确专家参与诉讼程序,从而节约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9.
胡学军 《证据科学》2010,18(4):458-466
消费欺诈诉讼案件中对"欺诈"事实的证明责任分配依"规范说"应由消费者承担,不应由法官裁量证明责任来改变法定的证明责任分配。法官自由裁量权应在证明评价与自由心证等环节加以运用。疑难案件的解决应坚持在严格遵循法定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司法实践生成诉讼证明的具体规则的路径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朱健  徐胜萍 《人民司法》2012,(7):99-103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着法官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司法认知进行事实认定的情形,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同时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导致法官在司法认知的使用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一方面,法官不愿进行司法认知或者不敢进行司法认知,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任意进行司法认知的情形,司法认知这一有用工具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针对当下形势的发展变化,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准确界定司法认知的含义,并确立科学的使用规则,对于提升法官裁判水平,保证案件公正审判具有重要意义。一、司法认知的概念界定在诉讼活动中,根据证据裁判主义的基本原则,对  相似文献   

11.
诉讼证明的终极对象为实体法律要件事实,对实体法律要件事实的价值评判和利益衡量以及要件事实与行为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判断,决定着立法者对实体法律要件事实的摄取和规定。"法律真实论"在理论上难以成立,以此指导司法实践也是有害的,因此,应当坚持客观真实的诉讼证明标准。由于诉讼证明标准是对司法者认定实体法律要件事实的应然要求,即追求实体法律要件事实的客观存在,因此,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诉讼证明标准应为一元制。  相似文献   

12.
杨津 《法制与社会》2010,(35):387-388
虚假诉讼,指的是诉讼参加人恶意串通,虚构民事法律关系或法律事实,通过诉讼程序使法院作出错误裁判,从而谋取非法利益的违法行为。虚假诉讼浪费司法资源,侵害案外人的合法权益,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刑事诉讼立法的日趋完善,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已被确立为一个明确的制度。这种制度不仅有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使审判程序更加合法、正当,使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知更接近客观真实以增强诉讼判决的公正性,从而实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程序和实体意义上完整的人权保障;还有助于协调侦查机关与检察  相似文献   

14.
孙爽  屈灵玲 《检察风云》2013,(24):14-14
为探索检察权司法化新途径,促进诉讼民主、诉讼文明、诉讼公开,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积极探索不诉权司法化的新路径——不起诉案件听证宣告常态化工作。司法创新是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它不仅有利于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地实施,也有利于巩固司法公信力以及法律的权威。随着新刑诉法的施行,转变执法办案方式、进一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成为检察机关重要的任务和挑战。2012年的检察长座谈会上,陈旭检察长提出了"检察权司法化"的概念,这些都是推动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方式转变的助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15.
试论集体诉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集体诉讼李庆民,董明慧集体诉讼的提出"社会创造法律"这一命题在诉讼法上的体现之一即是集体诉讼问题的提出。在传统的民事诉讼理论中,只有在实体法上有权利的人才可以提起诉讼,寻求司法保护,任何人无权以自己的名义为他人提起诉讼。大陆法系国家"没有利益,就...  相似文献   

16.
最高法院创建“预决事项无需证明”证据规则时,由于理论基础不明,制度逻辑不能自洽,不仅给学理解释造成障碍,而且导致审判上适用的不统一,在客观上有损司法公正。前诉裁判认定的事实后诉法院可以直接认定,即判决的预决效力,既不同于司法认知或公文书载明的事实,亦不能简单地用诉讼上诚实信用原则来解释,本质上是“不容再争议性”。大陆法系既判力遮断效和英美法系争点排除效都是关于前诉裁判对争议事实的判断对后诉所应有的约束力,虽然在理论表述上各有侧重,但在制度上高度重合,体现了司法的内在规律,堪为预决效力的法理基础。就二者取长补短,可以建构统一的预决效力生成要件和预决事实免于证明的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17.
程政举 《法学评论》2013,(2):116-122
汉代的刑事诉讼程序和民事诉讼程序没有明显的区分。汉代的诉讼程序可分为告劾、案件受理、证不言情之辩告、案件事实查证和司法判决五个阶段。告劾是引起诉讼程序发生的行为。证不言情之辩告是司法机关告知当事人或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和义务的行为。案件事实查证阶段包括讯、验和鞫三个部分。司法判决包括论、当和报三部分。  相似文献   

18.
郑曦 《中国司法》2010,(4):14-18
一、司法认知概念之厘清 司法认知(Judicial Notice)是英美证据法上的概念,其来源于“显著事实无须证明”的古老法谚。对于国人来说,司法认知是陌生的名称。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虽有司法认知之实,却无相关的概念和制度,因此国内学者对于司法认知有过一些错误的理解。事实上即使在对司法制度有明确规定的美国,一些学者对于司法认知也有明显的误解。  相似文献   

19.
传统刑事司法模式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不足。主要体现在对被害人诉讼地位的漠视,被害人不能积极参与诉讼,诉讼成为了与自己无关的事实,从而致使被害人在受到犯罪侵害之后,又遭遇国家司法制度的冷落。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理念具有重大的重构意义,是对传统刑事司法的一种修正或补充。对被害人权利的尊重构成了该司法模式的核心特征。  相似文献   

20.
对司法推定若干基础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案件进行裁判的过程中,遇到实体法缺乏具体规范时,基于何种理由认定有关案件事实,成为法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适用司法推定,能够帮助法官摆脱案件事实不清、难以裁判的尴尬。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司法推定的相关基础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司法推定的概念、内在属性、构成要件、适用规则、诉讼价值、法律效果、司法推定权的行使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司法推定的本来面目,并助力于该制度诉讼机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