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场域是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核心要素之一,是充满"博弈"的空间结构,行动者在拥有一定资本数量的情形下,在特定场域中形成有着性情倾向的惯习以供自己选择某种策略应对此种"博弈".文章根据场域理论分析少年司法场域与社会工作的竭诚合作,少年司法场域宏大而特定,主流意识以"法"为主,社会工作以"人"为主,契合之处也遭遇多种困境.文章以Y市司法社会工作实践为背景研究,分析Y市司法社会工作者在少年司法场域中因法律地位不明确、专业能力不足、各种资源尚缺面临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2.
邱兴华案留下来的不应该仅仅是某个“片段”或某个“层次”的意义,如程序正义,它具有“场”的意义。本文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了邱兴华案在司法场域是如何展开的及其出现的偏离,并顺便论及了与司法场域参与者有关的几个问题,如“法律人可能的贡献”、“法院改革司法”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司法调解作为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是与司法审判并存的诉讼活动。司法体制改革历程一直围绕着调解与审判在实践中的比例变动展开。司法调解的坎坷发展历经兴盛、消沉与复兴三大时期,以相关司法政策变动为外在表现形式,呈现出U型发展趋势。以历时性视角,阐释造成司法调解几经沉浮的因素,即社会场域、司法场域、政治场域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继而揭示司法调解兴衰历程的根源在于政治场域对司法场域的支配以及政治场域、司法场域和社会场域的共谋。  相似文献   

4.
民意与司法裁判关系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意体现了大众普通理性,而司法裁判则是法官精英理性的反映,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张关系。无视民意的司法裁判,在很大程度上将降低司法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唯民意马首是瞻,则会损及司法裁判的本质属性。在对待两者的关系上,应坚守法律至上的司法理念,让民意在司法裁判中得以合理表达和充分吸收。  相似文献   

5.
乡土社会司法场域并不是国家法律的单一运作,而是多种逻辑的多元面向,乡土逻辑在司法场域中的引入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司法场域的多元面向体现为权力的博弈和利益的均衡,权力的博弈和利益的均衡是决定乡土逻辑在司法场域中引入尺度的文化变量.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法典对故意杀人罪规定过于简单,致使司法实践中时常出现同案不同判或本应在故意杀人罪评价的行为却在其他罪中评价,因此解释故意杀人行为需要"类型化"的方法论。故意杀人行为的"类型化"有其历史基础、可供借鉴的国外经验和犯罪学类型化成果。运用"类型化"方法解释故意杀人行为,有利于确定具体个案的量刑基准,有利于处理刑法第17条第2款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有利于弥补对行为评价的不足,有利于从立法上消减死刑条款。  相似文献   

7.
民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大众诉求.随着民众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民意越来越多地以“民愤”或“民怜”(亦称“民情”)的形式介入司法活动,这在一些影响性刑事案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所谓的“舆论杀人”、“媒介审判”只是一种表象.“民意”对于司法审判的影响是间接的,只有为权力因素所吸收的民意方可影响刑事司法活动.当前应协调司法与民意的...  相似文献   

8.
在通往法治驿站的道路上,整个社会期待值得信赖的司法.独立的司法秩序与司法的独立判断是根本基础.当代中国司法场域,法律为什么不能被信仰,司法场域为什么必须拒绝民主,道德评断为什么能够在司法场域发力并促使司法机关作出改判等三个命题值得人们深思.从苏格拉底之死到李昌奎案件所透视的法律接受者的命运值得当代中国司法反思.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转型期和新媒体崛起的双重背景下,网络公共事件层出不穷,其对司法的影响也日益加深。"法意"如何通过司法涵摄"民意",也成为新时代深化全面依法治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时代的民意表达虽然有其特点,但未改其本质,"民意"与"法意"这一对范式的内涵亦值重新审视。"良法善治"的法治目标赋予司法以崭新使命,我们应适时对司法主体的法治价值以添附,畅通民意的制度化表达通道,推进开放、透明、可预期的司法体系建设,走规范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10.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司法民意遗失是司法之殇,挑战司法公信建设。司法民意的遗失既有全媒体的因素,又有司法实践现实难题和相对紧张的"法民关系"的因素。破解司法民意的桎梏需要制度与文化助力司法出离"法外力量"裹挟,需要在畅通有效的社会互动中弘扬司法公信,需要理性应对司法民意。  相似文献   

11.
民间法是现代法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一判断已成为学术研究的基本共识之一。对民间法在司法过程中功能的研究,是民间法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域,既有的民间法司法进入研究主要是在法理/法哲、国家法民间法和民间规则的识别程序、机制等进路/路径上推进的,这三种研究方式由于缺乏微观和类型化视角,没有能真正地洞见到民间法发挥的实际功能,也不够学术化。通过类型化研究,发现民间法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的实际功能主要表现在:影响当事人前见、提升法官的事实建构能力、作为裁判依据、增强裁判文书和执行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2.
影响性刑事个案中民意对审判程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原审程序发回重审、二审或者再审程序的升级。民意对审判程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必然性:司法纠错程序有待提升,司法程序过分迎合、依赖民意。审判程序受民意的干扰,势必对司法公信力有一定影响。厘清民意与审判程序的关系,提升司法人员法律素养,理性对待民意将有助于二者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由刑事政策角度观之,民意是一种特殊的犯罪抗制力量,有着不可替代的反犯罪功能:通过民意的张扬与表达,可以强化民众的刑事法规范意识;民意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并保持对犯罪行为的抑制压力;抗制犯罪过程中的民意可以促进刑事政策的相机调整,以更好满足抗制犯罪的需要。但同时,民意也具有非理性、易波动性和非机制化等天然不合理成分。因此,在刑事政策中,对民意进行充分听取,理性审视、合理吸纳、适当引导的扬弃显得尤为必要;而在刑事司法环节中,又应避免民意的干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一系列司法案件都是民意进入司法的悲喜剧,许霆案、药家鑫案、"我爸是李刚"等案件都是在民意的影响下的司法案件。其中,既有因民意进入司法产生的积极作用,也有因民意产生的不良后果。面对民意司法何去何从,坦然接纳或是置之不理,以及司法面对民意做出选择的法理依据,是本文的讨论方向。  相似文献   

15.
现实题材电影《搜索》的核心内容是媒体也即民意对人物命运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司法实践中民意参与司法的现象层出不穷。民意可以参与司法,但不应当干预司法。文章在对民意进行历史和现实考察的基础上,对民意参与司法的正当性进行法文化层面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网络民意的概念、特征入手,剖析了网络民意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网络民意与司法的冲突与契合,以及网络民意对司法的影响。最后笔者站在立法机关、网络媒体和司法机关三方的立场为弥合这种冲突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民意在与司法的碰撞中经常受到更多的尊重,这既有其正当性的一面,也有其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的一面。对民意的尊重一定要以坚守法律至上的司法理念为前提,在此基础上,糅合国内司法现状将民意进行合理的本土化改造,让其在司法中得以充分的表达和合理的吸纳。  相似文献   

18.
对惩罚性赔偿责任的争议由来已久。在立法上对这种赔偿制度加以类型化地规定 ,可进一步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以指导司法实践。在附带民事诉讼和妨害民事诉讼行为中应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司法实践中民意逐渐对刑事司法审判产生影响,民意开始进入学者的视线,引发了有关司法与民意关系的诸多讨论.民意与司法审判的冲突关系主要表现为民意影响了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及司法权威.造成两者冲突关系的原因既有民意方面的不足,又有司法方面的缺陷.只有对症下药,减少媒体对民意的误导,完善法律制度及人民陪审员制度,构建民意与司法和谐互动的关系,才能缓解民意与司法审判的冲突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司法领域,民意是社会公众对某些案件大体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意见。尽管目前缺乏较为准确、便于评估民意的方法,但民意仍对司法裁判产生了许多重要影响,并不时地使之处于尴尬地位。囿于司法者与民众的思维方式、司法裁判与民意评判的形成方式以及司法裁判与民意的本质特性方面存在差异,司法裁判与民意之间必然有诸多纠结。因此,司法裁判要改变尴尬现状,实现与民意的共赢,就必须以司法独立为基本前提,在法律的框架内尊重民意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畅通民意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