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s tenuicollis)是寄生于家犬等肉食兽小肠内的泡状带绦虫(Taenia hydatigena)的幼虫,主要寄生在猪及反刍动物的腹腔脏器上。作者在1985年11月份协助龙泉驿区进行畜禽寄生蠕虫调查时,在2只成年母鸡体内发现有细颈囊尾蚴寄生。  相似文献   

2.
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stenuicolis)是寄生于犬及其它肉食动物小肠内的泡状带绦虫(Taeniahydatigena)的幼虫。它可以寄生于猪、牛和羊等家畜的肝、肺以及网膜等组织引起细颈囊尾蚴病。本病对任何年龄、品种的猪均易感染,特别对...  相似文献   

3.
猪阴囊内寄生细颈囊尾蚴一例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一私人养的小公猪在去势时,阴囊内发现细颈囊尾蚴1个,囊泡如蚕豆大,发育正常。阴囊内壁平滑,无充血现象,去势前无异常临床表现。小猪阴囊内寄生细颈囊尾蚴实属罕见,这在寄生虫病学中称之为异位寄生或迷途寄生。(湖南农...  相似文献   

4.
猪囊尾蚴是寄生于人体的带科有钩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则是寄生于犬、狼等动物的带科泡状带绦虫的幼虫。两病的流行范围都很广泛,危害性较大,长期以来尚无可靠的治疗方法。 猪囊尾蚴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幼虫寄生于猪,也寄生于人。猪是其中间宿主,而人既是其终末宿主,又是中间宿主。本病可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甚至造成死亡。患有囊尾蚴的病猪,轻者需进行无害处理,重者则需销毁,平均以每头猪损失35元计算,流行省份一年损失即达千万元以上,全国累计,每年几达亿元之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济经损失。  相似文献   

5.
猪的细颈囊尾蚴病的病原为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s tenuicollis,是泡状带绦虫Taenia hydatigena的幼虫期。为了摸清细颈囊尾蚴对我县猪只的侵袭程度,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特进行了本次调查。 (一)调查方法 于1983年1~12月,先后在县食品加工厂、肉联厂、各区食品站随机选择来自各公社的宰屠肥猪1274头及全县各地剖杀猪309头,进行了详细的检查,按寄生部位分别记数,并计算感染强度、感染率,对虫体的形态及其所致病理变化作了观察。 (一)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6.
细颈囊尾蚴病是由泡状带绦虫中绦期细颈囊尾蚴寄生在动物脏器内所引起的疾病,多寄生于绵羊、山羊、黄牛、猪和马等的肝浆膜及肠系膜处,鸡感染此病鲜见报道。1发病情况巴音郭楞州焉耆县某个体养鸡场存栏蛋鸡1300只,为全架笼养,从120日龄上笼至180日龄时,产...  相似文献   

7.
剖检甘南州的藏系绵羊60只,共检获寄生蠕虫12科17属23种,寄生蠕虫的优势属为奥斯特线虫、细颈线虫和同盘吸虫。在一年内每个月剖检5只绵羊,检查胃肠道寄生线虫的成虫和第四期幼虫,证明当地寄生线虫的优势属为奥斯特线虫、细颈线虫、马歇尔线虫。其中奥斯特线虫幼虫的寄生高峰期是8~10月,9月份为最高峰,成虫的寄生高峰期是7~9月,7月份为最高峰;细颈线虫幼虫几乎全年持续感染,高峰期在10月至次年5月,1月为最高峰,成虫全年都寄生,高峰期在12月至次年1月,1月份为最高峰;马歇尔线虫全年寄生都比较低,幼虫在9月份较高,成虫在1月份较高。  相似文献   

8.
对细颈囊尾蚴病的防治研究己有许多报道,但是对细颈囊尾蚴囊液的生化特性尚缺少研究。  相似文献   

9.
选4头生长缓慢的小猪,沿腹下中线切开,直接观察腹腔内细颈囊尾蚴的数量、大小,寄生部位,并作好记录。然后用注射器将预先准备好的敌百虫溶液(用量按猪每公斤体重0.1克计算)用蒸馏水配成5%浓度,直接喷射在细颈囊尾蚴的表面,分层缝合腹壁。连续3天,每日2次测温,观察精神、食欲,未发现异常。过1星期再切开2头小猪的腹壁观察,发现虫体已萎缩,其包囊壁出现皱纹,内含液体变为混浊。另2  相似文献   

10.
采用PCR方法从细颈囊尾蚴四川和云南两省的分离株中扩增出了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Ⅱ亚基(COⅡ)的基因片段(pcox2),并结合GenBank中其他6种带属绦虫的同源序列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细颈囊尾蚴与其他带属绦虫的亲缘关系。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自猪、山羊和绵羊的33株细颈囊尾蚴的pcox2长度均为523bp,序列间无插入、缺失,A、T、C、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9%、41.4%、10.5%、20.1%,其中A+T含量(69.3%)明显高于G+C含量(30.6%),碱基组成存在明显偏倚。测定的33个细颈囊尾蚴分离株pcox2序列相似性较高(97.3%~100%);而与带科带属其他6种绦虫分离株的相似性均在90%以下。在构建的NJ树中,分布于我国四川和云南两省7个不同地理区域的细颈囊尾蚴聚为一支,且与地理区域、宿主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表明细颈囊尾蚴pcox2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故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从而为细颈囊尾蚴的种群遗传学研究和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分别对829只和543只驯鹿进行了鹿狂蝇幼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病的病原为双翅目、狂蝇科、鹿蝇属鹿狂蝇(Cephenemyiatrompe)的各期幼虫。其成蝇一般出现在6月初,7~8月为侵袭高峰,9月末消失。当地驯鹿在这2年内鹿狂蝇幼虫的平均感染率为91.03%,平均感染强度为15.98条/只,最高的达91条/只。鹿狂蝇幼虫主要寄生于驯鹿的鼻腔、鼻甲及咽喉等部位,并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鹿狂蝇幼虫病的流行除与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及宿主因素密切相关外,还与敖鲁古雅乡鄂温克猎民的生活方式及经济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2.
牛肺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和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的幼虫感染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其成虫主要寄生在犬的小肠内,随排粪将绦虫的体节和虫卵排到体外污染环境和草场。人和家畜误食了虫卵后,便在肺和肝等器官形成囊泡样病变,称为囊泡期(即幼虫期)。它可以侵袭所有的哺乳动物,但主要危害牛、羊、骆驼和鹿等反刍动物。棘球蚴病在我国牧区分布极为广泛,牛羊感染率可达40%~100%,家畜感染后病程缓慢,造成饲料空耗、毛和肉减产,农畜丧失使役能力…  相似文献   

13.
猪急性细颈囊尾蚴病的诊治大量细颈囊尾蚴同时侵袭猪肝、肺组织引起的急性感染病例较少见,笔者对余杭县陆某饲养的50头猪出现急性病例进行临床检查、病理剖检和虫体鉴定,并用吡喹酮治愈。发病情况1995年12月30日,陆某从嘉兴市交易市场购入仔猪50头分别在6...  相似文献   

14.
猪囊虫病的简易诊断方法猪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等动物的肌肉和其他组织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不仅对养猪业危害极大,而且威胁着人的健康,在公共卫生上有重要意义。该病的诊断方法较多,但临床诊断比较困难。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视、听、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20 0 3年 3~ 9月 ,以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作为试验基地 ,对 82 9只驯鹿进行了鹿狂蝇幼虫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寄生部位的调查。结果表明 ,当地驯鹿狂蝇幼虫感染率为 92 .0 % ,平均感染强度为 16 .2条 ;驯鹿狂蝇幼虫主要寄生于驯鹿的鼻腔鼻甲部、咽喉部及鼻、咽的交接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剖检法检查西藏五县147只山羊、118只绵羊、114头牦牛、88头黄牛内脏器官、网膜、肠系膜、脑等组织器官,采集寄生虫幼虫,调查西藏家畜主要带科中绦期幼虫(细颈囊尾蚴、棘球蚴、脑多头蚴)的感染情况和危害程度。结果显示,山羊细颈囊尾蚴、棘球蚴、脑多头蚴的总体感染率分别为46.94%、4.08%、0,绵羊分别为62.77%、13.83%、4.26%;牦牛棘球蚴、脑多头蚴的感染率分别为15.79%、2.63%,黄牛的感染率分别为4.55%、0,说明绵羊更易感脑多头蚴;截至目前暂未在西藏发现山羊感染脑多头蚴;牦牛感染率幼畜与成年畜间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幼畜更易感。结果表明,西藏家畜这三种绦虫蚴病感染强度仍很高,需开展深入研究,加强寄生虫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7.
棘球蚴(又名包囊虫)系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寄生于哺乳动物的肝、肺和脾脏,引起棘球蚴病。本病为人畜共患疾病。 丙硫苯咪唑(Acbenzole)为广谱抗蠕虫新药。对猪囊虫及细颈囊尾蚴有杀死能力,国外已有报道。对棘球蚴除英国Morrs等1983年报道有效外,国内尚无报道。我们予1984年6~10月在乾宁种畜场用丙硫苯咪唑对绵羊棘球蚴病进行了治疗试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兔抗健康羊IgG吸附柱、兔抗羊细颈囊尾蚴IgG吸附柱分别对绵羊棘球蚴囊液粗抗原进行了亲和吸附,制得了亲和纯抗原,并用ELISA法测定其抗原性。试验表明,经过兔抗羊细颈囊尾蚴IgG吸附柱吸附后的抗原,与非疫区绵羊血清反应的OD值都低,而与疫区血清反应的OD值都较高。经过兔抗健康羊IgG吸附柱吸附后,在不影响阳性检出率的情况下,可以降低阴性血清所致的假阳性反应,同时提高了细颈囊尾蚴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用感染包虫的绵羊肝包囊中的活原头蚴腹腔接种BALB/C鼠,8个月后取鼠脾细胞与Sp2/O骨髓瘤细胞融合。经IHA筛选,获得14个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对其中3林进行了克隆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SC_5与细颈囊尾蚴、脑包虫和肝片吸虫抗原均不发生交叉反应,腹水抗体的IHA效价为1:2048,属IgG_2b亚类:3C_5和6C_4与细颈囊尾蚴和脑包虫有轻度交叉反应,腹水抗体的IHA效价为1:128,均属IgM类。  相似文献   

20.
1984年第2期《兽医科技杂志》摘登了“猪皮下脂肪内寄生囊尾蚴病一例”一文,该文作者强调:“特别是在皮下脂肪内亦见到有囊尾蚴寄生,这是书刊中没有记载的寄生部位”。我认为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 《兽医卫生检验》一书中介绍:猪囊尾蚴主要寄生于臀肌、股部内侧肌、腰肌、肩胛外侧肌、咬肌、舌肌以及膈肌和心肌,重症的可见于食道、肺、肝、胃大弯、淋巴结和皮下脂肪中,个别的也见于大脑—脑实质或硬脑脑下,甚至蹄部筋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