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最是读书痴     
杨晔 《中国保安》2012,(7):73-73
青灯壁影,捧书夜读,最是读书痴,谁解其中味。掩卷常思,汗青叠山,最是读书痴,情自书中来。举头望月,让你拥有千里共婵娟的襟怀。登山远眺,让你燃烧一览众山小的宏志。朝霞暮霭,书不离手,最是那书中味道,甘之如饴。夏风冬雪,埋头苦读,最是那书中感觉,身历其境。  相似文献   

2.
《小康》2016,(10)
正古人读书刻苦,眼睛难道不会近视的吗?在那个没有眼镜没有激光治疗术的漫长岁月里,要怎么熬过被老眼昏花和近视眼折磨的漫长岁月?首先,细细数数周围有多少人戴着眼镜,多少人戴着隐形眼镜?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好青年,有人感叹,不近视都对不起追剧的电脑和"刷刷刷"的手机。那么古人呢?挑灯夜读,焚膏继晷看一晚上书怎么可能不近视?  相似文献   

3.
<正>我始终认为,读书、写书和出书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说读书风气不盛,阅读率不高,责任不完全在读者。这既与当今时代信息传播媒介多样化,年轻读者阅读习惯数字化、多元化有关,也与图书精品力作较少有很大的关系写好书、出好书,必须先读好书、做好人"睁开眼睛读书、竖起脊梁立行",这是我对今年北京百姓读书月活动的赠言,也是个人对读书、做人的感悟。  相似文献   

4.
在咱们中国,是很有些“陪读”传统的。古时候有“陪太子读书”之说,“太子”而无学童陪伴左右,那书就读不好;又有“红袖添香夜读书”之说,耐不住寂寞的什么公子,如果没有“红袖”在身边晃来晃去,书也读不利索。然则“太子”有了学童,也未必能把书读好;公子加上“红袖”,  相似文献   

5.
夜读是福     
夜幕降临,人们劳累了一天,少不了娱乐休闲。有人以电视为伴,一出晚会,一部电影,增长了见识;有人以散步为趣,一丝凉风,一幕夜景,放松了心情;有人以麻将为乐,一群牌友,一番斗智,消磨了时光……而我,却独钟情于夜读,一册在手,一杯清茶,充实了人生。说起夜读,这习惯的养成,开始于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当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乡下的一所中学任教,学校离家甚远。每当夜幕来临,我一个异乡人,孑然一身,独居于用一间库房隔开的宿舍里,灰墙泥地,简陋破旧。窗外秋虫唧唧,远处万家灯火,但热闹是他们的,而我却只有一盏孤灯。为排遣寂寥,偶而也上同事家串串门,到镇上走一走,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独守一盏孤灯,或捧书咀嚼,或奋笔疾书,或闭目沉思。那一桌、一椅、一书、一笔,甚至是映照在墙上的身影……成了我最知心的朋友。  相似文献   

6.
微书话     
正1简牍时代的书,都很重,所谓的"捧读",不过是个敬辞。简书是用箩筐装的,那箩筐就叫"箭"。一部书,往往就是一筐的竹木简牍。据报道,广西有一退休的石老师,用了14.8万片竹简,把《本草纲目》全本抄了下来,结果发现,竹简版的《本草纲目》竟然重达128公斤,谁也捧不起来。2马克斯·韦伯还说:"那些深信自己已经获得真理的人,是值得警惕的,他们缺乏反省的能力。""真理"一词,此前用得  相似文献   

7.
赵瑜 《公民导刊》2011,(12):54-54
"食色性也"。说到吃,人人心向往之,文人雅士也不例外。大文人梁实秋先生就爱谈吃,还说"也许北平人比较起来最馋",亏他还曾客居山城,可能当年北碚的"雅舍"里面只有白水萝卜或泡青菜,梁老先生若尝过今日的重庆美食,想必不会再对北京菜心心念念咂嘴咂舌豪书长卷。重庆美食中最出名的是火锅,麻辣烫鲜,风味独步。这  相似文献   

8.
书香中国     
《同舟共进》2021,(4):3-7
说起读书,很多人都不陌生。我们为什么读书?相信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答案。有人认为,读书是一种兴趣,方寸之间遍览人间故事,不胜快哉;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修养,手捧书卷,心安自在,不亦乐乎;也有人觉得,读书是一项投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相似文献   

9.
最近;有位街淆党委书记来我家作客;在闲聊到采部学匀问题时;他讲到现在有些同志总是强调血作忙豪没有时闻坐下来学习蠢他认为遏纂层噩部夔作忙蒙这是事实;但这块不是没有时闻读书的理由髯鲁迅先尘就税过;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遴挤;总是可以挤由来的霆白天没时间遏晚土少看点电视;不打扑克;少点应酬揖由出恶点时闻夜读薰爵可以吧髯对此豪我表示完全赞夜读蒙这是古今唱火做学问的重要方法鑫夜豪万籁俱寂游电清志爽滩爵隧力也特别强;着书可以聚精会神;效果事半功猎墓翻开中华历史;许多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有为之士;皆十分童视夜读鑫南司曦朝时的…  相似文献   

10.
文化长廊     
随笔)夜/读/的/况/味□张麦自幼喜欢读书,尤其喜欢夜读,尽管自己算不得文人学子。我的夜读习惯是在乡下时养成的。那时,在乡下当农民,白天忙着上坡下地,而到了晚上,无以消遣的物什,只好就着昏黄的煤油灯读些前没有头、后没有尾的破书残卷,且每至夜半更深而不...  相似文献   

11.
"马致远的故居"在哪儿,似乎是一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因为,有关马致远的介绍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写着:"大都人".既如此,其"故居"亦当在"大都".这"大都"便是700多年前元朝的统治中心,具体地说就在今北京旧城,包括南起长安街,北至安定门、德胜门北小关一线.可现在却有人认定是北京西郊的一个叫"韭园"的山村.因为在那里已经竖起了一块影壁,上书"马致远故居"五个大字.这就有点让人感到纳闷儿了.  相似文献   

12.
“捧”在汉语词典就有说奉承话和代人吹嘘的注释。太爱被捧是一个人爱慕虚荣的思想反映。捧你的人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喜欢捧你时,可以把你当成一尊铜像大加赞美;打心眼里厌恶你时’,表面上也是在捧你,其实在他眼里他捧的就是一抔粪土。  相似文献   

13.
夜读《后汉书》,看到李膺一节,不禁击节叫好:真英雄也!李膺,字元礼。东汉大臣。河南襄城人。初举孝廉,屡迁青州刺史、渔阳太守、蜀郡太守。因为他为政清廉,执法严厉,对贪官打击无情,所以每到一处任职,总有一些  相似文献   

14.
夜读三国,孔明挥泪斩马谡,皆日:马谡刚愎自用、纸上谈兵;诸葛孔明执法如山、大义灭亲。掩卷长叹,此实乃人岗不匹配之悲剧也。  相似文献   

15.
两只黑熊     
金鑫从前叫金散的时候是个狗不理的穷主儿。一次偶然机会,金鑫在地摊发现了一本书,书名叫《姓名与人生》,当下如获至宝,揣回家挑灯夜读。读后恍然大  相似文献   

16.
蒙木 《北京观察》2021,(9):68-73
《旗人风华:一个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典范.因为它是一位老北京人专门写给外国人阅读的,最早用英文写就,在美国、日本等地取得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一本北京风俗奇书的奇遇 本书原题名"The Adventures of Wu:The Life Cycle of a Peking Man".Adventure,冒险,奇遇,历险记?单单英文书名,特别容易让人想起汤姆·索亚、哈克贝利·芬、爱丽斯、痴儿西木.本书的主人公小吴(吴秃儿)确实不是实有其人,但这本书的核心场景和内容都绝非虚构.这是一本难以归类的书,在纪实与虚构之间,在通俗与学术之间,在中西比较之间,在创作与翻译之间,它从写作、出版和接受自身足以称为一场意味深长的"adventure".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爷"     
部分北京人有一个不大雅的称号:北京大爷. "大爷"本来是晚辈对长辈的尊称;但是,如果长者称年轻人为"大爷",那就分明露出贬意了.部分北京人之所以被呼为"大爷",显然属于后一类.有人将这种"大爷"气息总结为"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我以为相当准确.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北京人都有"大爷"味儿.北京人关心政治,憎恨腐败等等,都表现得很好;但是,相当一批老北京人那种大事干不来,小事(特别是脏活、累活等被认为影响身份的活)不愿干,看不起外地人甚至欺侮外地人等等毛病,却是不时可以让人遭遇到的.就像民谣中说的"上海人什么衣服都敢穿,广州人什么钱都敢赚,北京人什么话都敢说"那样,某种习气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特点,肯定有形成这一特点的深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8.
<正>孔子曰"知耻近乎勇",孟子亦曰"人不可以无耻",顾炎武更是将"士大夫无耻"提升到"是为国耻"的高度,可见,人,尤其是知识人,理应知耻而不能无耻。一个人行为不端,做了错事,这是很丢人的;但只要知道羞耻,勇于改过,那就可以得到人们的谅解,找回做人的尊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真的那么在乎羞耻或者说那么知耻么,尤其是那些读过书,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士大夫"?恐怕未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知耻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知耻原本是一种自省的行为,然而对于一些缺乏自省力,  相似文献   

19.
钟玉 《乡音》2013,(6):44-45
《城市的胜利》是最近几年来,让我的观念有最大改变的书。作为一个曾经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我当然更倾向于保护好古迹文物,甚至也认同为了保护可以"反发展",当人问我"那么以后所有的建筑都成了文物,我们或者我们的后代要住到哪儿去",我心里虽然会有"你怎么不懂古迹的价值"的嘟囔,嘴上有一套关于文物判定和价值评估冗长的专业理论。但是,真的静下来,我也会想,空间如此有限,保护的限度在哪儿,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的城市以后该怎么办。想保护好旧城和古建筑,认为高层建筑破坏景观、有碍观瞻、缺乏亲和力,但同时又反对城市"摊大饼",控诉上下班地铁的拥挤……这就像一个悖论,除非减少城市人口,可《城市的胜利》里让我相信一个在兴旺成长的大城市必然会拥  相似文献   

20.
范颖华 《小康》2015,(3):38-39
55度杯被迫维权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中国创新设计如何走出困境,告别阵痛,蝶变成功?这个冬天,一款杯子被热捧。然而热捧背后,杯子所遭遇的被恶意假冒的"杯具"也值得人们深思。"55度杯"火了"55度杯"是LKK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旗下北京五十五度科技有限公司重磅推出的自行研发、设计、生产而成的一款"快速‘变’温水杯",100摄氏度的开水倒入杯中,摇一摇(约1分钟),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