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脑外伤后短时间内死亡尸体脑干病理变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建立脑干机械性损伤(肉眼无明显改变)致迅速死亡的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电镜及图像分析等方法,研究脑千损伤的物质基础——神经元、轴索、胶质细胞、血脑屏障。研究结果表明:脑外伤后短时内死亡是脑干损伤的结果,白蛋白、纤维联结蛋白、神经微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原癌基因c-Fos等可作为诊断脑干损伤早期病变的指标。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将上述指标应用于怀疑脑干损伤致死案例,验证了这些指标的实用价值,以期为脑外伤后短时间内死亡案例的死因判定提供客观证据,为颅脑损伤的临床救治工作指明重点。  相似文献   

2.
脑干损伤致死星形胶质细胞GFAP和ET-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星形胶质细胞GFAP和ET-1的表达在脑干损伤的分子病理学改变并探讨对脑干损伤法医学鉴定中的意义。方法 筛选本中心提供的不同时间急性脑干损伤死亡的脑标本15例及非颅脑损伤死亡标本5例,HE染色常规观察各部位脑组织的显微形态改变之后,用检测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胶质细胞GFAP和ET-1的表达,研究其病理变化。结果 生前急性脑干损伤部位GFAP阳性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形态变大,存在ET-1的表达。结论 上述系列病理变化对于法医实践中急性脑干损伤的死后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Tan CW  Wang ZZ  Xu JY  Sun ZL  Wang L  Chai B 《法医学杂志》2008,24(5):339-341
目的 对脑外伤所致各种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 以淮南市精神病医院近5年来进行医学鉴定的脑外伤所致各种精神障碍患者共388例为研究对象,在距脑外伤后6个月至1年内由至少3名精神科医师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2-R)对他们的精神状态进行评估.结果 (1)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中智力障碍的发生率为74.2%,以轻度以下的智力障碍为主.(2)颅内血肿、脑干损伤、脑损伤范围、格拉斯哥分度量表评分(GCS)、合并精神障碍及文化程度对智力损伤程度的影响较大.(3)脑干损伤、颅内血肿、GCS、脑损伤范围、昏迷时间与有无智力障碍关系密切;脑损伤范围、脑挫裂伤、额叶损伤、颅内血肿与精神病性症状关系密切;额叶损伤、开颅治疗、颅内血肿与人格改变关系密切.结论 在颅脑创伤所致精神障碍的鉴定中,应结合颅脑创伤的性质,全面评估其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4.
周伟  祝家镇 《法医学杂志》1996,12(4):200-201
在本研究的13个案例中,怀疑原发性脑干伤死亡的5例,明确死因的8例,其中严重闭合性颅脑损伤2例;缢死1例,失血性休克1例,电击2例,海洛因中毒2例。用LSAB法对13例脑干的中脑、脑桥、延髓各部FN进行检测。结果显示5例怀疑为原发性脑干伤、2例严重颅脑损伤、2例海洛因中毒死者的脑千部位的神经元内均可见FN的异常沉积,其它各例未见FN的异常沉积。结果表明;LSAB-FN法是诊断原发性脑干伤早期死亡灵敏但非特异的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在实验性大鼠颅脑损伤慢性病程中BCL-2蛋白的表达变化,为颅脑损伤后经过一段时间死亡者确定损伤与死亡的关系提供依据。结果发现:BCL-2蛋白广泛表达于正常大鼠脑内,在伤后3d,其表达降低,至伤后1周降低明显,伤后4周恢复正常。提示在颅脑损伤后4周内死亡者,其死亡与颅脑外伤关系较密切。用免疫组比方法观察BCL-2蛋白在脑内的表达变化,对颅脑损伤后4周内死亡者脑损伤的确定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周伟  祝家镇 《法医学杂志》1996,12(3):149-150
8例原发性脑干损伤尸检分析周伟,祝家镇,徐小虎(中山医科大学法医病理教研室;广东广州510089)颅脑损伤是最常见的死因之一。目前,对严重颅脑损伤致死案例的鉴定并不困难。但有时在头面部遭受暴力后迅速死亡,大体解剖又未能发现明确的死因,对这类案件进行法...  相似文献   

7.
大鼠急性脑干损伤神经细胞凋亡和轴突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急性脑干损伤早期的病理变化,探讨其在急性脑干损伤中的法医学意义。方法采用自由落体造成大鼠急性脑干损伤模型,HE染色常规观察各部位脑组织的显微形态改变之后,用TUNEL末端标记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用LSAB染色显示神经丝蛋白(NF)。结果实验动物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法医案例;脑干损伤的大鼠脑组织淤血、水肿、环状出血,脑皮质内神经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1);脑干部位神经轴突排列紊乱、肿胀、断裂。结论上述多种病理变化对急性脑干损伤的死后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鼠原发性脑干损伤早期脑干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自制的簧片打击装置弹击大鼠枕骨结节,造成严重颅脑损伤或原发性脑干伤,取其脑干(中脑、桥脑及延髓)常规包埋、制片后作LSAB-FN染色。结果表明,在严重颅脑损伤及原发性脑干伤,可见FN沉积于血管周围间质、部分神经纤维内及一些神经细胞内,且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FN沉积量增加、范围增大。LSAB-FN法可用于生前原发性脑干伤与死后伤的鉴别和推断在3小时内损伤经过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干损伤早期延脑网状结构的超微病理变化。方法 将实验大鼠分为创伤组和对照组,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机械性脑干损伤早期(10min,0 .5h,1h ,3h) 延脑网状结构的超微病理变化。结果 脑干损伤10min 即可见神经微丝(neurofilament, NF) 排列紊乱、疏密不均,NF 臂的缺失,髓鞘层面分离,轴膜内皱,与髓鞘间形成空隙,微血管周围基质密度降低以及线粒体肿胀等超微病变。脑干伤后存活时间延长,上述病变更为显著。本文就上述超微病变的形成机制及病理学意义进行了探讨。结论 脑干机械性损伤能够明显引起延脑网状结构的超微病理学变化,并增加个体快速死亡和免疫组化染色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脑干损伤后延髓网状结构bFGF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原发性脑干损伤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延髓网状结构内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撞击法造成实验大鼠脑干损伤死亡,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延髓网状结构中bFGF的改变。结果生前损伤组延髓网状结构内bFGF阳性细胞数和阳性强度与正常组及死后损伤组比较显著升高,后两者无显著差异。结论原发性脑干损伤导致延髓网状结构内神经细胞bFGF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63例在交通事故中因闭合性颅脑损伤而死亡的尸体解剖情况的研究,分析了损伤形成机理及致死原因。发现因脑干损伤死亡25例,占39%;因DAI死亡6例,占9.5%,63例中对冲性颅底骨折20例,占32%。  相似文献   

12.
一种实用的人脑干损伤检查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脑干损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损伤。脑损伤并不一定致命,无论是原发性或是继发性,都必须是损害了脑干使其功能障碍才会致死。在原发性脑干损伤(包括合并大脑损伤和单纯性脑干损伤两种),特别是因头、面部受击后在短时间内死亡者,尸体解剖检验(包括心脏传导系统)脑外其它脏器无致死性病变时,若随意切取脑干组织检查,则难以获得对脑干损伤致死有诊断意义的病变。由于原发性单纯性脑干损伤多系在镜下才能见到的微型损伤,为了用最少的组织切块获得最多的损伤信息,达到最好的观察效果,需要建立一种准确的、可供常规使用的脑干损伤取材法。我们在20…  相似文献   

13.
周伟 《证据科学》1999,6(2):56-61
探讨脑干损伤早期延脑网状结构的超微病理变化。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创伤组织和对对照组,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机械性脑干损伤早期(10min,0.5h,1h,3h)延脑网状结构的超微病理变化。结果脑干损伤10min即可见神经微丝(neurofilament,NF)排列紊乱,疏密不均,NF臂的缺失,髓鞘层分离,轴膜内皱与髓鞘间形空隙,微血管周围基质密度降低以及线粒体肿胀等超微病变。脑干伤后存活时间延长,上述病变  相似文献   

14.
脑干损伤是指中脑、桥脑和延髓的损伤,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是一类特殊的脑损伤。单纯原发性脑干损伤较少见,而且脑干损伤者多在数小时内死亡。笔者曾遇一起脑干损伤较严重而存活5天的案例,现报告如下:1案情简介死者李某,男,45岁。2000年8月29日下午2时许,被他人打面部一耳光,傍晚时自觉头部不舒服,于次日晨7时许换班时,同事发现他未醒,唤他不能说话,只有用手比划,立即送医院抢救,CT检查示桥脑、中脑偏右侧见椭圆形高密度灶,边缘清晰,大小约3cm×1.5cm,病灶延续4个层面,诊断为急性闭合性重度颅脑损伤、脑干出血、脑疝。经抗炎、对…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脑干损伤在颅脑损伤中较为少见,笔者总结近几年来遇到的10例伤害致死、致残案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就其损伤形成原因、机理、形态学改变及法医学鉴定的规律特点,进行探讨.案例资料本文所报10例,系近年故意伤害致死或致残案件.提取的尸体脑组织经10%的福尔马林固定后,进行组织学检查,其中3例进行了神经轴索特殊染色,最后认定系由于头颅外伤致原发性脑干损伤死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干神经丝蛋白的定量分析对短时间内死亡的原发性脑干损伤鉴定的法医学意义。方法14例原发性脑干损伤者的脑干标本(损伤组)和15例脑外疾病死亡者的脑干标本(对照组),分别取中脑、脑桥及延脑组织,作NF广谱免疫组化染色,用OPTIMAS 6.0系统图像分析仪定量检测脑干的神经丝蛋白表达,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处理。结果中脑、脑桥、延脑的N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84±23.62(对照组45.17±17.95),65.94±14.61(对照组42.99±24.12)和83.30±26.66(对照组53.50±28.14),损伤组与对照组的NF阳性物含量在中脑、脑桥及延脑等3个部位中均有显著差异,P〈0.001或〈0.01。结论定量分析人脑干神经丝蛋白的含量变化,超出常人数量对鉴定早期原发性脑干损伤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85例成人闭合性脑挫伤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脑及脑干脑挫伤后组织病理学变化及与损伤时间的关系,并比较大脑与脑干损伤之间有无差异。方法对85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死亡的脑挫伤组织进行病理学GFAP、HSP70、NF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脑损伤早期出现的胞浆嗜酸性肿胀胶质细胞(ECSG)是脑损伤后一种早期应激性反应,挫伤部位淀粉样小体(CA)的增多及噬神经细胞现象也可在脑挫伤后早期形成,而脑干挫伤ECSG发生率高于大脑。中性粒细胞浸润、泡沫细胞及胶质瘢痕形成有一定时序性。结论ECSG在判断生前脑挫伤及推断脑挫伤时间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ECSG较多的部位,泡沫细胞及CA也较多,三者之间可能存在联系,并提出CA是脑挫伤后反应性产物之一,可用于推断脑损伤时间。  相似文献   

18.
交通事故颅脑损伤233例法医学鉴定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Jin L 《法医学杂志》1998,14(3):151-152
通过对233例交通事故颅脑损伤案例的分析,对受伤者的性别、年龄及损伤程度进行了统计。并对其颅脑外伤后遗症和伤残等级的关系、评定时间及脑外伤后神经功能障碍的认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头部外伤致严重颅脑损伤或引起脑干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在法医实践中可见,但严重颅脑损伤治疗好转后突发脑干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在法医文献中尚未见报到道,现报道 1例。 1案例   某男, 32岁, 1999年 12月 19日因车祸致头伤,伤后昏迷,在当地医院急行清创缝合术,当天转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神经外科治疗。门诊 CT示“双额叶脑挫裂伤,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入院后立即在全麻下行开放性颅内伤、双额极脑挫裂伤清除,脑内血肿清除,颅底硬膜修补术。诊断:开放性颅脑伤;双额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颅骨骨折。因病情好转于 2000年 1月 18…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脑外伤后司法鉴定案例资料,按照神经外科GCS评分把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鉴定案例分为重型(A组)、中型(B组)及轻型(C组)颅脑损伤;对案例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并探索临床症状与脑外伤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轻、中度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以器质性神经症样综合征最多见。重度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中以智能损害综合征为多。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不同严重程度的颅脑损伤所致的精神障碍有不同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