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我国法学界对于惩戒出卖亲生子女行为始终没有定论,刑法的无明确规定导致司法机关放弃了对这类行为的追诉,但如今争议的焦点在于该行为应被认定为拐卖儿童罪还是遗弃罪。本文通过对此类行为进行法理与立法分析来发现立法中对此类行为规制的缺陷,从而提出建议,以期填补我国关于出卖亲生子女方面的立法空白。  相似文献   

2.
域名权和商标权的权利冲突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美云 《行政与法》2004,(7):104-106
随着网络在商业领域运用的逐渐普遍和深入,以及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出现了大量的将他人商标注册为域名的行为,此类行为在恶意抢注的情形下构成侵权或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此类权利冲突纠纷应区别驰名商标和普通商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分别给予法律救济,同时为避免类似权利冲突的产生应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金娟 《法制与社会》2012,(27):252-253
我国刑法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构成要件实行行为仅为生产、销售行为,运输、仑储、邮寄等行为(以下简称“运输类行为”)不能单独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对于此类只能按照刑法总则关于共犯的规定来追究此类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由于我国刑法以作用大小作为区分共犯中主从犯的主要标准,直接导致司法实践中“运输类行为”同样被认定为主犯,由此产生了罪刑不均衡、不公平的问题.我们应借鉴国外共犯分类理论,明确运输类行为作为帮助行为,在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共同犯罪中属于从犯地位,以此实现罪行均衡和法律适用统一.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交通肇事现状,本文认为危险驾驶行为按照交通肇事罪加以定罪量刑,不能体现罚当其罪,建议在立法上增设"危险驾驶罪",将危险驾驶行为犯罪化,以明确国家对此类行为的否定性评价,从而对危险驾驶行为进行有效遏止,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幼儿教师虐待儿童的现象频繁发生,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但是,我国刑法针对此类案件时应用捉襟见肘,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完善我国立法,以有效规制虐待儿童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恶意注册行为是我国商标注册取得制度下的"寄生品",已严重影响了商标功能的正常发挥。对恶意注册行为,除立法上应予明令禁止外,还应对其行为的性质、法律后果进行明确。在现行法律框架之下,恶意注册行为应定性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司法机关可以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对此类行为进行规制,判令行为人赔偿权利人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以名人的姓名及其他变相方式申请注册商标的案例在近些年来屡见不鲜,此类事件不仅侵害了名人的相关权利,也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我国法律并没有对此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得在行政和司法实践中处理此类问题时面临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法律对此类行为的规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以名人姓名注册商标这一类问题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8.
褚莹 《金陵法律评论》2006,11(2):146-149
盗用、滥用他人真实签章而为票据行为应该如何定性和分配责任归属,理论上和各国实务中都存在争议。笔者通过分析此种行为的特殊性,比较依据票据无权代行和票据伪造两种方式分别处理此种行为结果的不同,在介绍外国相关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为我国票据立法处理此类难题提出思路和构想。  相似文献   

9.
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组织和操纵未成年人从事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单独来看又不构成犯罪,但是其社会危害性十分严重。一方面,此类行为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此类行为还妨害了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与成长,为了有效保护未成年人和良好社会秩序,将此类行为犯罪化确有必要。《刑法修正案(七)》第8条的出台意义重大,但该条在犯罪对象处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以致于犯罪行为方式上难以摆脱与间接正犯和教唆犯的区分,应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10.
目次一、我国行使财产权行为刑法评价的概况二、我国行使财产权行为刑法评价状况的检讨三、我国刑法评价标准的重构和适用所谓行使财产权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某种客观原因认为自己有取得对方占有之财产的权利,因而采用盗窃、抢劫、诈骗、敲诈勒索等非法手段取得了财产的行为。由于其手段与一些财产犯罪行为相同,故往往被纳入到刑法视野中,从而产生了刑法评价的问题。此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屡屡  相似文献   

11.
浅谈收容教养犯罪少年行为性质的认定和审理张敏,皮宗泰政府对犯罪少年的收容教养行为属于什么性质,对此类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能否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对这类案件应如何审理?以下浅见望同行指教。收容教养犯罪少年行为的性质“收容教养”一词.出自于我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组织有预谋的10人以上多被告人重大疑难刑事案件逐渐增多。此类刑事案件庭审中由于诉讼参与人人数众多,内容和过程复杂多变,对法官的庭审行为、职业形象、司法公正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充分做好此类刑事案件的庭前准备工作,对于提高庭审质效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何荣功 《法学》2024,(2):70-84
目前轻微暴力致被害人死亡的概念表达不够科学,应改称轻微暴力引起被害人死亡。此类案件的特点是行为的危险性及其强度与法益侵害结果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轻微暴力引起死亡的刑法定性首先要解决是否存在犯罪实行行为问题,进而才有必要探讨轻微暴力和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刑法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的主观罪过。一般情况下,轻微暴力在客观上并不具有造成被害人轻伤、重伤或者死亡的定型危险,欠缺故意伤害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实行行为。司法实践之所以广泛地认定此类行为成立故意伤害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主要考虑的是被害人死亡这一严重法益侵害结果、被害方的处罚诉求以及案件办理的社会效果。将此类行为认定为意外事件,更符合行为的构造和性质。此类案件的办理应重视行为人与被害方的沟通协商,行为人积极赔偿并取得被害方谅解的,应尽量避免将行为积极入罪。  相似文献   

14.
方全  刘晶 《犯罪研究》2002,(5):60-62
侦查机关在侦查活动中,依法可采取多种侦查行为,较常见的有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勘验、检查和鉴定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为应对犯罪活动日益隐蔽化和组织化的趋势,各国的侦查部门越来越多地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采用一些特殊的侦查手段,如电子监控、诱惑侦查、测谎仪测试等。实践证明此类侦查行为对于突破某些特殊类型的案件确实行之有效。但由于目前我国法律中尚缺乏指导和规范此类侦查活动的程序规定和证据规则,实践中还存在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广泛存在的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已经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使我国本来就存在的男女人口比例失衡问题雪上加霜。但根据目前刑法的规定尚不能有效打击此类犯罪行为,因此有必要对现行刑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必要的修正,将这种行为纳入刑事制裁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一些公司利用公司形态规避法律、逃避债务的行为屡见不鲜,我国《民法通则》和《公司法》对此都未作出明确规定,对此类现象无能为力。而国外却有“公司法人格否认”对此进行纠治和解决。因此,研究学习国外的“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来规范我国公司行为,防止公司人格的滥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法律对高校对学生的纪律处分行为(为表述方便,以下简称为高校纪律处分行为)是否可诉的问题规定模糊,实践中此类争议也多被排除于司法审查的范围.本文分析了高校的法律地位、高校生纪律处分行为的性质,并对司法审查介入的可行性及深度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探讨,以期立法早日将这一问题明晰化.  相似文献   

18.
侦查程序中的刑事案件经常会因一些障碍导致无法继续侦查行为,而刑事诉讼法并未规定此类情形的应对措施,立法上的空白造成了司法实践中的混乱现象。公安机关多是将此类案件搁置起来,而检察机关则以司法解释的形式规定了中止侦查制度加以应对。这种混乱的局面既影响了案件质量,又存在着司法腐败的隐患,因此,必须通过立法对此类情形的处理明确规定。本文在分析建立中止侦查制度必要性和检察机关中止侦查制度不足之处的基础上,对我国中止侦查制度提出了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9.
论因误解而为的民事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误解是导致民事行为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59条的规定,“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是民事行为可变更或撤销的法定事由。鉴于理论界对因误解而为的民事行为尚缺乏深入研究的现状,本文拟就此类行为所涉及  相似文献   

20.
武文钰 《法制与社会》2010,(25):201-201
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事情的利弊总是相伴而生。繁荣的背后却是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特别是重大恶性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严重危害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面对日益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我国目前的刑事法律制度明显滞后。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国家法律对醉酒驾驶行为的处罚,综合比较分析认为,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罚畸轻,针对醉酒驾驶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对其采取零容忍,以严厉的处罚预防此类行为的发生,将马路安全感还给公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