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江涌 《传承》2012,(19):66-67
今天,世界已经被美国文化殖民(洗脑)的自由主义者,把自由市场、比较优势视作经典,来指导治国安邦、学术研究工作。弱小国家,如若智商未泯,摆脱经济依附与文化殖民,就必须认清新殖民主义的面目,还原殖民主义历史,重述世界文化史。文化殖民是西方强大国家实施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2.
自1895年甲午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祖国宝岛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在台湾除了加强经济上的殖民掠夺之外,还大力推行殖民文化,始终把殖民文化当作霸占台湾的一个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3.
日本殖民主义者强行霸占台湾期间,大力推行殖民文化,妄想泯灭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感情。然而,日本的殖民文化遭到台湾同胞的顽强抵制,日本殖民主义者的企图遭到可耻的失败。日本殖民文化违背台湾同胞的意愿尽管日本殖民主义者煞费苦心强制推行国(日)语运动,但是台湾同胞却用记性  相似文献   

4.
姜飞 《学习与实践》2006,(7):151-158
“殖民话语”(colonialdiscourse)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首次由萨义德使用,他从福柯那里借过来,用以描述殖民主义在实践中的出场。1978年萨义德出版的《东方学:西方对于东方的观念》,就是探讨了从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到当代被称为“东方学”的西方人看待东方、处置东方的殖民话语,及其表述方式、策略和机制。本文从四个方面揭示殖民话语的特性,分析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的话语方式,从而有助于规避殖民话语陷阱,推进当前的后殖民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理论视野中东方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殖民理论揭露出从殖民时期到全球化时代西方对东方的隐蔽的文化霸权,东方民族的文化在西方的知识生产和文化渗透下,被扭曲被贬低,被掩盖被抹杀。东方民族也有对西方的文化抵抗,但力量是非常微小的,东方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在后殖民理论视野中是悲观和无奈的。在东方民族面对全球化时代新的一轮西方文化冲击时,东方民族应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唐煜 《前沿》2013,(4):145-146
《小无马地奇事的最后报告》是美国本土小说家路易斯·厄得里克“小无马地”系列的第六部小说。小说以女神父在保留地生活、传教经历说明了小人物生命的传奇;以信仰的融合表现了文化的杂糅、以被殖民文化对殖民文化的逆书写反映了传统印第安文化不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蒋渭水是日据时期台湾本地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经历总督府医学校、文化协会、民众党三个人生历史阶段,其反殖民斗争思想逐渐走向成熟,政治上定位于中间偏左派。在为争取台湾人政治权益而斗争的同时,蒋渭水身上还体现出广大台湾民众所具备的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抵制殖民同化政策的坚韧民族性格,历史的事实足以证明所谓日据时期台湾社会走向“脱中国化”的“台独史观”是多么的荒谬。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殖民当局的同化政策下 ,日据时期台湾社会出现了闽南语的生存危机 ,台湾一批有识之士起而呼吁振兴本土语言 ;针对文艺脱离民众的状况 ,新文学运动内部也开始探索文艺大众化的途径 ,一些人主张用闽南语进行文学创作。由于闽南话在台又称台语 ,故此一运动通称台湾话文运动。从本质上看 ,该运动是台湾人民抵制日本殖民同化政策、拯救台湾地区中华文化及闽南语这一中国地方语言文化的民族文化自救运动。  相似文献   

9.
赵牧 《台声》2019,(20)
<正>本文别开生面,就陈映真小说中的日本叙述展开分析。印象最深刻的是对《将军族》及其中《荒城之月》等日本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殖民史意义,做了很优秀的分析;其他部分也多有独到之处,但也偶见率尔的断语或不甚正确的文本记忆,但均属瑕不掩瑜。本文所重点处理的知识分子主体创伤、日本殖民与中国革命在主体内部的复杂纠缠,以及殖民与后殖民之间的关系清理……,让我们对陈映真早期小说中比较隐晦曲折的"日本"面向或因素,增加了了解,客观地说,也对更全面掌握陈映  相似文献   

10.
《里程碑》和《无花果》为回忆与记录日据时期台湾知识者生存挣扎及精神困惑的有代表性的自传体文本,均涉及殖民社会及战争状态下的民族冲突及国家认同问题,《无花果》并将这一问题导致的困惑延续到战后初期。两部文本在时间上共同完成了较为完整的对战争及冲突过程的回顾;空间上亦涉及台湾、大陆和日本,以及从台湾立场出发对三者复杂纠葛的观照。本文拟引入对民族主义的分析和研究成果说明上述文本呈现的民族意识的多重面向和变化,包括:在对抗和冲突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来源于民族文化传统、个人体验和台湾独特的历史境遇;这种民族意识可以成为抵御异族压迫的精神动力,也可能在民族内部政治文化冲突中被削弱;台湾殖民社会复杂性导致民族内部“他者”的形成;由于特殊的历史政治状态,在民族冲突下形成的民族意识或民族主义思想并未发展为爱国主义;民族意识的历史记忆可能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下改变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日据后期,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强制进行文化同化,台湾知识分子深受影响。台湾名医、文人吴新荣在日记中记载了他在“皇民化”运动期间对殖民当局文化政策的妥协及其内心的迷惘与矛盾。一方面,长期的殖民统治与文化同化在吴新荣身上烙下深刻的异族文化印记;另一方面,根植内心的传统中华文化,又促使其不自觉地抵制殖民同化。对殖民统治的妥协服从与内心中华文化认同的尖锐对立,造成吴新荣精神上的彷徨、迷惘与挣扎,而这恰恰是当时台湾知识分子阶层以及一般民众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2.
殖民话语以印度传统社会中边缘群体包括女性的受害者地位来建构殖民统治的合法性,这对民族主义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他们要同时面对本土传统、殖民现代性、民族文化身份等一系列相互纠葛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印度民族主义者以物质/精神、家庭/世界、男性/女性等对文化进行了二元划分,以此对抗殖民强势文化并保有自我民族身份。但民族主义者的文化二元论最终断绝了外部社会介入印度妇女问题的可能性,强化了本土男性作为女性行为规范立法者的角色,实际上巩固了印度社会的父权制霸权。  相似文献   

13.
在1819-1965这一段时期,新加坡历史上经历了殖民、联邦两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统治阶级对待族群关系的态度也不同,经历了种族隔离、种族冲突两种形态。大的演变之中,也存在着小的波折和复杂性,比如殖民时期的日本殖民时期就和英殖民时期不一样,而且建国伊始新加坡领导人还有一段很强烈的危机意识萌发状态。新加坡从开埠时期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造成不同种族以及种族内部的隔离,到马来联邦时期由于民族主义的煽动,引起了马来人和华人之间的种族冲突,马华冲突直接导致新加坡独立。独立之后的新加坡,感觉到了周边国际关系和在新加坡生存发展的双重压力,由此萌生了使新加坡受益匪浅的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14.
最近十年来,文化保守主义流变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哲学内核的形上儒学的新建构;二是与生活世界相联系的儒学诸形态的形成;三是文化保守主义大众化运动的推进。同时,文化保守主义也有其复杂性和局限性,由此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和影响在所难免。对于近十年来文化保守主义的流变趋势及其特点,切不可简单视之、一概而论,而需作具体分析、深入了解,既要发现其合理的、有贡献的地方,又要对其不合理之处进行批评、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5.
1872-1874,从谋划出兵到中日签订《北京专条》,日本政府的对外目标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变化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留守政府中以外务卿副岛等为代表的“外征派”积极策划一条明确的殖民路线,目标直指略取台湾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甚至台湾全岛;第二阶段以大久保为代表的“内治派”主政,方针转向“慎重殖民路线”,为缓解国内士族的不满情绪,选择发动一场小范围的局部“征台”行动,对殖民略地持慎重观望态度;第三阶段是对中交涉时期,策略变化为以实际军事占领为条件讹取利益,具体而言,以索取军费为主,以在琉球或朝鲜方面谋取利益为辅。总之,日本此次侵台的主要动机并非为解决琉球归属问题,其本质是为了缓解国内情势、带有对外殖民意图的军事侵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民族的概念、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释。提出培育民族精神一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二是既要克服民族的精神痼疾又要防止西方的文化殖民,三是既要保持民族自尊自信精神又要预防狭隘的民族主义,四是要弘扬当今时代主旋律增添民族精神新血液。  相似文献   

17.
西川满的<台湾纵贯铁道>、滨田隼雄的<南方移民村>和庄司总一的<陈夫人>被视为日据末期在台日人作家的长篇小说代表作.<纵贯铁>宣扬北白川宫率军征服台的"功绩",史载台湾军民的殊死抵抗被写成"土匪"式骚扰,而日军的屠城式大规模烧杀行径则被淡化或合理化.<移民村>宣扬日本人的毅力、信念、真诚品行和科学精神,赋予日本对台湾的"移民"(殖民)以正当性.<陈夫人>具有人性的深度开掘和对台湾庶民生活细节的细腻描写,甚至写出了现代性、本土性和殖民性的复杂纠葛,但仍带有殖民文学的明显印痕对中国(台湾)文化的"误读"以及宣扬日本人带给台湾"现代化"的理念.它们不同程度地都是日本对台殖民侵略的自供、掩饰和美化.  相似文献   

18.
万雪飞 《求索》2013,(6):103-105
萨义德对于作为话语的东方主义的批判,深刻揭露了隐藏在西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经验事实中的文化殖民策略。现代西方在东方主义话语中建构中国形象,一方面是通过树立“他者”之镜帮助现代西方完成自我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扩张进行意识形态的辩护。在“他者”文化仍然对自身文化的意义体系发出质疑与挑战的当下.提升中国文化自觉的首要之义就是要走出“他者”困境,摒弃“自我东方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赵稀方、严绍璗、张博三位先生对汉学主义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为我们探讨汉学主义理论的深意提供了契机.提出汉学主义的理论着眼点并不完全是促进汉学研究和国学研究,甚至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国内的人文社科研究,而是旨在认清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以精神殖民为基础的文化无意识以及学界以智性殖民为核心的学术无意识,克服把西方学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奉为普世真理的倾向,最终目的是鼓励恰当地看待西方他者的智慧和局限,客观地评估本土文化和学术的价值与不足,促进中国学术思想的解放,焕发中国学术的创造力和原创性,成为葛兆光先生呼唤的“涵盖了中国、亚洲和西方的顶级世界理论”的助产士.  相似文献   

20.
本土知识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界定本土知识概念存在诸多困难.首先,殖民历史使本土知识概念卷入政治维度之中;其次,本土知识的文化多样性背景给定义本土知识带来技术上的困难;第三,多种表述并存的现象影响着对本土知识认识的统一.正确界定本土知识概念,应从知识、权力与发展相互关联的视角出发,反映出本土知识在当代兴起的历史根源、时代背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