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阳 《东北亚论坛》2011,(5):123-129
日本二战史观的形成,是由日本独特的政治文化决定的。在政治文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观念形态政治文化"——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因素。正是由于日本独特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才造就了日本偏执的历史观和错误的二战史观。要想使日本政治文化朝着有利于反省战争罪责方向发展,就必须对日本政治文化进行改造,其途径是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强大和日本内部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傅羽弘  魏蕾 《东北亚论坛》2008,17(1):113-117
东北近代知识分子是在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形成并发展的。自甲午战争至"九.一八"事变,日本一步步成为侵占东北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自然成为东北知识分子关注的对象,同时东北近代知识分子的形成与日本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代中日关系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思想的发展变化都有着巨大影响,在对日关系方面,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与行动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考察东北近代知识分子对日本认识的形成与变迁,从中既可获得可资借鉴的历史教训,同时也可获得对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作为明治后期社会文化人的代表,陆羯南提出的关于日本国民铸造的一系列构想,对近代日本国家转型产生了较大影响。其思想主要内容是:实现国民政治,即以“国民的独立”为前提的“国民的统一”;建立国家政体,即君民和合的民族共同体;国家出路在于以天皇制弘扬“国民精神”。其思想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极强的阶级调和性,他理论上塑造的“国民”,是一个包容国内各个对立阶级、各种互为对立政治主张的混沌漠然的国民形象。  相似文献   

4.
日本政府的政治右倾化与其国力的不断增长紧密相关。日本政府顽固坚持右倾史观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源和一定的“民众”基础,其中,既有战后美国占领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日本政府战前战后的延续性和继承性、日本的战争责任没有受到追究、日本国民对政府右倾史观的漠视和容忍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经过早期传播、中期发展、后期日本儒学形成这三个阶段,使封建时代的日本儒学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日本统治阶级治国的基本思想并逐渐被日本社会各阶层人们所接受,成为日本社会中一种普遍的思想观念。儒学还对日本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思想文化、社会风俗及日本国民的道德观念、民族性格形成方面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儒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日本历史上对封建制度的确立、巩固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成为尊王攘夷论的先声和日本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6.
日本大众文学是日本"近代""民族国家"确立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近代"大众文学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大正末年到昭和十年(1935),作家多将时代背景设置在幕府末期至明治初期,实质是通过文学的方式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大日本帝国"的历史的再发现;第二时期,昭和十年至1945年战败,作家大多表达了作为"大日本帝国"国民一员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体现了日本知识阶层的"国民化",这一时期的《宫本武藏》更被认为是日本国民自我的确认之作。然而,从战时的《宫本武藏》到2010年时代小说《天地明察》的畅销,我们仍能透视出内在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7.
坪内逍遥《小说神髓》要展现的是一个庞大的帝国文化图景,其主要意图应置入近代日本社会“他者意识一民族主义一近代国民国家”这一思想观念流程中才能够被理解。它不仅呈现出作者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立场,而且反映出日本文化界在明治维新后积极谋求文化自立、自强与扩张的文化帝国主义图谋。  相似文献   

8.
近代日本报业对中国新闻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开辟了一个明治时代(1868—1911年),促成了日本近代报刊的诞生、发展,乃至进入"报纸复兴时代"。中日两国具有地理上的接近性,近代报纸的发展进程大致相近,中日两国文化交融成为近代报刊转型之基础,日本报刊对中国戊戌变法期间新闻业具有启发作用,对辛亥革命时期办报思想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明治初期,维新政府中枢就已深刻地了解到日本所置身的国际社会和国际形势,确立起包括对自己和世界进行重新定位以及日本未来发展方向在内的国际秩序观。近代日本国际秩序思想中的上下秩序认识与欧洲近代国际秩序思想的二重原理体系如出一辙,并在明治维新后迅速与国家政权结合起来,最终确立起对欧美屈从,对东亚邻国强硬的双重外交路线。  相似文献   

10.
程丽红  叶彤 《东北亚论坛》2011,20(4):123-129
近代日本来华民间报人是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群体。与近代西方来华报人出于宗教或者商业的目的截然有异,日本报人大都秉持着"报纸报国"理念,虽以民间立场相标榜,却有着深厚的官方背景,对政治的介入较比西方报人更深。与近代早期来华那些充当了文化侵略"不自觉的工具"的欧美传教士不同,他们有着清醒的殖民文化意识,主动配合政府的扩张策略和军方的军事行动。作为《盛京时报》的著名主笔和总编,菊池贞二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自身独特的出身、学习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菊池贞二式的文化殖民者;浓厚的侵华意识、武力崇拜及孤傲的文人立场,构成了菊池贞二式的文化取向和思想个性,亦成为整个日本侵华报人群体的精神缩影。  相似文献   

11.
日本近代政党政治家原敬(1856—1921)的中国观具有典型的时代烙印,即"适时适机"地从中国牟取利权。同时,原敬的中国观亦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见解:"对清政略即对欧政略,对欧政略即护国政略。"另一方面,原敬在这一时期已经将目光更多地转向日本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利益。从重视经济利益和国际竞争的角度出发,原敬认为日本在外交上不能采取强硬的举措,要注意和中国官民"友好相处",在中国维持一种对日本而言比较和平的氛围。  相似文献   

12.
论近代日本的国际秩序观及其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世纪后半期,东亚国际秩序处于由前近代向近代过渡的转型时期.在东亚秩序转型中,包括了三个几乎同时进行的结构性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此间,日本对中朝的外交政策与其国际秩序观有着直接的关联.可以说近代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日本借助欧洲条约体系对东亚既有秩序的破坏,向着有利于实现自己意愿的方向改组东亚原有的国际秩序,从而推动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东亚三国西学成因及其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虎 《东北亚论坛》2007,16(1):120-127
对东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而衍生出来的近代文化融合体,亦称近代东亚三国西学。其主流文化融合体在中国表现为“中体西用”;而在朝鲜与日本分别表现为“东道西器”和“和魂洋才”。近代三国西学形成,虽说在形式上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因三国社会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使得近代东亚三国西学又在内容上呈现出很多不同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三国近代形成的文化融合体中的西学份量及其对传统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日本右翼运动愈演愈烈,原因究竟何在?本文试图从日本社会本身来解释右翼势力及其活动长期不衰的缘由,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分析:一是日本多数国民的认同是构成右翼运动的社会基础;二是日本社会特有的文化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民性是右翼运动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假名文字论"是近代日本文字改革运动的产物,"满洲假名"是它的变异形式。在这一期间假名文字论者经历了从内到外的艰辛历程。但是战后假名文字论者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原因在于"假名文字论"始终未能得到日本国民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中日亚洲观简论--"亚洲一体化"的思想追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是现实的背景,现实是思想的实现.因此当我们今天以热诚之心讨论亚洲一体化的时候,就有必要对"亚洲一体化"的思想作一次追溯,回顾历史上亚洲人的"亚洲观",以了解亚洲现状的"思想背景".又因为中国与日本是亚洲大国,梳理中日历史上的亚洲观,认识其源流,明晰其本质,辨别其同异就显得十分重要.冈仓天心、井上圆了、大川周明、桂太郎等人是日本历史上所谓"亚洲主义"的重要代表,而章太炎、孙中山则同样显示了对于二十世纪亚洲前途的深切关注与期待.将他们的思想作对比性的排列,也许可为今天"亚洲一体化"增添有益的思想历史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日本近代的变革发展, 并非一味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技术, 而是将日本已有的传统文 化核心和当时世界各国先进的制度、技术吸纳融合, 将“兼得”思想运用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等各个领域。“兼得意识”影响了近代日本道路的每一步发展, 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关 键而积极的作用, 成就了日本在世界近代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学是20世纪日本文坛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形态,因此日本学界对其理论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论争不断。本文从其中的一个问题即产生的源流出发,在梳理日本大众文学源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大众文学与日本的“近代”、“文学”等概念确立的内在关联。日本近代社会促成了大众文学的发生,而大众文学也起到了塑造日本国民精神与素质的重要作用;日本文学的近代性孕育于大众文学,而大众文学也承载了日本近代文学独特的生命力。至少在源流上,在日本是不存在大众文学与纯文学的界限之分的,二者的对峙图式只是其发生的一种建构而已。  相似文献   

19.
日本近代军制的确立及近代化军队的形成始于明治初期的军制改革。首任兵部大辅大村益次郎在明治初期的军制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村的主导下,明治政府大刀阔斧地开始军制改革,如创建政府军,统一军制,施行国民征兵制。上述举措不仅是日本迈向军事近代化的关键步伐,而且为其日后成为军事强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政权之后,为稳固殖民地统治,便以法西斯殖民文化为先锋,对中国东北展开了全面的文化控制、清查和取缔,使中华民族文化遭到了严重破坏。为消磨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使之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任意摆布的"忠良之国民",便实施以"王道主义"、"民族协和"为核心内容的所谓"建国精神"的灌输,对中国人民进行精神摧残和毒害。并在"官制统治"下推行"泛日化",日本法西斯殖民主义文化泛滥,人类文明遭受着严重浩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