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或公民的法律资格,我国现行的国籍法确定了“一个国籍”原则。明确规定了不承认双重国籍。笔者通过对我省公民在国籍方面存在有关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剖析我国现行的国籍法的相对滞后,并提出了国籍法修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际社会国籍法变化趋势与我国国籍政策调整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背景下,双重(或多重)国籍政策推行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国籍法的变化趋势。我国坚持单一国籍政策,学术界也大多不主张修改国籍法。若从海外华人与祖国大陆联系重要性的角度看,双重国籍政策可以团结海外华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也是国家借用海外华人力量和国际影响力的突破性战略手段。当前,我国调整和修改国籍法,有限度或有针对性地实行双重国籍政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为处理我国国籍问题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对依法治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国籍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当前国际环境下的新形势,出现了国籍冲突、司法解释不明确等问题。从当今国际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结合目前中国形势的具体分析,探析《国籍法》改革趋势,对中国未来和谐稳定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为处理我国国籍问题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对依法治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国籍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当前国际环境下的新形势,出现了国籍冲突、司法解释不明确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形势的具体分析,提出新形势下中国国籍法不适应的地方,并探析其改革趋势,对中国未来和谐稳定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英国国籍法是英国国内法的一部分,也涉及到英国的国际交往和外交关系的一系列问题。因此,英国国籍法不仅要随着英国国内条件,而且也要随着国际关系、有关国籍冲突等问题的国际公约和国籍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为了适应英国国内外情况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际属人法问题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中国已成为多元法制和多元法域的国家 ,现实已经导致了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产生。区际属人法的确定是解决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首要问题。区际属人法不能以国籍连结点来确定 ,而应以住所及惯常住所连结点来确定。解决区际属人法的冲突也就是解决住所及惯常住所连结点的积极冲突和消极冲突。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国籍法原则不承认双重国籍,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显示了独特的意义。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人有机会走出国门,当其在海外受到损害时,该规定则不利于对他们的利益进行最为有效的保护,而且也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做法相左。笔者认为我国应当果断地进行国籍法改革,使之尽快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公布实施至今已二十六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新的国籍问题也时有出现。由于《国籍法》独立性较强,在司法实践中,一些特殊案例又无法借用其他相应的法律,因此,迫切需要对《国籍法》加以完善和修改,同时还要规范执法。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公布实施至今已二十六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新的国籍问题也时有出现。由于《国籍法》独立性较强,在司法实践中,一些特殊案例又无法借用其他相应的法律,因此,迫切需要对《国籍法》加以完善和修改,同时还要规范执法.  相似文献   

10.
国籍和居留相结合原则是指一国根据居民的国籍和居留情况确认其身份和权利义务的范围。澳大利亚跨国流动人员福利金制度、台湾地区无户籍国民制度是国籍和居留相结合原则在实践中运用的代表。我国仅以国籍原则为认定本国人和外国人的身份和权利义务的原则,在现实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建立以国籍和居留相结合为指导原则的动态跨国流动人员管理制度,能够解决静态跨国流动人员管理制度产生的问题,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法律多元主义”的风靡使我们理性对待民间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法律多元的具体操作却无法趋一,当下中国依然面对着如何处理民族习惯法文化与主流法文化的冲突。通过对彝族习惯法及习惯法在彝族社会适用的透析,能为我们在看待民族习惯法文化与主流法文化的冲突中找寻到理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籍法》主要内容的解读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颁布至今,其对中国国籍的取得、丧失和恢复方面的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儿童和成人的双重国籍上。而双重国籍无论对国籍国还是第三国都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必须通过国内立法、双边条约和国际公约等途径来消除和预防双重国籍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元明清王朝治回政策与回族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宋元王朝的回族先民到明清王朝的回族,每个王朝的统治者都制定了不同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回族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在元代恩威相济的对回政策下,回族共同体雏形形成;明代回回人仍受重用,对回实行优待和强制同化政策,回回人融合汉族文化进而加速了原文化的本土化进程,回族共同体形成;清代对回政策前后有别,前期因俗而治,后期采取“以回制回”的压制政策,回族共同体非但未被削弱,民族认同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4.
仡佬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仡佬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这些内涵丰富的仡佬族文化资源,必须与当代旅游业结合起来才能在推动仡佬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籍是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公民或国民资格,是个人同国家特定的法律联系,是联结国家和其成员的纽带。当今世界文化与民族多元化的发展状况给我国实施双重国籍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诱发外交争端和政治冲突以及国籍管辖冲突的隐患。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我国应当把握多元化的时代潮流,完善现行的绿卡制度,对等承认双重国籍,有限度的承认双重国籍。  相似文献   

16.
法人是国际私法的重要主体,通过对法人的国籍、住所、营业所、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等制定冲突规范,可以有效解决在国际民商事交往中发生的各种冲突。同时,由于各国法人制度的不同规定,因而存在外国法人的认可问题,我国主要采取特别认可制。总之,对各国法人制度的研究对当今国际民商事交往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我们在《民法典》的立法过程中应实事求是地借鉴各国的普遍做法,提高我国的立法水平,繁荣民商事交往。  相似文献   

17.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对于我国转型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对策研究是以甘肃的少数民族地区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从调查入手,对转型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问题、特征及原因进行比较深入地分析,目的在于探索有效预防和处置因民族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对策,促进甘肃民族地区继续保持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8.
近代国际法承认国家战争权.以战争法作为规范战争行为的法律制度。现代国际法禁止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从理论上不再保留战争法;但是实际存在的战争或武装冲突不能完全避免,在实践过程中,现代国际法缺少规范武装冲突的完整法律体系就日益显现其局限性。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代国际法体系的这一缺陷,适应国际形势的要求,融合传统战争法的合理成分和现代国际法的集体安全制度,建构起规范武装冲突的新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9.
There appeared multi-ethnic circles of literati in Yuan Dynasty founded by Mongolia nationality .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ethnic circles of literati in region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compared with circles of scholars in Khankaliq, there were more tours and banquets, more retired officials and monks in the circles of literati; in the late Yuan the non Han Nationality scholars mourned and acknowledged patriotic literati.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uth Yangtze River culture, the literati were more and more elegant. The ethnic character,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nationality religion which were presented by the scholars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also imported the diverse and inclusive South Yangtze River culture, and added new color to 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